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中赢家和输家的辩证分析

发布时间:2023-08-21 13:30:04 来源:网友投稿

达尔罕

(1.天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387;
2.内蒙古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世界范围内各国经济发展速度显著提升,但经济的发展并没有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稳定、惬意,反而使得个人、企业及国家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国际贸易中的赢家和输家可以辩证地理解为国际贸易中不同主体的国际竞争力,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不同领域的研究学者对国际贸易竞争力进行了更加全面且深入的研究,无论是国家还是跨国公司,都承认加强对国际竞争力研究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国际竞争力方面的研究也在日益加强。

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经验和技术,同时也引来了很多竞争,这就促使中国对国际竞争力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来抵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挑战。

自从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后, 国内一些专家学者纷纷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仅增加了中国对全球经济运行的深刻了解, 而且提高了中国企业对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风险挑战的认识。

面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国际竞争,政府、企业以及专家学者纷纷加入了对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探讨研究。

(一)各国学者不同定义不同

根据不同的文献资料, 对国际竞争力的界定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

从国际贸易的角度和立场对国际竞争进行分析,可以将其定义为一种同一领域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对比,这是国际竞争力产生的最早定义,同时也是所有定义中最典型的。

国家和企业之间国际竞争表现在诸多方面,但在诸多竞争领域中,笔者认为产品的生产效率以及生产的技术是较为重要的竞争领域。

与此同时,通过对新贸易理论内容进行分析,一个国家或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同样是国际竞争力强弱的重要体现。[1]

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分析,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又可以被看成是人民生活质量及物质条件的高低,正如20 世纪80 年代美国相关报告中对国际竞争力所进行的解释那样,认为其是在外界环境公平的基础上,同时国内各领域相关企业生产的各类产品保证质量且内部物价无明显变化的前提下,人民收入得到明显提高。

站在生产要素的立场上分析,国际竞争力又可以理解为对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

研究学者认为,是否能有效引进并保留生产所需要素是国际竞争力的又一重要体现。

国家或企业能够吸引生产要素的前提是保证相对较高的投资回报,而较高的投资回报又依赖于生产技术及创新水平的高低,因此国际竞争力的强弱从生产要素角度来说可以看作是生产技术的高低,以此来提高投资回报,促进辖区内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二)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及分类

不同学者对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均有不同,但没有一个定义是从不同的立场来分析并且能够被不同学者充分认可的。

其实,只有存在竞争,才会有竞争力,没有竞争就无法谈及竞争力。

因此,要定义竞争力,须从竞争的角度出发。[2]

竞争可以简单理解为多个主体为争夺相同的结果而进行一定行为的过程。

因此,竞争形成的必要前提是有两个以上主体有着共同的争夺目标,否则竞争行为将不会产生。

除此之外,在竞争的过程中, 还需要有不同利益个体之间的利益再分配,不然也不会存在相互之间的抢夺。

由此可见,竞争行为要发生,相互利益冲突的主体、争夺的目标以及竞争的结果是三个必要因素, 只有同时满足这三点,国际竞争行为才会产生,国际竞争力的强弱才有体现。

竞争力和竞争的概念字面有所不同, 但其实质内涵是一致的,竞争力也是在两个及以上主体在争夺同一目标过程中所体现的能力,竞争力可以简单理解为竞争主体在竞争过程中所表现的力量。

竞争力包含四个方面:一是只有在竞争主体相互发生竞争关系之后才能够体现出竞争力,没有竞争关系竞争力也就无从谈起;
二是竞争力所指的对象是竞争关系中的单一个体,代表其在竞争中表现出的能力强弱;
三是不同主体在对竞争目标争夺的过程中,竞争力又可以理解不同竞争主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四是从竞争的结果看,对竞争目标争夺的结果是竞争力最直接的表现方式。

国际范围内不同国家之间代表着不同人民群体,彼此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相互之间在资源空间等众多领域存在着相互竞争,国家之间对竞争对象或者利益的争夺最后会出现某种结果,会出现利益的重新分配,由此可见,国家之间满足前文所说的竞争关系产生的三大要素, 国际竞争就在所难免。而身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国际竞争的大背景下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会投入国际贸易竞争中,但国际竞争所带来的结果难以预测,可能会造成某一领域相关企业的兴衰,也会导致世界范围内整个行业的更替,在竞争中竞争的结果难免会影响到国内居民生活水平。

竞争的结果对一个国家竞争力强弱有着最直接的体现,但并非意味着竞争结果就是竞争力的完全体现,例如国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表现,但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并不能代表国家竞争能力的提升。[3]

竞争的结果只有以下几种:
一是在败者受损的基础上胜者一方获利,可以理解为一个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所获利润是另一企业所亏损的;
二是竞争各方最终共同分享竞争结果而受益,这是国际贸易中最佳竞争结果,最终实现双赢甚至是多赢;
三是竞争结果两败俱伤,这是由于在国际贸易中相关竞争方产生了恶性竞争,不仅令国际贸易参与者自身利益受到损失,同时影响了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是国际贸易最不希望看到的结果,还有一种是竞争各方并无实质受益,但同时也未受损。

从竞争结果角度入手,可以将竞争简单划分为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竞争力,积极竞争力所指代的就是在国际竞争中能够给竞争主体带来受益的竞争力,而消极竞争力则代表国际竞争中使竞争主体处于竞争劣势方的竞争力。

综合而言,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环境中谋求自身利益的能力, 这种能力从竞争过程、相互比较、国家自身以及竞争结果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

(一)竞争力来源于高级要素的培养

关于国际贸易中竞争力的来源不同国家的研究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目前被广泛认可的是波特关于国际贸易竞争力来源的解释,其对传统的竞争力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竞争力一是源于培养高级要素,二是得益于苛刻的市场需求,除此之外还来源于企业战略和激烈的竞争。[4]

波特的观点认为国际贸易中的胜者,其自身所具有的竞争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后期不断反复的创新以及相关技术的提升所取得的高级要素。

相对于低级要素而言,高级要素对国际贸易中的国际竞争力提升作用更为显著。

随着世界范围内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各国的低技术劳动力工资随之不断下降,以往诸多依赖于自然资源等要素的相关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逐渐消失。

而不断培养提升高级要素的国家或企业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的赢家,如日本。

由此可见,高级要素的培养是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但要将培养高级要素真正转化为国际贸易竞争力需要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要对自身现状有充足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并弥补自身的不足,二是企业要有能够进行创新所必需的技术水平和相应的竞争压力,只有企业现状位于国际贸易竞争中的劣势或者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企业才有可能加大投入进行技术创新,否则企业只会安于现状。

相关企业在人工工资不断增加的基础上,才会促使其进行产业升级, 增加机械化减少劳动力需求,同时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有效降低生产所需要支付的工人工资。

(二)竞争力来源于苛刻的市场需求

一个企业如果能满足苛刻的顾客以及苛刻的市场需求,那么其在国际贸易中就占得了竞争的先机。

以中国为例,国内强大的需求对于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建立优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为国内市场伴随着强大需求同时存在的是国内消费者们对于企业产品不断提出更高、更苛刻的要求。

为了满足消费者的要求、适应苛刻的国内市场,国内企业对于其产品进行不断创新升级,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的消费者不仅对产品自身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服务水平和质量以及相关售后问题有了更高的标准,这使得企业从生产到销售乃至后期维护整套产业链相较之前有了更加全面的提升。

与此同时,经过改良的产品也容易被国内、国际市场和国际消费者认可接受。

由此可见,在苛刻的市场需求和消费者要求下,企业被迫进行产品创新升级,在此过程中国际贸易企业的竞争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竞争力来源于企业战略和激烈的竞争

波特的观点认为, 一个企业在国际贸易中要想成为胜者,并且长时间立于不败之地,应具备的最大国际竞争优势是自身的发展战略,因为在信息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之间相互学习、彼此借鉴,这使得诸多相互竞争的企业,无论是在产品质量及生产成本上彼此之间的差距均不会太大,与此同时,企业的产品特点也较容易被模仿,正因如此,很难被其他竞争企业学习和模仿的企业发展战略则成为决定企业国际贸易胜负的关键,能否根据国际环境来对企业自身的战略进行调整成为决定企业国际贸易的关键。

传统的贸易观点认为,国内贸易竞争对于国际贸易竞争而言起到了负面作用,因为在传统观念中国内贸易竞争被看作是一种内耗,实则不然,要想真正提高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内部竞争促使企业进行技术转型、产品创新是提高其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法宝,只有在激烈国内竞争中获胜的企业才能够拥有更为丰富的竞争经验,才能够在更为复杂的国际贸易中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5]

(一)价格的国际竞争力评价

要判断价格的国际竞争力问题, 首先要分析三个问题:一是某种商品或服务在本国以本国的货币应该用什么价格来衡量;
二是这个国家的一个单位货币相当于其他国家的多少单位的货币;
三是如果用其他国家的货币来标价的话,那么这个国家的商品或服务的价格是多少。

弄清楚这三个问题才能比较出同类商品或服务有无竞争力。

某类商品或服务在本国用本国的货币衡量其价格是由国内的市场竞争来决定的。

依照竞争理论,提供高于市场价格的产品或者服务的企业或产业是没有竞争力的。

判断其有无国际竞争力的前提首先是有无国内竞争力,若某个企业或产业在国内市场上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缺乏价格竞争力,那从长远看,这个产业或者企业必定会被淘汰,那么他的国际竞争力就不复存在。

因此,参与国际竞争,首先是要在国际市场上投入在国内市场也有价格竞争力的产品或者服务,在国内市场上,产品的国内价格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其生产成本和生产率。

货币本身的价格会直接影响到商品在不同的国家之间进行贸易往来的价格,从而会对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产生影响。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通常会以购买力平价来进行国家价格的比较。

因此,就价格的角度而言,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产品及产业的竞争能力,在受到国内产品原材料价格及产能影响的同时,还会受到国际汇率以及出口国其内部相关产品价格的影响。[6]

(二)成本的国际竞争力评价

依照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处于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对于同一商品而言,其自身的价格应当和单位平均成本保持一致。

当一个企业身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中,其生产出来的产品定价是由其平均成本所直接决定的。

但当一个企业处于垄断地位时,由于缺乏有效的竞争,其生产的产品售价可以由垄断企业自行制定。

由此可见,在正常的竞争环境中,产品价格竞争实质上可以理解为生产该产品的成本竞争。

除此之外,竞争双方的产品是否同质、双方的信息是否对称等都是一些影响因素,但不管怎么说,成本之间的竞争始终是最基本的竞争,因此成本竞争力的国际比较也是最基本的竞争力分析方法。

单位成本的定义其实就可以作为公司产品的层面,也可以作为行业的层面,更可以作为国家的层面。

从公司的层面出发,单位所产出的投入总成本即是单位成本,从行业的层面出发,行业所产出的单位投入成本即是单位成本,那么,从国家的层面出发,即获得一个GDP 需要的各种投入加起来的总和。

因此,要研究分析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分析它的单位成本是首要前提。

从产业层面的角度出发, 因为与不同企业以及不同商品有关系,计算单位成本还有它的构成要点是比较复杂麻烦的,所以要通过生产函数去进行计算,在通过生产函数进行计算的时候,需要将投入的几个部分分为资本、劳动和技术三个要点。

从国家层面的角度出发,因为与不同行业以及不同商品有关,而且行业中、商品中和其他构成元素都处于浮动中,所以进行单位成本的计算也是比较麻烦的。

因此,大多数时间只计算每个小时劳动的单位工资。[7]

(三)生产率的国际竞争力评价

从国家的角度出发, 生产率可以被界定为人均GDP,但如果从行业和公司层面考虑,生产率就会被界定为生产投入以及产出的效率,如此看来,竞争力也就等同于生产率,学者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也就是对各个国家生产率的研究分析。

从全球宏观经济看,如果要进行各国生产率的比较,必须要分析汇率的浮动以及进出口贸易的出入。

因此,提高生产率,在汇率的生产成本没有浮动的情况下,各个行业可能会采取降低价格或增加出口的方法。

但如果汇率和进出口都发生浮动的话,那么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之间的联系就是错综复杂的。

在汇率没有发生浮动的时候, 提高生产率确实是意味着该国的竞争力增强,同样,降低生产率也会给该国的竞争力带来困难。

如果在汇率相对浮动的情况下,生产率的浮动可以通过汇率的浮动来体现,从长远看,并不是一定能够增强国际竞争。

国际贸易中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以及决定因素的评价指标所形成的体系如图1所示。[8]

图1 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进出口总额的应用

选取实际贸易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化工、食品、办公通信设备、汽车、纺织、钢铁、服饰等七大领域中国和美国的进出口额情况,进一步分析两国国际竞争力的强弱,相应评价指标对比结果如表1 所示。[9]

表1 中国和美国相关行业国际竞争力指数对比情况

从表1 可以看出, 在总进口和总出口方面,美国所占的比重均远高于中国,就美国而言,其出口所占的比例要高于其进口所占的比例,而中国却恰恰相反。

在不同领域两国的进出口比例也大不相同, 在食品领域两国的进口比例均高于出口比例,而在钢铁领域两国的进口比例又均低于出口比例,而化工、汽车、办公通信设备、纺织以及服装等领域中国的进口比例均高于出口,美国在此领域却与中国恰恰相反。

综合而言,美国在七大领域中的进出口总额高于中国,其相关产业在国际贸易中所表现出的竞争力也往往较强,因此,较容易成为国际贸易中的赢家。

(二)生产成本的应用

国际贸易中获利是最终目的,能够在贸易中获得较高的利润可以视为国际贸易中的赢家,当某一产品的产品质量及加工技术基本一致时,行内企业生产该产品的成本则成为获取国际贸易竞争胜利的关键。

以钢铁为例,分析生产成本在国际贸易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

钢铁产品的生产成本主要包含原材料、人工工资以及制造费用三部分,原材料的价格受到生产企业所处位置相关原材料丰富程度的影响,生产地临近原材料产区能够获得相对较低的原料价格,反之需要加上运输费用所得原料价格会随之升高,人工工资受当地劳动力资源丰富程度影响,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人工工资成本要低于发达国家。

除此之外生产的效率也是决定生产人工工资高低的关键,先进的生产技术能够有效提高生产的效率,进而保证生产相同的产品所需要的工时降低。

综上而言,企业要提高在国际贸易中的国际竞争力,在压缩生产原料的价格基础上,还要有效提升生产的效率,从而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力求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成为国际贸易的赢家。

(三)生产效率的应用

国际贸易是多层次的贸易, 因此生产效率也分为多层次,既包含国家层面,也包含产业层面同时还包括企业自身层面。

投资产出和劳动产出是衡量生产效率的关键指标。笔者选取了中国、美国、日本、德国、印度以及法国六个国家,其中1 美元的投资产出和劳动产出比较情况如图2 所示。[10]

图2 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的国际比较(单位:美元)

由图2 可以看出,1 美元投资产出最高值的国家为法国5.9,中国的投资产出仅为2.6,该产出值低于其他5 个国家, 而劳动产出值为1.7 远高于其他几个国家。

由此可见,对于中国而言目前保证生产效率的是劳动产出,因此要想提高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争夺国际贸易的输赢,提高投资的产出是关键。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国内外诸多跨国公司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各国企业国际贸易的进行在给各国经济带来推动发展的同时,也给自身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

随着国际贸易的进行,相关企业之间的竞争深度、广度不断加强,中国企业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在国际贸易中始终保持有利地位, 要对自身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发现自身的不足,同时深入剖析国际贸易中竞争力的来源,明确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升企业本身在贸易中的综合竞争能力。

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 中国企业快速发展,国内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能力不断增强,例如腾讯等诸多企业逐步踏入国际贸易胜者的队伍中。但不可忽视的是,中国现在仍停留在贸易大国的阶段, 要真正实现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跨越,除了需要企业自身的奋发图强外,还需要对相关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增加本土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核心竞争力,让国际贸易胜者队伍中充满中国企业的身影。

猜你喜欢国际贸易竞争力竞争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进出口经理人(2021年8期)2021-02-12警惕国际贸易欺诈中国外汇(2019年10期)2019-08-27点扬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塑料助剂(2019年3期)2019-07-24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感谢竞争现代企业文化·综合版(2017年5期)2017-06-14日本竞争力中国科技信息(2016年21期)2016-11-14“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南风窗(2015年11期)2015-09-10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人生十六七(2015年26期)2015-08-22竞争小说月刊(2015年9期)2015-04-232015年《国际贸易》月刊总目录国际贸易(2015年12期)2015-03-10

推荐访问:输家 赢家 经济全球化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