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评舞剧《醒·狮》的感受

发布时间:2023-08-20 13:18:03 来源:网友投稿

孟 超

舞剧应该是什么样的?它要怎么表现?可能对于很多观众而言,舞蹈、舞剧、话剧……这些舞台艺术是“阳春白雪”。它们好像就应该在剧场中,被“志同道合”的人欣赏、评价、传播,好与不好,于多数人而言仍旧遥远。舞剧《醒·狮》的线上演出,打破了观众对舞台艺术的一贯认知。1元票价,340万人次观看,“云上醒狮”为舞台艺术的传播打开了新的思路。为何《醒·狮》能够引起如此大的轰动?笔者认为这与舞剧和谐统一的“生活化”与“艺术化”呈现密切关联。生活与艺术的交融,让更多观众在关注、喜爱舞剧本身的同时,想要深入了解舞剧作品中蕴含的浓烈、丰富的文化;
民族大义、中华崛起的热血精神,契合了观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和文化态度。

自舞剧《醒·狮》进入观众视野以来,无论是传统的剧场演出,还是一度掀起热潮的网络“首秀”,该剧对“文化”的表现始终是各方关注、讨论的焦点。《醒·狮》的文化既有特定历史时期承载的民族大义,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文化呈现 ;
又有传承在人们世代生活中的“非遗”文化,是非遗文化的浓缩与凝练,这里就“非遗”的视角展开讨论。作品通过舞台叙事,将醒狮、木鱼歌等非遗文化呈现在观众的视野中,实现了文化视角下“生活化”和“艺术化”的统一。

(一)地域文化的“生活化”

在世代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醒狮”已经成为岭南文化中一道靓丽的风景。岭南人将“醒狮”作为祈愿平安顺遂的日常活动,无论是节庆活动、商业场景,都有着“醒狮”的身影。其他地区的人们对“醒狮”的了解,可能更多的是通过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港剧”。在众多以广东为故事背景的影视剧中,或多或少都有“醒狮”的出现,如黄飞鸿系列电影等,这让“醒狮”文化走进大众的视野,也让大众开始对岭南地区这种特殊的文化样式产生好奇,“醒狮”成为“岭南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在“生活化”的呈现上,笔者认为《醒·狮》第一幕是最具代表性,也是最自然的段落。纷杂热闹的三元里长街上,百姓的日常生活场景一一再现。舞狮、杂耍、小贩、茶楼……这些或是具有浓烈岭南气息的市井画面,或是岭南普遍存在的生活场景,都有着浓郁的“岭南风”。其中最具巧思的,当数“茶楼”与“南拳”。广东人热衷“茶文化”,第一幕中出现的广东茶楼、艺人,既贴合了广东的地域文化特点,又通过艺人之口的木鱼歌《叹世歌》传递出平凡百姓心系祖国的担当。“只怕山河一朝碎,广州城破暗无光”,观众置身在舞剧构建的背景中,真切地感受到当时普通的底层民众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在此场景中,茶楼、艺人小曲,是广东地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是极具生活性的日常场景。以此视角作为舞台表现的幕起,恰到好处。“南拳和北腿,少林武当功”……《中国功夫》中“南拳”说的便是福建、广东地区的拳派。舞剧《醒·狮》的第一幕中,两位男主人公生起争执,打架的一招一式都是南拳意蕴。一方面让岭南文化的南拳有了表现的舞台,将“南拳”这一并未有非常雄厚群众基础的地域文化样式呈现、传播出来;
另一方面也贴合了“舞南狮必习南拳”的传统,让南狮和南拳这对难分彼此的“双生兄弟”在舞台上也紧密联系,符合岭南地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特点。

所谓“非遗传承”,归根结底是对文化的传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的表现不尽相同。我们推广、传承、发扬的究竟应该是文化本身还是文化应起到的社会作用呢?可能《醒·狮》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文化本身需要传承发扬,它承载了历史,有着厚重的历史情节;
文化的深层次作用也应该传承,将不同的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将“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融合起来,实现生活化传承,让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人欣赏非遗艺术,让没有特定文化背景的人了解、走近非遗艺术,这可能应该是非遗传承应有之思路。

(二)地域文化的“艺术化”

舞剧《醒·狮》的基本内容无需赘述,“三元里抗英斗争”的时代背景、南拳醒狮的地域文化,为《醒·狮》穿上了“过往”岭南文化的外衣;
舞剧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让《醒·狮》有了“当下”的特殊属性,二者的有机结合,为《醒·狮》赋予了“艺术化”气息。

“醒狮”在传统社会中,根植于民间生活,有着特定的表现场所和文化意义。刘关张赵马黄六位三国人物,粤剧脸谱是传统醒狮狮头油彩的基础。根据三国人物形象的不同特质,醒狮形成了以刘备为代表的文狮,关羽、张飞为代表的武狮,在表演过程中,舞狮人结合狮头的形象特点进行表演。但受到艺术发展水平的限制,传统的狮头在工艺上相对粗糙,狮头形象大多很抽象。舞剧《醒·狮》同样运用了传统醒狮刘关张赵马黄的狮头,伴随着激烈昂扬的鼓点,舞狮人在舞台上腾空采青、睁眼抖毛,狮头的工艺也相对细致,一头头威风凛凛的舞狮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透过舞台,切实感受广东的醒狮文化,感受到醒狮文化的震撼与艺术特质。

为了实现舞台叙事的需求和舞台表现的要求,《醒·狮》在整个舞台设计上,非常强调“艺术化”气息,多媒体和灯光的运用可谓是艺术化表现非常重要的方式。第二幕落下帷幕,幕布上投影出侵略者的船影,“三元里抗英斗争”的原因在幕布上呈现出来;
幕布之后,百姓携长凳前行,红色光影为百姓的行为铺上了一层浓郁的血泪色彩。幕前幕后,是因与果、恶与善、迫害与被害之间的对比关系。这些对比是特定历史环境的真实写照,是借助现代化、艺术化的多媒体元素呈现于舞台空间的真实情感表达。灯光的运用也为《醒·狮》的“艺术化”表现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浪漫的蓝色灯光下,阿醒与凤儿在长凳上浓情蜜意。一片片粉色花瓣形的灯光聚焦而来,粉色的恋爱泡泡包裹着两位主人公。粉色花瓣似少女的娇弱、似情窦初开的羞涩,粉色灯光聚焦在男女主人公身上,将这一对单纯美好、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面对爱情时的青涩和纯真刻画出来。这些利用多媒体、灯光等现代化元素,铺设舞台故事背景、营造叙事氛围、讲述故事主题的方式,为《醒·狮》增添了“艺术化”的生活元素,形成了独具韵味的舞台风格。

“艺术源自生活,高于生活”,很多艺术样式都有现实生活的参照。尤其是受时间、空间限制较大的舞台艺术,一般都会选择特定的、人们熟知的历史事件、人物等作为故事主线,以此来拓宽舞台空间。这就让舞台表演有了时空交叠的可能,借助于不同的表现形式、舞美道具等,舞台本身被划分为多个时间、空间。《醒·狮》在舞台空间的划分上,利用不同的方式,将舞蹈叙事背景中的“生活化”场景和现代技术下“艺术化”的表现融合起来,完成了时空交叠的舞台呈现。

(一)时空交叠的“生活化”

好的舞台艺术能够让观众深入舞台叙事中,短暂忘记自身所处的真实的时间与空间。这种引人深入的表现能力,可借助的力量很多。例如舞台叙事,人们熟知的事件、历史故事等,更容易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引导观众走入舞台叙事的内容和时空环境中。又或者是借助道具元素,将“生活化”的内容,通过道具元素表现出来,为观众打造一个相对真实的时空。舞剧《醒·狮》在时空交叠的“生活化”呈现上,充分利用了舞台叙事和道具元素的双重效应。

1841年,占据了广东四方炮台的英军在三元里村烧杀抢掠,当地民众自发组织了民间的武装力量,发起抗争。在我国近代史上,“三元里抗英斗争”是第一次民众自发的、大规模的、非官方的反侵略斗争,诱敌深入、不畏外敌、团结一致……溢美之词无法彰显出“三元里抗英斗争”的热血精神。失利的龙少以鸦片麻痹自己,妹妹凤儿劝阻无力,外敌侵略的阴影已经悄然来临。当龙少怀抱着“狮王”花球,眼见同胞死伤惶恐、一团散沙,阿醒的号召无人响应,妹妹凤儿死于面前。龙少和阿醒的母亲终被触动,两位男主人公在家国大义面前,放下个人恩怨,携手抵御外敌……无论是何种艺术形式,都难以描绘出真切的战争和最深层的悲痛,《醒·狮》的舞台为观众打造了“三元里抗英斗争”的历史场景,让人们回顾了这段历史,让观众从舞台故事本身发出联想,去体会“三元里抗英斗争”的血和泪。吸食鸦片、狮王争霸民众的惊慌失措……这些当时社会真实存在过的场景,让《醒·狮》的舞台交叠了过往时空的痕迹。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吸食鸦片已经屡见不鲜,因鸦片家破人亡的事件比比皆是。龙少不顾妹妹的劝阻,依靠鸦片麻痹自己,印证了这一历史时期的民众生活场景。狮王争霸,是广东地区的传统活动,已经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生活化”场景和事件的再现,为《醒·狮》的过往注入了“过往”的现实基础,实现了时空交叠。

舞剧《醒·狮》极具岭南风情,让作品有了浓郁的岭南“生活化”气息。一方面,《醒·狮》在整体的内容和动作设计等方面,借鉴了南拳、醒狮、舞蹈等文化样式,融入了众多岭南特有的艺术形态,并将这些艺术融于一体。《醒·狮》中最为突出的、最核心的表现,当数一幕幕“醒狮”的画面。夹杂着南拳风格的“醒狮”,既让观众感受、了解了南拳文化,又充分结合了南拳和醒狮的传统文化特点,二者实现了现实与舞台的双重交融。另一方面,《醒·狮》也充分考究岭南文化的深层次意蕴,将木鱼歌、南拳、茶楼等特有的文化融入作品中,勾勒了岭南地区独有的生活场景,浓缩了大量岭南特有的文化符号,具有明显的“生活化”意味。

(二)时空交叠的“艺术化”

仅仅依靠叙事背景和道具等元素实现时空交叠,舞台张力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作为艺术领域的奇葩,舞剧在实现时空交叠时,会借助各类象征性的符号、多种技术手段,增强艺术效果,进而让不同的符号、元素拥有更多的表现能力,实现引人入胜的表现效果;
并借助多媒体、灯光等不同的舞美技术,构建起生动的舞台场景,拓宽作品的叙事空间,拉伸舞台张力。

在笔者看来,舞剧《醒·狮》中“长凳”的运用可谓是非常抢眼的存在。阿醒与龙少争斗时,长凳搭起了打架的高台,将两位主人公凸显出来。战火纷飞中,百姓或背、或拖着长凳,此时长凳好像成为当时社会中禁锢在人们身上的枷锁,给水深火热的百姓带来了更沉重的负担。第四幕中,长凳由横而竖,长凳里是龙少和凤儿两兄妹,长凳外是紧张激动的百姓。此时的长凳似隔开民众的栅栏,似禁锢在人们思想上的锁链,打开栅栏后,人们却又蜷缩在自己的身前,打破的思想枷锁并没有能够唤醒迷茫中的人们。可以说,在整部舞剧作品中,“长凳”时而仅仅是“长凳”的角色,是舞狮的道具、练功的踏板,承担着长凳本身的责任;
时而又化身为一个个抽象的内容,象征百姓身上的枷锁、思想上的锁链,具有浓烈的“艺术化”表现能力。

阿醒与龙少两位男主人公从摩擦到合作、阿醒与凤儿从相爱到分离、凤儿与龙少从稚嫩到成熟、阿醒与母亲从分歧到互相理解……可以说,《醒·狮》中,人物关系的变化发展、故事情节的推动,都离不开“醒狮”,离不开狮头这一重要的道具。舞剧《醒·狮》的狮头,并非一个一成不变的物品。阿醒在龙骨上练功,薄薄的龙骨好像随时都可能承受不住主人公,摇来晃去。龙骨后又用于呈现舞台的视角变化,打开龙骨,好像阿醒从家中走来;
转动后,观众的视角又好像由外而内在看着阿醒的家。这种视角的挪移变换,完全通过龙骨的转动实现,具有典型的艺术化特质。对应龙少的狮头嘴部,在笔者看来更显得压抑,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失利的龙少横卧在此,吸食着鸦片,整个人的气场低迷,好像在诉说着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民众状态。当龙少振奋精神,嘴部与龙骨拼合到一起,狮头眼睛扑闪发光,真正的巨狮觉醒,“醒狮”归来,让观众感受到热血和大义。《醒·狮》的传统表现在舞剧的每一个细微之处,正是由于这些细小的积累,传统文化迸发出让观众津津乐道的“艺术化”气息,传统和现代有了舞台的融汇交流。

舞剧的故事结尾,一句“醒狮醒国魂,击鼓振精神”深入人心,沉睡的中华民众在抗争的号角下觉醒起来,《醒·狮》既对应舞蹈叙事围绕“醒狮”展开的传统活动,同时成为民族之狮由沉睡醒来的形象写照!“生活化”舞台内容的展现与“艺术化”表现形式的交融,让“醒狮”的传统活动呈现在观众的视线中,让“醒狮”背后暗含的民族觉醒呈现在观众的思想中,“生活化”与“艺术化”相得益彰,让《醒·狮》真正突出了一语双关的含义,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无论从文化视角的角度出发深思,又或者是从时空交叠的角度去讨论,《醒·狮》将“生活化”与“艺术化”融于作品之中,将特定地域下的历史背景、非遗文化呈现出来,成为推动非遗文化传承的一种有力尝试,为非遗文化传承提供了思路。

猜你喜欢狮头长凳艺术化基于水蒸气蒸馏法的狮头柑精油提取工艺优化及成分分析食品工业科技(2022年14期)2022-08-03长凳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22年2期)2022-02-11超声辅助溶剂萃取狮头柑精油及其主要成分研究食品研究与开发(2021年22期)2021-12-06地铁车站装饰装修的艺术化设计与应用建材发展导向(2021年23期)2021-03-08艺术化 可否成为乡村的未来今日农业(2020年14期)2020-08-14多功能栅栏设计(2020年24期)2020-01-25长凳金山(2018年6期)2018-07-30韩剧《坏男人》艺术化叙事策略浅析影剧新作(2018年4期)2018-07-27长凳小小说大世界(2018年1期)2018-01-25非遗进校园教育(2017年9期)2017-03-25

推荐访问:舞剧 感受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