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3-09-11 08:24:02 来源:网友投稿

朱赛丹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先生认为要把生活本身当成一种教育来进行,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作为学习的对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在写作时常常面临的问题是缺少素材,没有写出真情实感,语言不够生动细腻。造成此问题的根源是学生没有观察生活,没有从生活实践中挖掘写作素材,提升写作技能。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设计教学活动,全面完善生活和写作模式,优化教学策略,丰富教学途径,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基于写作需求,谈生活化教学的模式

(一)主题式,积累原型素材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写作需求,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融入教学设计中,优化教学的模式。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所以他们常常缺少写作素材。在生活化教学中,教师要安排主题式教学模式,让学生融入日常生活中,挖掘写作原型素材。

在写作《形形色色的人》时,有学生提出自己平常接触的大多是同学、老师、家长,没有接触更多人。为了满足他们的写作需求,教师可以设计“人物卡片”主题活动。学生可以单独行动,也可以分小组行动,在回家路上观察其他人,记录下衣着打扮、体貌形象、行为举止比较有特点的人。在原始素材的基础上加入推理,综合分析此人的职业、性格等。若有条件,还可以找到此人,验证自己的推测。这样就让学生积累了素材,他们可以选择有特点的人物,写作《形形色色的人》。如有一名学生写了路边摆小摊的老人,他并不吆喝,但是有客人来了,他喜欢和对方唠嗑。在深入了解后,该学生发现老人并非为了赚钱,他摆摊是为了消除寂寞。此人物很有特点,也表现了社会问题,可以写入文章中。

陶行知先生认为:“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写作主题,观察生活,积累原始素材,并在此基础上加工整理,从而写出更有生活气息的作品。

(二)体验式,表达真情实感

部分学生的作品情感不够真挚。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构筑体验式写作模式,让学生参与到社会生活中,通过真实体验,激发感受和思考,让他们对自然、自我、社会形成深入认识,在写作中就能写出真情实感。

在写作《二十年后的家乡》时,部分学生在文中空洞地喊:“热爱家乡”,这很难引起读者共鸣。为了让学生真正激发乡土情怀,教师设计了体验式课堂模式,安排学生分小组活动,走入乡间,参与采访活动,了解当前人们对家乡有什么想法。通过采访活动,学生体会到了家乡人的真挚情感,并了解了家乡以前是什么样子的,现在有了多大发展,还有哪些不足之处。回到课堂,他们在这个基础上展望未来,想象二十年后的家乡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要梦想成真的话,需要做哪些努力。在有了真切体验后,再写作,学生就能将自己对家乡的爱,对未来的渴望和期盼写入文章中。

陶行知先生反对传统教育和生活相脱节的教育方法。他认为“社会即學校”,要让学生从社会生活中获得体验和感悟,学到更多的东西。教师也要将学生带入社会课堂,唤醒他们的真实体验,帮助他们写出情感饱满的作品。

(三)情境式,发展语言能力

不少小学生掌握的写作方法不多,对语言的掌控能力也不够强,这让他们的作品语言匮乏,缺少生动细腻的描写。教师可以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设计情境式课堂,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在多媒体课件的引导下,学生进入到拟真的场景中,他们试着用描写、记叙、抒情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进而发展语言能力。

在学生创作《XX即景》时,教师展示了多媒体课件,将《鸟的天堂》《四季之美》中的文字片段和图画结合在一起,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说说哪些图片配哪些文字。此后,学生还要说说文字为何能展现出图片细节,并启发他们总结比喻、拟人等修辞的妙处。学生认识到可以适当运用修辞手法,提升细节描写的效果更好。此时再展现其他图片、视频,将学生带入唯美的自然空间,让他们模仿课文中的经典句子,刻画美景。多媒体课件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有助于建立图片和文字之间的桥梁,能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

陶行知先生认为:“把学校里的一切延伸到大自然界中去。”但是由于课堂条件有限,有时候很难将学生引入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式课堂,有助于创设拟真的学习情境,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二、指向写作过程,谈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一)观察生活,捕捉任务的个性特点

部分学生认为生活化写作仅仅指在写作前积累写作素材。其实不然,在指导写作的过程中,也可以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优化教学策略,让学生切实提升写作水平。在学生写人物的时候,要写出其个性特点,此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生活临摹法”,观察该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捕捉其个性特点,然后写作。

在写作《“漫画”老师》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写出个性,教师让他们观察描写对象,记录下他的外貌、语言、动作细节。然后组织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总结性格特点,先找出外貌、语言、动作之间的关联点,然后顺着关联点推理,看看它们暗示了主人公哪些性格特点。如有一名学生观察记录了老师的情况,外貌方面:“他头发总是乱糟糟的,衣服袖子处总有粉笔灰。”语言方面:“他总是耐心地给学生解释数学题。常常用有趣的比喻,加深学生的印象。”动作方面:“在批改作业的时候,他微微皱眉,还时不时翻过来看看前面。偶尔抬头沉思一下。”整合这些内容,该学生发现老师在个人卫生方面不拘小节,但是在工作的时候格外认真。

陶行知认为:“从生活中发出来的困难和疑问,才是实际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认识到观察生活,留心身边的人,这是生活中必须要做的事情。这样他们才能积极观察身边的人、事,写出人物的特点。

(二)记录生活,描摹生动细节

在指导学生叙事的时候,教师要指导他们学习如何描摹细节,怎样才能写得更生动。可以组织学生用日记的形式记录生活,逐步养成观察、记录、调整修改的良好写作习惯。

在写作《我的拿手好戏》时,教师没有让学生急着落笔,而是让他们先选择一个“拿手好戏”,并参与到自主练习中,每天都要记录下练习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细节。如有学生选择了“学做饭”,由于他缺乏做饭经验,所以初次尝试的时候总是状况百出,每天都有不同的问题,出现切伤了手、没有洗菜就下锅、佐料放太多、饭烧焦等突发情况。渐渐地,他的技艺成熟了,这些毛病自然也没有了。不仅如此,他切菜的能力还渐渐提升了。在写作时,教师鼓励其从日记中选择合适的内容,写下自己“想学做菜、状况百出、坚持训练、终于练成”的整个过程,细节自然更为生动。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观点认为要以社会生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经验为中心,主张用生活教育,以社会生活为教育的素材。在记录生活的过程中,学生逐步积累生活经验,并提升记录、表现生活的能力。

(三)丰富生活,指导虚构想象

在写作虚构想象的内容时,其实也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素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上运用夸张、融合、删减等方法加工处理,运用到写作中。

《我和XX过一天》虽然要求写的是虚构内容,但是教师却可以基于“生活教育”理论,让学生运用丰富多彩的生活,补充故事情节。学生可以运用夸张、融合、删减这三种方法。运用“夸张法”,则要选择日常生活常见事件,运用夸大的方式表述。如在写《我和奥特曼过一天》的时候,可以夸张表现奥特曼比平常人跳得高、跑得快,用“一跳就越过高楼”等语言来形容。运用“融合法”,可以将日常生活中很难同时出现的事情整合在一起,制造虚构效果。如可以写动物园的黑熊被辐射,发生变异,成了怪兽,这样就将两件原本无关的事情整合在了一起。在“删减法”中,学生可以删除掉完成某项事情的条件,以此凸显人物的能力强。如“奥特曼不带任何武器,就可以和黑熊怪兽搏斗”,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生活教育”理论主张要给儿童过儿童的生活,受儿童的教育,“凡是一切呆板拘滞不合理足以束缚儿童生活的,我们都完全烧掉了。”既然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之一就是具有想象力,那么教师就要顺其自然,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让他们用想象丰富生活内容。

三、聚焦写作要素,谈生活化教学的途径

(一)开展群文阅读,迁移方法技能

教师要运用各种教育途径,影响受教育者。写作教学的途径不仅要和生活密切相关,而且还要聚焦写作要素,这样才更有效。读写结合是写作教学常用的方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生活主题,参与群文阅读,并将总结出的方法技巧用于表现生活、描绘生活。

在写作《我的动物朋友》时,学生可以参与群文阅读活动,解读《猫》《母鸡》《白鹅》,并对比分析它们的异同点,思考有哪些方法可以用于自己的写作中。如有一名学生认为《母鸡》采用对比的方式,表現了“我”对母鸡的情感逐步变化。教师鼓励他将这种写作方法用于自己的写作中。该学生想写的是小狗,他从小被狗咬过,所以害怕狗,一次回家路上遇到流浪狗,他十分害怕,但是那狗却如同通人性一般,主动给他让道。该学生对狗的印象逐步改变,并尝试接触那条狗,他们渐渐地成了好朋友。学生发现,运用转折的手法有助于体现自己对狗的情感变化,能更好地展现真实的生活,体现不同生活事件给人带来的变化,有助于写出真情实感。

在阅读中,学生积累了写作方法和技能,他们可以在描写生活细节的时候巧妙运用,迁移自己的能力。

(二)加强学科整合,提升审美素养

学科整合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途径。教师可以将语文和美术、音乐等学科整合起来,让学生观察、挖掘生活中的美,并思考如何用文字表现出来。这样的活动,能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

结合“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这个主题,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学科整合活动,将美术、音乐、历史、文学等学科整合在一起。在“搜索资料探遗产”环节,学生要上网搜索资料,了解该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搜索与之有关的古诗词、绘画、音乐作品,并结合历史了解其发展。在“结合生活说体会”环节,学生要结合生活感悟,说说该文化遗产是否“接地气”,能否和日常生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美的享受。在“自主创作显审美”环节,学生要写下自己对文化遗产的评价。如有学生写的是“京剧”,他探讨了京剧的服饰美、动作美、唱腔美,并思考如何能让京剧深入人心,让它成为人们生活娱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提升人们的审美水平。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是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如果学生学会了多元整合的审美方法,他们的审美素养能全面提升,这有助于优化他们的生活,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

(三)参与综合实践,渗透文化意识

陶行知认为:“在社会中学才能学到东西,如果都在学校中学,是会作假的。”为了让学生融入真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他们参与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将传统文化知识融入其中。在活动的基础上写作,学生的作品就会更有深度。

在“家乡的习俗”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先上网搜索,了解自己的家乡有哪些有趣的习俗活动;
然后小组合作活动,参与到习俗活动中,并记录下整个活动过程。完成实践后,他们要结合体验和收集到的资料,深入挖掘该习俗的来源、文化传承,并写作一篇小论文。这样的活动体现了“生活教育”思想,让学生融入生活中,切实参与到实践中。如有学生了解到家乡有端午节划龙舟的习俗,在参与之后,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认为龙舟不仅是一种怀念屈原的行为,通过划龙舟,还能提升团结合作的意识,大家齐心协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写作的时候,他不仅写了划龙舟的过程,还深入下去,探讨了中华民族同舟共济的生活态度。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主要观点之一。在参与综合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能在做中学,更深刻地感悟传统文化,在写作中也会不由自主地渗透文化意识。

猜你喜欢生活教育陶行知生活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时代人物(新教育家)(2020年1期)2020-08-01陶行知教育名录新世纪智能(教师)(2020年2期)2020-05-22语文教育教学与生活实践思考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生活感悟特别文摘(2016年19期)2016-10-24传递真爱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21期)2016-10-20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无厘头生活37°女人(2016年5期)2016-05-06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爆笑show(2015年6期)2015-08-13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6期)2014-04-16陶行知的赏识教育法中国火炬(2009年11期)2009-10-14

推荐访问:行知 写作 理论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