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续传灯录》中布袋和尚的文学形象

发布时间:2023-09-04 11:12:02 来源:网友投稿

倪丽婷

摘要:布袋和尚,名契此,是唐末五代出现在浙江奉化的重要佛教人物,从佛教经典的记载中可以了解到在民间出现的布袋和尚被认作是弥勒菩萨的化身。布袋和尚因他常常携带一个布袋而得名,在许多古籍资料中记载了“布袋”的神通广大。历史上记载布袋和尚的文献资料非常之多,本文通过对其他文献资料中布袋和尚的梳理,以佛教文献《续传灯录》为主,突出对布袋和尚进行文学形象的分析。

关键词:《续传灯录》;布袋和尚;文学形象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20)01-058-03

一、《续传灯录》的作者简介及编撰背景

(一)《续传灯录》作者及内容简介

《续传灯录》共有三十六卷,目录三卷,作者是明代僧人居顶。居顶,出生年不详,圆寂于公元1404年,字圆极或元极,浙江黄岩人,曾任职僧录司讲经,有《居顶文集》等传世。本书编撰于明洪武年间,即公元1368-1398年间,意在承续北宋《景德传灯录》,故名《续传灯录》。

有关布袋和尚的内容分布在《续传灯录》的卷七、卷十三、卷十六、卷十七、卷十九、卷二十二、卷二十五、卷二十七等。其中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卷都有关于布袋和尚或布袋的内容,故本文选择《续传灯录》作为本篇的研究文本。

(二)《续传灯录》编撰背景

唐末五代,随着文化逐步向南转移,佛教也受到南方各国君王们的保护和支持,继续广泛而又稳定地传播。禅宗五家中除临济宗创立于北方,其余四家都创立于南方,而临济宗的后继者,不久也渡江南下,这也标志着中国佛教的中心在向南迁徙。

在此之前的灯录编排体例,多在六祖惠能下分出南岳、青原二系,有的灯录还在二系下再分五宗二派。居顶认为五家宗派互相激扬,其源同出六祖,所以《续传灯录》不分二系五宗,而统一标注“大鉴下”第几世,这也是《续传灯录》在编排上别出心裁的地方。该书内容上接《景德传灯录》,从大鉴下第十世写至二十世(宋元两代),目录中共标人名3110.正文中收载行状、语录者1203人。其材料多从《五灯会元》、《佛祖慧命》、《禅林僧宝传》、《禅门宗派图》等书中摘录,被收入日本《大正藏》。

二、“布袋和尚”的简介及其他文献中的形象

(一)布袋和尚的生平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王朝,但在中唐的“安史之乱”之后,由盛转衰,直到晚唐僖宗年间政治腐败,爆发农民起义,中国的南北及中原地区的社会都混乱之至。在这社会动乱的时代布袋和尚以一个笑对人生、为社会无私奉献的形象出现。布袋和尚出现在明州奉化,明州属于当时的十国之中的吴越,吴越地区的钱镠王就曾采纳布袋和尚的多次关于治邦的提议。此后的七十余年间,浙江一带很少发生大规模的战乱。吴越王统治的时期,重视农桑,兴修水利,社会安定,佛教在江浙一带的发展也很兴旺。

布袋和尚,名契此,自号长汀子。《宗教词典》中记载“布袋和尚,五代后梁僧人”。明州奉化人,布袋和尚最早可见于《宋高僧传》卷二十一中的《唐明州奉化县契此传》,部分如下:

释契此者,不详氏族,或云四明人也。形裁服腰,蹙頞皤腹,言语无恒,寝卧随处。常以杖荷布囊入鄽肆,见物则乞。至于醯酱鱼菹,才接入口,分少许入囊,为长汀子布袋师也。曾于雪中卧,而身上无雪,人以为奇之。

文中没有记载布袋和尚的来历等信息,但可知其外表形象。他形体肥胖且腹大,言语无常,居无定处,常常用一杖扛一个布袋出入,向人们乞讨吃食和其他物品,也不介意鱼肉荤腥,每次吃的时候都将食物的一小部分放在布袋里面,自号长汀子,被人们称为“布袋师”。

在其他的一些传记的记载中,还有记录布袋和尚在下雨天穿草鞋,在骄阳天穿木屐,如同天气预报一般,没有一次不应验的:布袋和尚曾去福建一地化木材有一布袋,从岳林寺井中取出时,取之不竭,故而历经一场大火灾的岳林寺,又重新得以新建,當地的僧众和百姓都认为布袋和尚有神力。在其圆寂时,留下偈子“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而后被认作是弥勒菩萨的化身。

虽然有关布袋和尚的形象在后世被神化,但他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一位人物。在《明州岳林寺寺志》卷三《布袋和尚》中有记载称“后有他州见此公,亦荷布袋行。江浙之间多图画其像焉。”在此之后,弥勒菩萨的新形象,大肚弥勒的造像得到了僧人和百姓的认可,后来流行到全国,很多佛教的寺院中都将大肚弥勒供奉在天王殿的正中位置,供人顶礼膜拜。到了北宋时,布袋和尚的声名更加显赫,故在“元符二年(1089)赐号定应大师;三年祥光现于葬所,得锡杖净瓶,邑人建阁藏之。崇宁三年(1104),赐阁名崇宁。”

(二)有关布袋和尚的传记

有关布袋和尚的记载,历史上有很多,最早是北宋时期释赞宁法师的《宋高僧传》,契此传在卷二十一,全文共260余字,用简洁的预言记载,没有过分夸张其神通之处。北宋释道原法师在江浙民间搜集到更多的资料,写成《景德传灯录》,有关布袋和尚的内容和语录在卷二十七,全文共650余字。道远法师和赞宁法师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在江浙一带搜集资料的,因他们著作面世相差不到八年。

之后是宋代普济编撰的《五灯会元》,卷二有布袋和尚的相关记载,全文790余字,相较于《景德传灯录》,增加了几首偈子。

南宋志磐编撰的《佛祖统纪》,卷四十二载有布袋和尚契此的传记,全文共500余字,较之前的传记,增加了一些故事,可见布袋和尚的影响范围更广了。

元代念常编撰《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七载有布袋和尚契此的传记,内容与《景德传灯录》相同。

元代天台山国清寺住持昙噩编撰《明州定应大师布袋和尚传》,简称《布袋和尚传》,此篇篇幅较长,较之前增加了不少契此的事迹传说和语录。传记前有几个题序,传记之后附载明末广如法师撰写的《布袋和尚后序》,篇幅超过前者,又增加少许契此的事迹和语录,并且对傅大士的传说也有所提及。后面还附有《重刻弥勒传略记》等,现存为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明州岳林寺刻本。

清康熙十年(1671年)“廣州南海宝象林”弘赞编撰的《兜率龟镜集》中也有部分载有与布袋和尚相关的内容。

清雍正时《浙江通志》的《布袋和尚传》。

1923年天台山比丘兴慈据昙噩的《布袋和尚传》和明末广如法师的《布袋和尚后序》中所载布袋和尚的事迹、语录公案,并且参考了《五灯会元》《神僧传》《指月录》等重新分段编写了《明州定应大师布袋和尚传》。

此外,《岳林寺志》《奉化市志》以及奉化长汀村的《奉化长汀张氏宗谱》中也都有记载有关布袋和尚的事迹及语录。

三、布袋和尚在《续传灯录》中的文学形象

(一)《续传灯录》“布袋和尚”的形象特征

1.“来去无踪”。在布袋和尚的传记中,《续传灯录》主以布袋和尚的语录事迹和诗偈描写为主要的编撰方式。在《续传灯录》卷十三中记载称“大众须知:悟了遇人者,向十字街头与人相逢,却在千峰顶上握手:向千峰顶上相逢,却在十字街头握手。所以山僧尝有颂云:他人住处我不住,他人行处我不行。不是与人难共聚,大都缁素要分明。”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讲布袋和尚与他人在一处相逢时,却在另一处握手,或者说是打招呼。这首偈子的含义是很多人居住的地方我选择不在那里附近居住,有很多人聚集的地方我尽量不过去,不是和百姓们很难相处,而是僧侣和世俗之人要有所分明。结合这一段再回顾记载布袋和尚的所有传记中,都没有记载布袋和尚的出生年和他具体在哪一年的事迹,语录,最多记载的是关于他的故事。事迹是真真切切发生,并且没有用夸张的语句来陈述的事实,而故事是增加了作者本人的想象力再结合发生的事件所叙述的并非完全真实的故事。《续传灯录》的这一段话可以看出布袋和尚认为僧俗之间应该要有所分明,所以较少与世俗之人接触,导致人们对他并非真正了解,这也就可以理解赞宁法师和道远法师去奉化民间搜集有关布袋和尚的资料很少,有一大部分还是民间流传的故事,故他们写的《宋高僧传》和《景德传灯录》中关于布袋和尚契此的内容较短小。布袋和尚在奉化民间的影响力很大乃至对中国佛教的影响力都很大,但是他的真实资料却是少之又少,真的是极其神秘的一位人物

2.“化导众生”。在《续传灯录》卷二十五中有记载称“是故,真净偈曰:事事无碍,如意自在。于把猪头,口诵净戒。走出淫坊,未还酒债。十字街头,解开布袋。”。这一段话,初看时着实让我摸不着头脑,僧人怎么可以食猪肉,僧人怎么可以饮酒呢,这偈子中处处都是违反佛教戒律的做法。但是结合禅宗史上的禅师们指导学生们时的做法,似乎就可以理解此段话。禅宗的兴起,对戒律的“轻视”,其他宗派的法师都不能理解,其实禅宗的法师们并不是不遵守戒律,而是在特定的紧急情况下,违反戒律是较轻的后果。

例如在明朝末年,张献忠滥杀无辜。每攻下一座城市就会屠城。一次,他的部下李定国攻下一座县城,又要按惯例屠城。这时城里的破山禅师挺身而出,恳求他不要再屠城。李定国令人摆上羊肉、猪肉等荤食,对破山禅师说:“你出家人只要吃了这些东西,我就封刀留人。”没想到破山毫不犹豫,拿起肉就吃,还边吃边说:“老僧为万千生灵,何惜如来一戒!”李定国也是盗亦有道,信守承诺,封刀留人。破山和尚为拯救百姓而违反了佛家的戒律,却以一颗慈悲心从根本的层面上发扬了佛家的精神。在万千百姓生命面前,违反一条戒律显得微不足道。布袋和尚亦是如此,他看到民间的百姓生活混乱,看不到一丝希望,他遍返回民间,不顾自己违反戒律后的污秽,和百姓同经历,为了化导众生。最后“十字街头,解开布袋”是指布袋和尚在化导众生后,从布袋返回原本的住处。虽然这一段带有一些夸张的手法,但布袋和尚发扬的普济众生的慈悲心还是依然珍贵。

(二)《续传灯录》“布袋”的形象特征

布袋和尚的法号是契此,出现在奉化长汀村时自称为长汀子,因其天天用杖扛着一布袋,故人们称他为“布袋和尚”。“布袋”在有关布袋和尚的传记中的出现频率也是很高的,在《续传灯录》中有关布袋和尚的记载卷集中,几乎都提到了“布袋”,以下选取其中几卷具有代表性的记载来浅析“布袋”的特征。

1.包容。在《续传灯录》卷十七中有记载“问布袋头开时如何。师日,一任填沟塞壑。”有人问布袋和尚,布袋开的时候会怎么样,布袋和尚说可以随意填沟渠,塞丘壑。这说明布袋和尚的布袋可以放任何物件,不论大小,不论好坏。类似的,在《景德传灯录》中也有记载“布袋里般般著得,短长在我:宝公杖头剪刀,节奏由谁!”前半句是说布袋和尚,他的那个布袋里,不论什么物,统统都可以放进去,这都由着布袋和尚。无论是存放一万六千由旬的广大身,还是如蝼蚁般细小的极小身,所以是“般般著得”。这句话在天童禅师的疏文中也提到过,他认为这个布袋指的如来藏心,如来藏能荷负有情的五阴身心,也能荷负山河大地。从此段话可知,布袋和尚的布袋是包容的。

2.自在。《续传灯录》卷十三中偈子后面的一句话“山僧此者临行解开布袋头,一时撒在诸人面前了也。”和卷二十五的那首偈子“事事无碍,如意自在。于把猪头,口诵净戒。走出淫坊,未还酒债。十字街头,解开布袋。”第一句话是布袋和尚认为僧人和俗人要有分明,故而他在众人面前时会临时解开布袋。然后就消失在众人面前了。第二首偈子也是类似的意思,布袋和尚在滑到众生后,就在十字街头打开布袋,消失在众人面前。布袋和尚在这些传记中大都是这样一个来去自如,来去无踪的形象,给人留下一种自由自在的印象。

3.欢喜。《续传灯录》卷二十七在记载台州护国此庵景元禅师时有一段关于布袋和尚的对话:“后辞圆悟,圆悟问:向去有人问尔作么生?师抚傍僧背,日:和尚问尔,何不祗对!圆悟大笑。尝语人云:我有些子禅,被元兄一布袋盛将去也!丛林因号元布袋。”这一段中,禅师问圆悟法师,和尚问你,你怎么不回答。圆悟说我的那些个禅都被布袋和尚装布袋里带走了。简短的对话,但能看到布袋和尚给他们带去的欢乐。

四、总结

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的应化身,他将弥勒净土带到人间,将快乐、欢喜、自在、包容带到人间。布袋和尚的慈心、忍辱心、自在心、欢喜心、包容心的特征以及他宽厚仁慈,乐于他人的精神,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很多方面是一致的。

弥勒菩萨曾发愿“众生不得度,我不取佛果”,布袋和尚用他的菩萨心在人间实践者菩萨愿行。本文就对《续传灯录》和布袋和尚的资料梳理,分析布袋和尚在《续传灯录》中的文学形象,这有助于布袋和尚最终形象确定的研究以及有关弥勒形象中国化的研究。

推荐访问:布袋 浅析 续传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