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发布时间:2023-09-12 16:54:02 来源:网友投稿

陆新

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重要部署,强调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如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中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我国的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对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为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提供了思想引领和行动遵循。

文化自信是增强传播力影响力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这清晰地表明了文化自信是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的底气与根基,是全面增强传播力影响力的重中之重。

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的独立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生机与活力。特别是在当今时代,国际战略格局的加速演进,带动世界文化格局深度调整,西方一些国家文化霸权的垄断地位开始松动,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中国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文明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这为我国深度参与世界文化格局的调整提供了机遇。我们要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构建起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与舆论引导权,彻底改变中国国家形象“他塑”的局面,向世界人民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要向世界人民阐释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主张、中国价值;
要向世界人民宣示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是机遇,不是威胁和挑战,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间正道。我们要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深入推进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使世界各国秉持平等和尊重的原则,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推进世界文化格局的变革,建立一个多元的世界。我们要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深刻认识在文明传播效能上的短板,不仅要尽快缩小差距,还要准确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趋势,利用我国在一些领域领跑并跑的科技优势,开拓文明传播的新疆域,搭建传播的新平台,将综合国力优势转化为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实现后来者居上。

要始终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充满信心,以高度的思想定力和文化自觉去传播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包括了5000多年华夏文明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同时“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因而有着无比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就可以确保我国意识形态领域能够更好地抵御西方消极文化和价值观的渗透和侵蚀,始終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正确舆论导向,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力量。

提炼精神标识是增强传播力影响力的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要求。这清晰地表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关键在于“提炼”,也就是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在浩瀚的中华文化产品和文化样态中提炼中国价值和中国精神。

文明传播是通过多姿多彩的具象文化产品的传播,将凝结其中的价值理念、民族精神与国家主张传达于各国受众,以得到他们的尊重、理解和接受,这是十分重要与艰难的,也是文明传播的真谛与本质。文化呈圈层结构,居于外层的是大量的形态各异的具象文化产品,这一层面的对外传播,是单向度的传播,通过这一层面的传播可以使各国受众认识、了解和熟悉中国文化。在世界一些国家建立的孔子学院、以多国语言外译的中国作品、电视片以及各类文化团体的访问与演出,都大大增进了国外受众对中华文明的了解,使他们由不知、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有的甚至成了中华文明的粉丝。居于核心圈层的是凝结于大量文化产品背后的价值理念,而文化传播的真正意义就在于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交往,使受众能够理解中国价值、中国主张,这是内涵于各种具象文化产品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根本特征。因此可以说,文明传播的核心是价值理念被世界所认知;
文明交往实际上是不同价值观的交往;
文明冲突本质上是价值观的冲突。

文化的圈层结构决定了价值理念的传播要寓于具象的文化载体中,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内在的,离开了形式的内容就很难表现自己,而离开了内容的形式也变成了空洞的外壳。但这并不等于说,只要具象的文化产品走出了国门,内涵于其中的价值理念就自然而然地传播出去了。因为生活在不同国度的人们对别国价值理念的认识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一般要经历从兴趣到熟悉到喜欢再到接受,在哪一个环节出现滞留,都会使文化产品所承载的价值理念的传播搁浅。因此,这就决定了文明传播不能停留在“介绍中国”、“说明中国”上,一定要向“叙事中国”转型,就是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因为故事通常以人为中心,鲜活的人的喜怒哀乐,可以唤醒人们心中最本真的情感,与故事主角共情,从感动到感情再到感悟,从而理解和认知故事传递的理念。这是一个较长的思想浸润过程,但只要春风化雨、锲而不舍,就能够潜移默化、久久为功。

文明传播的核心是人,评价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标准,就是看受众在多大程度上理解、信任和喜欢所传播的中华文明。因此,只有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才能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从而使中华文明的传播从感动受众向受众认同中国价值的转变。对于那些对中国发展心存疑虑的国家和人民,可以从那些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人类共同价值的中华文明传播入手,打开心灵,循序渐进。当然,与那些对中国持有敌意的西方势力进行针锋相对斗争,也是中国价值、中国主张的一种传播方式,但要讲究斗争策略和艺术。要分而治之,敢于亮剑,善于斗争,只要有理有据有力有度,就会得到世界大多数人的理解和支持。

在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中,要主动设置议题,才能有效增强传播力影响力。议题的设置必须是真问题、巧设置、全程可主导。真问题就是人类共同关注、正在寻求答案的问题,巧设置就是可以引起广泛对话的话题,全程可主导就是在设置议题时,更好地发挥高层次专家作用,利用重要国际会议论坛、外国主流媒体等平台和渠道发声,要充分预判议题的走向,尽早发现与消除一切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使议题深入推进,达到理想效果。在中央政治局就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的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为这一工程把关定向,提出战略要求。这不仅可以唤起人们对中华文明根与魂的溯源,而且可以引发人们对世界文明走向的关切。在向世界展示中国道路深厚文明底蕴的同时,也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提供有力的支撑。

在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过程中,要娴熟地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增强传播力与影响力。当今时代,新的科技革命风起云涌、磅礴向前,移动互联网技术带来的移动直播、H5应用、機器人翻译,使文明传播新象丛生。特别是无处不在的CG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文明传播不再局限于文字或是平面图片,而是以逼真的动态画面进行展示,使受众的视觉、触觉与听觉同时接收信息,从而拥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开辟了新的体验方式。即使受众没有相同的文化背景,但人类对美好、善良的旨趣是可以跨越国度的。

能力建设是增强传播力影响力的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这清晰地表明,能力建设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坚实保障。

从顶层设计到传播格局的构建,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前提。顶层设计就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全面提升国际传播力影响力的一系列新论述新思想为指导,坚持坚定正确的对外传播政治方向与使命担当,坚持与完善党对国际传播工作的领导,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中华文明传播的源头活水。顶层设计的落实需要构建一个科学高效的传播格局。就是要充分发挥国家对外传播旗舰体的引领作用,特别是要顺应对外传播在地化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国家传媒在国外的记者站等海外机构的作用,使中华文明的传播能够基本覆盖全球热点地区和重要城市,并鼓励与在地国同行广交朋友,共同制作当地民众喜闻乐见、承载着中国价值的文化节目。同时,要在对外传播中引入市场机制,推进政府一元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要综合施策推动智库、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积极投身于传播工作,合力打造一批传播中华文明的平台与特色品牌项目。要运用市场的力量和互联网技术建立传播效果的评价体系,既可以及时总结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又可以及时叫停低效应的传播,从根本上扭转对外传播投资大而效果不彰的局面。

从传播理念的变革到话语体系的构建,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基础。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我国对外传播理念发生了深刻变革,经历了从“送文化”到“展形象”的转变,这是符合人类认识运动基本规律的转变,也是建立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舆论引导权的必然转变。这一转变决定了在对外传播中要自觉地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整体,自觉地传播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地传播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让世界知道中国人民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什么贡献、还要做出什么贡献。”为了使中国价值、中国道路得到海外受众的理解和认知,还要着力构建话语体系;
着力形成既能清晰概括中国现代文明的精神和价值,又富有传播力的新表述、新概念、新范畴;
着力形成符合海外民众审美旨趣的可对话、可理解、可接受的话语体系,从而完成用中国话语讲述中国故事向用国际化表达讲述中国故事的转变。当然,构建适切的话语表达,绝不是一味地迎合国外受众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而要以服从服务于国家核心利益为根本宗旨,这是必须坚守的基本原则。

传播策略的差异化与队伍建设的统筹推进,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支撑。在新时代,我国文化对外传播策略正在经历从多国一策向一国一策、一国多策的转变。这就要求在对外传播中不仅要细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细分新兴市场国家与守成国家,还要细分一个国家内部各阶层民众对中华文明的接受与认知,从而实施精准的差异化传播策略,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海外受众从各自最易理解的侧面来认知中华文明,从而达成对中国价值、中国主张的尊重与理解。在中华文明对外传播中,人是第一要素,是发挥能动作用的主体。要集中高端智库、高层次专家和熟谙国际文化市场走向的战略型人才,策划设置文化议题,根据议题组织力量攻关,从根本上提升对外传播效能;
要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从专业院系做起,尽快培养一批既以对外传播为己任,又熟练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既知晓文明传播规律与受众心理,又能在中国话语体系与国际化表达间自如转换的复合型人才;
还要根据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和全效媒体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对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群体的文化熏陶,使其自觉践行中国价值、中国精神,成为可移动的中华文明传播载体,夯实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人才支撑与社会基础。

猜你喜欢中华文明影响力文明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军事文摘(2022年20期)2023-01-20请文明演绎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当代陕西(2020年16期)2020-09-11漫说文明农村百事通(2020年11期)2020-06-27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中华诗词(2019年4期)2019-10-08天才影响力NBA特刊(2018年14期)2018-08-13对不文明说“不”作文周刊·小学一年级版(2016年42期)2017-06-06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人大建设(2017年11期)2017-04-20文明歌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6年5期)2016-05-14中华文明何以延续至此学习月刊(2015年1期)2015-07-11

推荐访问:影响力 中华文明 增强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