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切《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的文学伦理

发布时间:2023-09-10 20:54:02 来源:网友投稿

秦祥菊 冯洁

内容摘要:J.M.库切是南非著名作家,他和纳丁·戈迪默并称为南非当代文坛的双子星座。他的小说《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出版于1983年,同年获得布克奖。该小说讲述了一个渺小、边缘的主人公迈克尔·K在种族隔离下的动荡社会中艰难寻求自由的故事。文学伦理学批评是第一个由中国学者提出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对该小说中的人物——迈克尔·K所处的伦理环境、伦理困境和他所做出的伦理选择进行解读,有利于发掘库切本人的伦理观以及该小说所蕴含的伦理启示。

关键词:库切 《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 文学伦理学 种族隔离 南非文学

南非作家J.M.库切于200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由此引起国内外学者对库切本人及其作品的广泛关注。目前,库切及其作品的研究多集中于后殖民主义批评、生态批评以及话语权力解读等方面,运用文学伦理学理论解读库切作品的研究相对较少。文学伦理学批评是第一个由中国学者提出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解读库切的作品《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一方面能够帮助拓宽该小说的研究角度,增加对于该小说作品的新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够增强我们在文学批评上的理论自信,从而提高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力。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从伦理视角阅读、分析和阐释文学的批评方法。它从起源上把文学看成人类伦理的产物,认为文学是特定历史阶段社会伦理的表达形式,文学在本质上是关于伦理的产物(聂珍钊,277)。文学伦理学认为文学批评应当回到文学当时所处的伦理环境中去,伦理选择是文学作品的核心构成,对人物的伦理选择进行分析的过程就是对文学作品进行理解和批评的过程,而伦理选择往往同解决伦理困境联系在一起。本文将分析主人公迈克尔·K所处的伦理环境、伦理困境以及他为了摆脱困境所做出的伦理选择,从而发掘出小说所蕴含的伦理启示以及库切的伦理观。

一.恶劣的伦理环境

不同于传统的道德批评,文学伦理学批评强调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应当回到当时的历史场景中,因为人物的语言、行为以及他们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他们所处的环境的影响。在文学伦理学批评中,伦理环境指人所形成的各种关系,如家庭关系、种族关系或宗教关系……伦理环境必须以人为中心……人与自然也能构成伦理环境(Shang, 104)。

迈克尔·K没有父亲,从小和母亲安娜·K相依为命,但是母子之间的关系并不亲密。K长着兔唇,头脑也不太灵光,母亲对于这样一个儿子总是怀有一种失望的情绪,因此除了养活K之外,很少给予K情感上的关怀,他们也很少交流。K自知自己的不足,始终都想得到母亲的肯定,所以他对母亲言听计从,总是试图讨好母亲。他想,他的存在就是为了照顾母亲。这表明他们之间更像是通过抚养和赡养的责任和义务来维持的一种母子关系,而缺少寻常母子间的温情。当迈克尔孤身一人生活在荒凉的农场时,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多么走运啊,我没有孩子”(库切,122),母亲的冷淡、父爱的缺失导致K对于建立自己的家庭不抱有任何期待,他宁愿于乱世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小说在一开始就提到K的兔唇,但是并没有提及他的肤色。依据小说中K和母亲的工作和他们的遭遇来看,他们应该是黑人。作为黑人,他们承受了南非种族隔离政策所带来的无数的苦难与折磨。迈克尔因为头脑不清楚,没有上几天正规学校,他童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一个叫休伊斯·诺伦纽斯特殊学校中度过的。在那里,他学习基本的读写和算术、扫地、擦洗、铺床、洗碗、编篮子、木工活、挖地。库切虽然指出了这所特殊学校是政府出资设立的,但是实质上它依旧是种族隔离政策的化身。白人政府在1953年通过了《班图教育法》,这则法令要求在南非实施教育上的种族隔离,“非白人教育必须具有建立在‘先定论基础上的‘基督教特征:即从小向黑人灌输‘白人作为上帝选民,黑人作为劈柴担水的仆人,前者天然处于优越地位,后者命定属于低劣位置的教育”(郑家馨,434)。针对非白人群体的教育并不是为了他们的教育水平,而是为白人培养未来的仆人。做仆人不需要很多的知识,会说基本的英语、能听懂主人的命令、会打扫就够了。因此,K在休伊斯·诺伦纽斯只学习了基本的读写和算术以及简单的谋生技能,并且很快就退学了。在当时的南非,大学校园里的学生几乎都是白人,很少有黑人。教育隔离制度所导致的教育水平低,使得黑人无法从事技术性很高的职业,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像K和他的母亲一样,做着技术性很低的工作,挣着微薄的薪水。教育隔离剥夺了南非非白人群体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使得个体才能无法得到充分发展,只能在社会底层苟延残喘。

K和他的母亲曾目睹过一场暴乱。一天傍晚时分,一辆军用吉普车撞倒了一位年轻人,并把他拖到了停车坪。然后在开车的士兵和年轻人愤怒的同伴之间爆发了一场混战。在这场混战中,附近路边停着的车都被砸烂,附近的公寓楼被洗劫一空,公寓楼上没有一户人家的窗户玻璃是完整的。后来,警察出动大批兵力前来镇压,他们开枪打死了一个正在逃跑的女人。在这场暴乱发生的始终,K和他的母亲就像受惊的老鼠一样,藏在小小的房间里,一动不动。在当时的南非,这样的暴乱层出不穷。黑人和白人在种族仇恨的驱使下,丧失了基本的理性,都变成了嗜血的狂魔。然而,尽管他们的仇恨在互相争斗中释放了出来,但是最大的受害者还是那些像K和他的母亲一样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

小說不仅表现了在当时的南非,黑人和白人之间处于一种对立的关系中,还表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态势。在去往阿尔伯特镇的路上,K曾看见一群被锁在笼子里的绵羊。笼子里的空间太小,以至于它们互相拥挤,甚至只能靠后腿站立。白人曾经从黑人手中抢夺了大批土地,然而如今他们为了加紧对于黑人的剥削和压迫,将大量人力、物力用于军事上,导致大片土地荒芜。在维萨基农场上,白人士兵为了防止黑人游击队将农场作为中转站,不惜使用炸药和地雷炸毁了维萨基家的房子,还在农场的地里埋下了地雷。为了对付黑人,他们不考虑炸药会破坏土地,甚至会伤害其他无辜的动植物。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而破坏土地,伤害其他动植物,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秩序不再,反而处于一种紧张的异化关系中。7A376D96-A317-4149-BAB0-3573CCFAF5A7

家庭关系的疏远、种族隔离和种族冲突、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构成了迈克尔·K所生存的社会中的伦理环境。在这样一个冷漠、对立和冲突的伦理环境中,K作为一个黑人,承受了他的时代的大部分苦难,严峻的社会现实促使他不断的逃离,去寻找自由的绿洲。

二.迈克尔·K的伦理困境

迈克尔和他的母亲安娜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黑人和白人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事实上,在当时的南非并未爆发真正的战争。库切在小说中运用了战争寓言来突出当时白人政府统治下南非社会的紧张态势。在小说中,K作为黑人的一员,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留在白人为了控制和剥削黑人所建造的集中营中;另一条则是加入黑人游击队,反抗白人的统治,并时不时地对白人的农场、建筑等基础设施进行攻击和破坏。

尽管营地环境恶劣,营地中的人们时常遭到白人警察和士兵的恶劣对待,但是营地外面的世界并不比营地内好到哪里去。在营地中,人们至少还能有遮风挡雨的地方,人们还能赚到钱养活家人。一旦离开营地,他们将流离失所、风餐露宿,很难在这个乱世中生存下去。而且留在营地里的大部分都是儿童、女人和老人,这些人无法承受每天颠沛流离、心惊胆战的生活,更没有能力加入到游击队中反抗白人的残酷统治。而像罗伯特这样选择留在营地里的男人,他们不是因为懦弱而不敢加入游击队反抗白人,而是因为他们必须得为家人的生计做打算,这是一种对于家人的爱和责任。因此,如果K选择留在营地中生活,他也无可指摘。这也是当时大多数黑人的选择。毕竟,生命是其他一切事情的基础和前提。人们为了生存而选择生活在营地中也没有什么错。

K曾经在维萨基家的农场中碰到过一队游击队员。他们并不像白人所宣传的那样野蛮和残忍。“在他眼里,他们最多也就类似于一支足球队:十一个男人踢完一场艰苦的比赛,走出赛场,又累又饿又高兴”(库切,127)。没有人愿意主动成為反叛者,每天过着居无定所、食不果腹的生活,而且说不定某一天就死在白人士兵的枪口之下。但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白人对于黑人的压迫和剥削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以至于黑人不得不奋起反抗,捍卫自己生存的权利和自由。由此,如果迈克尔·K加入游击队,同白人作战,也是无可厚非的,这甚至是一种正义的行为。

无论K选择留在营地中,还是选择加入游击队,他都有一定的理由,但是无论他的选择是什么,他总要背弃一些东西。如果他选择留在营地中生活,那么他就得承受来自白人的剥削和压迫,丧失做人的尊严和基本的自由,但与此同时他能够保全自己的性命。而如果他选择加入游击队,那么他的生命安全将时刻遭受威胁,但是他能够获得宝贵的自由。这就像是饿的奄奄一息的囚徒在能够充饥的面包和能够打开锁链的钥匙之间该如何选择的问题,生存还是自由,迈克尔陷入了一种道德上两难的困境,无法轻易做出选择。

三.迈克尔·K的伦理选择

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术语中,伦理选择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伦理选择指的是人的道德选择,即通过选择达到道德成熟和完善;另一方面,伦理选择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道德选项的选择,选择不同则结果不同(聂珍钊,267)。根据伦理选择的定义以及小说中K的情况来看,K的伦理选择属于第二种。

营地里的生活让K逐渐意识到白人的虚伪本质。于是,他一次次冒着被射杀的危险从营地中逃离。借由K一次次地逃离营地,库切表达了他对于安置营以及种族隔离政策的反对和谴责,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个人摆脱国家权力机构的束缚,实现个体自由的殷切希望(苗颖,126)。

当K在农场中偶遇游击队员时,他对他们既充满了好奇,又满怀崇敬,因为他们和营地中的人们不一样,他们有着冒险的经历、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这些都成为了他们讲不完的故事的一部分。K一开始想要追随他们而去,但是最终他没有,“因为上战场的男人已经够多了,他们说把培植栽种之类的事儿就留到战后再干吧;可是总得有人留在后方,才能让培植栽种之类的事——或者至少是这么个概念——不至于死绝啊”(库切,127)。K做了最后的决定,他既没有留在营地,也没有加入游击队,而是选择在战争期间照看着一小块南瓜地。“我认为这是小说中政治性最明显的时刻”(Coetzee,206)。

K的选择其实反映了库切本人对于种族隔离政策和战争的看法。他在《凶年纪事》(论无政府主义)一篇中指出在“甘于奴役”与“揭竿而起”之间尚有第三条道路可走那就是“归隐内心,自我放逐”(苗颖,126)。库切是坚定的自由主义者,因此对于剥夺黑人自由和权利的种族隔离和集中营政策持有强烈的反对态度。同时,他也不赞成以暴制暴的方式,因为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南非的种族问题,甚至还会导致更多无辜的人卷入流血和牺牲之中。因此,库切让迈克尔选择了归隐之路。这种“归隐”不是消极的逃避乱世,而是对非正义的、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一种无声的谴责。“真可怜呀,生活在这样的时代里,一个人必须准备像个畜生一样的活着”(库切,110)。这说明迈克尔的“归隐”也是乱世中的无奈之选,表达出对于残酷现实的批判。

虽然农场里的生活算不上舒适,甚至是有些艰难,因为那里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但是迈克尔还是感受到他从未有过的快乐和自由。在这里,他以天为被,以地为席,与大自然融为了一体。他不用再像其他人一样盘算着怎样去占有土地,利用土地,或者是牺牲其他动植物来获取自己的利益,而是将土地、动植物视作自己的同类,尊重并且爱护它们,让它们以自己的方式存在。因此,他在自然中,像在家里一样自在,他每天最大的快乐变成了看水流“汩汩地沿着水渠流淌,滋润着那干旱的土地,把它从黄褐色变成深棕色”(库切,79)。从K对待自然和其他生命的态度上,我们可以发现库切本人的伦理观:所有生命生来平等,都有享受自由和幸福的权利。人类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同类相残、破坏自然、伤害动植物,这是极其不人道,且有违伦理的。库切是一个素食主义者,并且积极参与动物保护活动。他对于生命的敬畏与怜悯之情,我们可以从他所塑造的一个个边缘弱小的人物和他在小说中对于动植物的描写中感受到。

从迈克尔·K的经历中,我们得以窥见生活在种族隔离和社会暴力之下的黑人们的悲惨境遇。然而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情况下,我们的主人公迈克尔·K依然没有放弃对于自由的追求,在小说的最后,迈克尔心中仍然想着去实现他象征着自由的“南瓜梦”,这不得不让我们为之动容。同时,迈克尔·K的伦理选择也反映出库切的伦理观——伦理是一种对其他生命的幸福负责的一种责任感。只有做到这样的人才可以称其为有道德的人。事实上,如今很多人已经丧失了这种责任感,以至于道德沦丧、人心麻木,不同种族和国家之间互相倾轧,生态环境破坏、物种灭绝。若要重建和谐的伦理秩序,人们必须重拾对其他生命的敬畏感和责任感,唤醒自己的伦理意识。只有这样,我们的世界才能重新变得温暖又光明。

参考文献

[1]J.M.库切. 迈克尔· K的生活和时代[M].邹海伦,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4.

[2]J.M. Coetzee. Doubling the Point:
Essays and Interviews[M]. Ed. David Attwell.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3]苗颖.由《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解读库切的自由观[J]. 电影文学 ,2010(04):
125-126.

[4]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5]Shang Biwu.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Growth:
Ethical Consciousness and Ethical Selection in Ian McEwans The Cement Garden[J]. Arcadia,2015(50):
102-117.

[6]郑家馨. 南非史.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基金项目:J.M.库切作品中的“异质空间”叙事研究(SZD201705)7A376D96-A317-4149-BAB0-3573CCFAF5A7

猜你喜欢库切种族隔离迈克尔Open Basic Science Needed for Significant and Fundamental Discoveries国际人才交流(2022年2期)2022-11-04库切《耻》中的空间政治书写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22年1期)2022-10-26复魅与拯救:库切“耶稣三部曲”的现代性危机和后世俗希望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22年1期)2022-10-26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商业评论(2022年4期)2022-05-05蝴蝶阅读(低年级)(2022年3期)2022-03-30库切新作《耶稣的学生时代》首发文学教育(2019年11期)2019-11-26浅析导演斯派克?李的纪录手法今传媒(2017年10期)2017-11-04《婚礼的成员》主题评析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年7期)2016-11-02库切的“值得”和“不值得”做人与处世(2016年9期)2016-06-18南非白人政府在非洲人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1948~1978)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5期)2015-09-25

推荐访问:迈克尔 伦理 时代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