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通识课程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23-09-05 19:00:08 来源:网友投稿

岳崇松

随着高职院校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企业对于高职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提升,技能与素质并重的创新型毕业生在当下人才市场深受欢迎。但职业院校重实践、轻素质的培养现状明显,相关通识教育课程的匹配度仍然较低。通识教育作为提升在校学生人文科学素养的校本课程,早期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是随着市场要求的提高,高职院校对于学生基础素质的培养也越发重视。

本文从我国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现状入手,吸取本科高校的经验,创新提出相关课程改革路径,实现“三全育人”目标,致力于培养高质量、高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

一、职业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现状探析

(一)借鉴普通本科院校的经验

我国普通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参考借鉴了国外大学的通识教育制度,实行以人文社科培养教育为主来补足素质教育短板的模式。加之本科院校生源质量较高、师资力量配备较足,学生与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良好的教学相长局面,教师对于核心课程的研究也不再停留于表面。本科院校逐渐摆脱了泛泛而谈的概论课,形成由课程群、必修课、选修课、人文社科系列讲座等组成的通识教育课程库,同时引入传统文化教育,使通识教育拥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和土壤。重理论的培养思路,有利于本科院校深入探究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核心,并且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往往要求学生必须选择与本专业、学科不同的课程类别,实现了多维辐射。

(二)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通识课程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学生学习意识淡薄、课程设置及教师教学手段单一、课程资源较为匮乏。不少高职院校只追求专业化,把职业导向作为办学目标,认为在专业实践引领下学生可以自觉提高人文素养,忽略了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往往自我管控能力较差,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高职院校学生“工具化”的培养方向,使得教育对象被客体化,伦理问题、价值体系难以进入教育的视野。此外,课程设置的单一化也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单纯的专业训练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于职业人才的需求,而且仅靠专业教育是无法尽其功的。企业及用人单位更多地将人文社科素养水平纳入考核要求,因此导致许多专业技能强的人才遗憾流失。

高职院校缺乏引导也是导致通识教育课程开展困难的一大因素。学生的心智仍在发育阶段,对于浅尝辄止的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视度不够,表面化的学习过程更是导致学生产生了轻视的态度和想法。因此,高职院校的工作重心、重点应该向综合素质性人才的方向转移,在加大通识教育课程硬件投资的同时,注重师资培养的软实力提升,这样才能正确引导高职院校学生重视通识教育课程。同时,高职院校培养人才应该超越单纯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目标理念,追求物质与精神、知识与价值的融合,走向生命形态,这是对时代精神的一种回应。

二、职业院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探索

(一)职业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的优化设置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的优化,不能照搬本科院校的设置。高职院校首先应该结合自身重视实践的特点,其次要紧紧围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要求和切实目标,最后要创新甚至改变传统课程设置中以专业技能、职业要求等为中心的课程构建体系,采取多中心模式,兼顾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高职院校在保证学生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要让通识教育课程也融入学生实践。高职院校可按照“1+3”的建设目标,即先设立1门实践性通识课程(尤其是针对艺术方向便于动手实操的课程),辅助开展3类授课型课程,补充人文类、思想类、逻辑类、自然科学类等系列课程教学。这既保证了通识教育课程的占比和实际效果,又不影响原有专业课程的学习安排。高职院校在通识课程具体教学方式上,可结合课程特点、学生特点和高职教育特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构建师生互动环节、实践性环节,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二)线上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及通识教育资源库的建设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网络在线课程的迅速普及,以“慕课”为主的大学课程已经根植于各大本科院校。在高职院校课程资源相对匮乏的状态下,合理利用已有优质课程,让名师、专家进入课堂,往往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对于部分理论课程的学习,也许并不适合开展大规模线下教学。强行开展线下教学不仅无法取得预设的效果,还会事倍功半,使原本适合小班教学的课程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高职院校开展部分线上课程很有必要,这一学习方式虽然缺少了科任教师的随时监督,但是课后设有相关习题、作业,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进度。

值得注意的是,通识教育课程涵盖诸多门类,但是课程之间并不是相互割裂、独立的,而是呈现出一种整体培养的状态。通识教育资源库的建立,不仅让教师之间互通有无,构成促进教师学习、全面发展的良性循环,还有利于学生课余温习。素质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只有将其内化到日常点滴之中,才能培养综合素质人才。

(三)职业院校通识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在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中,教师是根本,通识教育课程也同样需要优秀的师资力量,好的教育成效往往依托于好的师资力量。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想要取得显著育人成效,并收到良好教育效果,就需要建设一支科任专业水平高、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对通识教育课程有一定研究的教师队伍。如何建设优秀的职业院校通识教育教师队伍,是当下各大高职院校的着力点。

一是提高通识教育科任教师在教学团队中的地位,最重要的是改变通识教育科任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弱势地位,让学生真正重视通识教育、素质教育,摒弃学好专业技能就万事大吉的错误思想,以便学生积极配合通识教育教师的教学工作,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提高通识教育教师的教育教学积极性。二是加强通识教育教师选拔机制的建设,为通识教育教师的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进而激发通识教育教师的成长需求与潜能,形成长效机制。三是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提升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适应通识教育的高标准要求。特别是知识结构上,要精博通济、专宽兼容,成为既有高超教育技能又有高尚师德的通识教育复合型人才。四是加强合作,改变通识教育教师单打独斗的现象,除了加强校内通识教育教师的合作,还要注重加强校内外高职通识教育教师之间的课程教改研究、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指导等方面的合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教育承担的使命重大。不可否认,高职教育与培养专业技术能力、适应市场环境、推动人才就業等方向有着密切关系。只有在教育自身融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时,教育才能强有力地承担起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使命,因此绝不能把它降低为一种训练。既然高职教育并非是一种训练,那么就应该多维度、全方面、系统化地培养高职技能人才。成功探索高职教育通识课程的改革路径,是高职院校对当下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时代命题的回应。高职院校必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师生的全面发展为归属和落脚点,为党和国家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

(本文系河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教学研究课题“职业教育通识课程建设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2022-ZJXH-028)

(责编 桑 涛)

猜你喜欢通识职业院校院校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赤峰学院学报(蒙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4期)2018-12-05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通识少年“种”石油探索科学(2017年3期)2017-05-03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探索科学(2017年1期)2017-03-03通识少年·拿破仑探索科学(2016年11期)2017-01-17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教育与职业(2014年25期)2014-04-17院校传真教育与职业(2014年25期)2014-01-23院校传真教育与职业(2014年19期)2014-01-21院校传真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推荐访问:职业教育 课程建设 研究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