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逻辑结构,深刻理解内容——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有效途径

发布时间:2023-08-25 15:54:02 来源:网友投稿

尼玛次仁 孟祥凤

(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西藏拉萨 850000)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1]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所作的报告文本是我们学习领会会议精神的直接依据。文本逻辑关系的清晰厘定决定对文本理解的全面性、准确性、深刻性。以报告文本的逻辑结构出发,从全面掌握报告内容、准确理解科学内涵、深刻领悟精神实质三个维度解读报告是达到学习目的的有效路径。

报告全文三万两千余字,总体上可以分为“抬头”“主干”“号召”三个大的板块。“抬头”部分从我们现在所处历史时间的“关键时刻”指出了召开二十大的重要性、提出了大会的主题,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担负的责任使命提出了“三个务必”的政治新要求。

主干部分由十五条相对独立的子系统组成。这十五个方面的内容按照“回顾历史”和“展望新征程”的逻辑结构化为两大部分:“回顾历史”包括报告第一条和第二条;
“展望新征程”包括报告第三条到第十五条。

“号召”就是报告结尾部分的四个自然段。我们按照号召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分别以“同志们!”和“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开头的两个自然段构成第一组成部分,以全党为对象提出了号召;
以“青年强,则国家强”抬头的自然段以青年为对象构成第二组成部分,从青年工作的战略地位,青年是当代历史接力棒的主力军、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骨干和栋梁的高度对青年提出了号召;
第三个组成部分就是最后一个自然段,对“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提出的号召。

任何文本的生成必须遵循特定的形式规范,因此,从形式的构成入手厘清具体结构组成,是认识和把握文本整体的必要前提和最优路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晰组成要素的内在逻辑(思维展开)关系则是达到并实现全面掌握内容的关键。从上述关于整体结构分析看,我们可以从直观角度对报告总体形成这样一个具体形象的记忆曲线:报告整体上分“大脑”(抬头)、“躯干”(主干)和“四肢”(号召)三个板块。其中,“大脑”(抬头)部分开宗明义直接宣告了大会召开的“十分”重要性和贯穿报告始终赋予报告灵魂的主题;
“躯干”(主干)从十五个方面阐释了我们过去做了什么、做出了什么,当下和今后我们应该继续做什么、怎么做;
“四肢”(号召)部分脚踏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坚实大地,远眺伟大复兴的辉煌未来,张开我们撸起袖子的双臂,向全体党员、青年闯将、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挥师号召。

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坚持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际和国内相结合的办法,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进行反复揣摩,才能全面掌握党的二十大精神。”[2]以“原原本本、逐字逐句学习”为基础达到实现政治战略的高度和理论思考的深度与科学规划和具体落实的有机统一,既实现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又达到国际和国内的有机结合,从而全面掌握党的二十大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必须通过厘清报告具体内容逻辑关系来准确理解报告的科学内涵。我们以由十五个方面组成的报告主干部分为分析对象,通过运用厘清具体内容的逻辑关系的方法,从三个维度来加以理解。

(一)以“历史”(实践、具体)到“现实”(理论、一般)的逻辑关系把握“回顾历史”部分,准确理解科学内涵

报告第一条以“过去五年”“新时代十年”的时间为标准构成两个组成部分。“过去五年”以“十九大以来的五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引起,从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制定规划目标、形成决定决议、作出重大战略部署等方面阐述了五年来所做出的战略布局;
紧接着,以“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开始到“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尾,从十三个方面全面总结了新时代十年间的重大成就的历史事实。

需要明确的是,新时代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时期,“过去五年”和“新时代十年”两者之间可以有阶段性区分,但不能做过程性的区别。就是说“新时代”必然包含着“过去五年”“过去五年”是“新时代”的组成部分。因此,报告用“三件大事”承上启下,以“十年前我们的形势”及面对“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做了什么为出发点,以“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到“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等十六个方面,从理论创新和实践成就层面全面系统总结和论证了新时代的十年。主要包括,这十年我们采取了哪些战略性举措,推进了怎样的变革性实践,实现了哪些突破性进展,取得了什么样的标志性成果,使得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新时代十年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与新时代前的历史、与同时期国际社会其他国家发展相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实现量的迅速扩张和质的稳步提升的有机统一,是党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国家综合实力整体提升、社会建设全面加强、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的统一,是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不断趋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3]理论所要把握的对象就是现象背后的本质。生动广泛的实践需要从理论上加以把握,科学的理论必然指导形成更为繁荣广大的实践。

报告第二条从理论的高度“重现”了新时代十年的历史具体。报告指出,之所以“能”和“好”,归根到底在于“行”。这就要求我们对所取得的全部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全面历史性变革的理论总结,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加以分析,用“行”来理解并揭示“能”和“好”。所以,报告从“两个结合”基本方法,从“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同时,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必须继续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二)以“理论”(一般)到“具体”(特殊)的逻辑关系把握“回顾历史”和“展望新征程”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是一致的、有机统一的,实践是实现两者一致和有机统一的基础,从而也就达到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不断趋近。

从具体现实→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理论)→现实具体这样一个阶段性的闭环逻辑框架来看,“具体现实”(历史)之所以能够实现与“现实具体”的衔接,其媒介、桥梁恰恰就是“理性认识(理论)”。就是说,“具体现实”是通过“理性认识(理论)”在“现实具体”中得到了“重生”。由此,报告中指出我们大胆地进行理论的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三大规律”认识,取得了当代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强调必须继续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不断回答“四问”,继续推进理论的持续创新,从而更好指导新的实践;
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再结合的升华,让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人们日用而不觉的思想。从而达到了“回顾历史”和“展望新征程”的有机衔接,即报告文本第一、二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与第三条到十五条的有效逻辑自洽。

(三)以“总体”(目标、任务、原则)到“分类”(科学设定、具体方案)再回到“总体”(关键、根本保证)的逻辑关系把握“展望新征程”部分,准确理解科学内涵

第一,报告第三条与第四条到第十四条再到十五条的总体逻辑结构分析。

报告第三条紧紧围绕“中心任务”明确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路径。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点、本质要求、战略安排、关键时期、形势分析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等方面设计了总体蓝图,构成了报告第四条到第十四条的纲要,同时为第十五条的逻辑回归提供了原点。

报告第四条到第十四条是前述第三条总纲的现实具体展开。从前后的文本内容对照来看,以“关键时期”的主要目标作为参照系,呈现给我们的是以下的对应关系:第四条和第五条,从经济的发展及高质量发展的支撑系统,对应着目标体系中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及改革开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第六条和第七条,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以及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对应着目标体系中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第八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应着目标体系中的人民精神文化,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第九条,从增加民生福祉,对应着目标体系中的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第十条,从生态文明建设,对应着目标体系中的美丽乡村和美丽中国建设;
第十一条和第十二条,从国家总体安全观及其战略支撑,对应着目标体系中的军队、国防目标和建设平安中国;
第十四条,从提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角度,对应着目标体系中的中国影响力和参与国家治理体系能力。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报告第十三条,在目标体系中未提到,但在具体工作中单独列出一条,其原因在于:第一,体现了“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的重要地位;
第二,台湾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台湾问题的解决只能是中国自己说了算,任何国家或个人无权干涉中国的内政。

报告第十五条,是第三条的逻辑回归。马克思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导致事物发展的根本就是事物自身内在矛盾的存在及其解决,这就是唯物辩证法,是辩证的否定,从而是事物自我的否定,就是自我革命。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使命任务,只有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才能完成。所以报告明示:其一,党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同时,对党在新时期新征程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的革命;
其二,第十五条又是第四条到第十四条具体方案能够切实实现的根本保证。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必须继续坚持贯彻落实党的全面领导。从内容上来看,党的领导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国防军队、祖国统一、外交工作、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因此,我们说全面从严治党这一条是第四条到第十四条具体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

第二,以上述界定的三大组成部分为对象,选择相关重点条目内容,分析内在逻辑结构关系,以列举方式谈准确理解科学内涵。

准确理解第三条逻辑结构和重点内容的科学内涵。这一部分逻辑结构的核心命题就是“中国式现代化”,而这个命题的关键就在于作为定语的“中国式”。报告指出“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里的“中国特色”直接体现为人口规模巨大、共同富裕、两个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五个方面。直接地说,很多人以为这五个特点就是体现了“中国式”的本质。果真如此吗?马克思有言在先:“经济学家们向我们解释了生产怎样在上述关系下进行,但是没有说明这些关系本身是怎样产生的,也就是说,没有说明产生这些关系的历史运动。”[4]所以,要达到“准确理解科学内涵”必须厘清逻辑。这个逻辑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个根本制约着其它五个方面的特征。

准确理解第四条和第五条的逻辑结构和重点内容的科学内涵。经济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现代化人才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根本支撑。从党和国家的层面考察,只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才能培养出人才,从而推动经济的持续高质量发展。第四条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业体系、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对外开放等五个方面对经济发展做出了全面的规划。“三新一高”,即界定新发展阶段的经济发展历史方位、坚持新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经济发展路径选择,以此推动高质量发展并形成发展的鲜明主题,这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对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踏上新征程,我国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关键就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其中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放在首要位置就是要明确,“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5]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必须建构起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统一。第五条从“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高度,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为着眼点,通过办好教育、创新体系、创新驱动、人才强国等四个方面具体部署了如何支撑的问题。

第六条和第七条的逻辑结构和科学内涵。从理论体系的一般逻辑结构分析,通常是将民主和法治(法制)作为政治建设的两大内容加以整体的整合和阐释。但报告中单独将“全面依法治国”作为一个条目加以阐释,窃以为原因有二:其一,从政治学意义上讲,民主和法治是同等的范畴,即民主是法治的本质,法治是民主的保证和实现形式。我们提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其本质是从人治到法治的跃升,这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从这个意义上讲,单独作为一个条目加以阐释足见其重要地位和意义;
其二,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谙人类历史发展中法治的重要作用,深刻认识到法治对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作用。文本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构成了一个富有开创性、实践性、真理性、前瞻性的科学思想,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法治思想,因而单独加以阐述。第六条中指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就是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协商民主、基层民主、爱国统一战线四个方面对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了全面阐释。就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重点需要对“全面发展协商民主”进行准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是最现实的特点,以此为依据,我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从这个特点出发来理解协商民主的重要性。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6]第七条从以法律体系为总抓手、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法治社会等四个方面加以部署。民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追求、是政治文明的本质体现,法治是实现民主的根本保障。全面依法治国,就是通过法治体系建设来提供制度化的方案,推动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保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形成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第八条阐述了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基础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体。报告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五个点位,从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文明程度、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等方面进行了阐述。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关键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就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对于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挥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灵魂作用,从而使在意识形态领域党的领导弱化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的关键一招就是确立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为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凝聚、润滑和整合作用提供了制度保证。

第九条阐述了民生问题。中国共产党如何实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更为基础的意义上讲,就是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此为基,报告分别从分配制度、就业优先战略、社会保障体系、健康中国等方面阐述了增进民生福祉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以及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保障人民健康的具体措施。贯穿了“民生”就是“民心”、“民生”就是“民力”、“民生”就是“民智”、“民生”就是“民治”、“民生”就是“民主”的历史主体论和人民中心论的思想。

第十条是生态文明建设。报告紧紧抓住“绿色”这一关键,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谋划发展的高度,从绿色转型、污染防治、生态系统、“双碳”四个方面做出了布局和安排。把握和理解绿色发展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思想,其实质是改变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方式的全方位的革命,核心是准确把握自然规律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般规律,真谛是“取之有度、用之有节”。从理论上说,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创新发展。

报告十一条、十二条和十三条分别从总体国家安全观、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完善“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三个方面加以布局和部署。其中理解和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就是要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理解和把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核心是全面掌握和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
理解和把握“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关键是要明确,“一国两制”根本上来说一切权力是中央授予,而非本身固有,其法理在于我国是单一制国家,中央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地方受中央统一领导。“高度自治”是一种被授予的“自治权力”,它决定于宪法和基本法。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就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认识和把握人与世界总体关系的重大问题、根本问题的人类智慧的理论形态;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就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评价、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报告第二部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集中阐述了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应该坚持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8]其整体的逻辑走势是从直观现实的“能”、“好”提升到“行”,以“行”为逻辑展开点,按照坚持(守正)出发--通过“两个结合”(基本方法)--达到发展(创新)的路径,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建构了叙述体系。具体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根本立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主体其主体性的集中体现就是人类历史的客观发展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是人民群众历史活动的展开,人民群众既是人类历史之剧的“剧中人”,又是“剧作者”。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9]因此,必须“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10]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是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的凝练表达,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成功道路和“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谱写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的实践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过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证明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统一,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实质观点的精准概括和中国共产党对如何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守正”不至于迷失方向,“创新”不至于停滞不前;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任务,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革命性变革的根本,在实践基础上达到对事物规律性认识,按照规律不断改变世界是马克思主义的任务。所以,我们必须从实践关怀出发,不断“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中的“新问题”“深层次问题”“急难愁盼问题”“大问题”“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观点的进一步深化,是立足于我国大国实际提出的科学思想方法。坚持系统观念内在地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终极的价值追求,是中国共产党实现“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11]

猜你喜欢马克思主义报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湘潮(上半月)(2021年11期)2022-01-15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少先队活动(2021年6期)2021-07-22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报告南风窗(2016年26期)2016-12-24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报告南风窗(2015年22期)2015-09-10报告南风窗(2015年14期)2015-09-10报告南风窗(2015年7期)2015-04-03

推荐访问:会党 厘清 二十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