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侵害行为发现上报应急处理制度(完整文档)

发布时间:2022-06-15 14:00: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未成年人侵害行为发现上报应急处理制度(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未成年人侵害行为发现上报应急处理制度(完整文档)

未成年人侵害行为发现上报应急处理制度

 

 未成年人侵害行为发现上报应急处理制度

 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市县教育局的相关通知精神,切实维护未 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和利益,以及为了保证避免侵害未年人事件的发生, 我校做了认真、扎实的防范工作。

 一、

 加强领导, , 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为了加强对预防未成年人免遭侵害工作的管理,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各班班主任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

 二、

 多渠道对未成年人进行预防侵害教育

 学校利用红领巾广播,班主任利用班会等途径,对未成年人进行预防侵犯教育。教育未成年人特别是女生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 力。了解预防侵犯的知识,知晓什么是性侵犯,遭遇性侵犯后如何寻求 他人帮助;教育未成年人特别是女生提高警惕,外出尽量结伴而行。

 离家时要告诉父母返回时间、和谁在一起、联系方式等,牢记父母电 话及报警电话。

 2.公开学校办公室电话和领导小组电话,并要求相关人员手机 24 小时开机,以便随时接打。

 三、

 定期不定期开展隐患摸底排查

  领导小组要督促班主任做好学校师生的摸底排查工作,重点检查 教职工、未成年人是否有异常情况,特别是班

 内女生有无成绩突然下 滑、精神恍惚、无故旷课等异常表现。教职工特别是男单身教师是否 有逗留女生在单独场所现象。对学校某些隐秘场所要经常巡查,防止 有侵害行为发生。绝不给未成年人造成伤害的机会。

 四、

 全面落实日常管理制度 加强学校“三防”措施,严格落实值班、巡查制度,加强外来人员的登记管理,对学校施工人员要实现监控,防止其对未成年人 发生侵害行为。

 严禁未成年人私自外出,健全请假制度和缺勤追踪制度。3.学校要求未成年人进入教师办公室,必须是两人以上,尤其是 女生,教师办公室必须开门、拉开窗帘,严禁女生单独进入男教师办

 五、

 切实加强教职工管理

 学校严禁聘用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刑事处罚人 员,有精神病史人员担任教职员工。建立师德档案,加强对教职工的师 德考核与评价,加强师德教育工作。对品行不良、侮辱未成年人、影 响恶劣的,要向上级报告处理。以防个别教职工出现不良行为,从而侵 害未成年人。由学校党支部牵头,并签订教师师德承诺书。

 六、

 密切保持家校联系

 班主任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与家长联系,公开班主任电话,及时了解未成年人动向,提醒家长尽量多时间陪孩子,切实履行监护人责 任。对留守儿童要特别关心留意,建立

 留守儿童档案,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告知家长,分析异常原因,及时采取措施。

 七、

 及时妥善处理侵害 事件

 一旦发现未成年人在学校内遭受侵害,学校或家长要立即报警并 彼此告知,同时学校要及时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报告。并且要注意实 现保密制度,以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防止给未成年人造成更大的伤 害和不良后果。同时要对未成年人及时开展心理辅导,让未成年人及 时走出心理阴影,有要转学的要予以安排。同时要控制好侵害者,防止 其出逃,以便将其依法处理。

 八、

 努力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学校要联合当地司法部门及社会力量对学校及周边安全形势进 行分析,掌握治安乱点和突出问题,大力整治学校及周边安全隐患。加 强校园周边巡查防控,防止发生社会人员侵害在校学生的违法犯罪活

 九、

 积极构建长效机制。

 学校要将预防侵害教育作为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开学后、放 假前等重点时段要集中未成年人进行安全教育,对新上岗教职工和新 入学未成年人要进行相应培训。

未成年人侵害行为发现上报应急处理制度

 

 学校 未履行未成年人侵害行为发现上报应急处理制度的追责机制

 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县教育体育局的相关通知精神,切实维护未 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和利益,以及为了保证避免侵害未年人事件的发生,我校制定了未履行上报应急处理制度的追责机制。

 一、负有报告义务的工作人员未履行报告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县教育体育局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相应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检察院依法对强制报告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法律监督。

 二、学校定期通报工作情况,及时研究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强制报告工作联系队伍,畅通联系渠道,加强工作衔接和信息。

 三、将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执行情况,纳入学校年度考核。未正确履行强制报告职责的人员,年底考核不及格。

未成年人侵害行为发现上报应急处理制度

 

  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

 第一条【目的依据】

 为了切实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全面综合司法保护,有效解决侵害未成年人案件隐蔽性强,案件发现难、报告难、干预难、救助难、帮扶难、联动难、问责难等现实问题,依法严厉惩治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救助困境未成年人,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执业医师法》、《反家庭暴力法》以及 XX 区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强 XX 区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保障工作的实施方案》等相关规定,结合 XX 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实际,制定本意见。

 第二条【基本原则】

 教育机构、医疗机构、村(居)民委员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人民团体等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政府职能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应当坚持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充分考虑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等特点,为未成年人提供特殊、优先、综合、全面保护。

 第三条【工作机制】

 民政、教育、卫生主管部门、团委、妇联、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党委领导下,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联系人制度,明确联系方式、畅通联系渠道,确保工作信息及时、准确、全面,并就工作中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需要进行统一工作协调时,召开 XX 区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关爱保护联席会议协调落实。

 一、强制报告

 第四条【强制报告】

 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本意见所称强制报告,是指国家机关、教育机构、医疗机构、村(居)

  民委员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人民团体等密切接触未成年人行业的各类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以及车站、码头、机场、公共交通工具等公共场所的经营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发现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受到侵害或者面临其他危险的情形,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备案记录;发现存在事实无人照料、家庭贫困导致生活、就医、就学等困难时,应当及时向教育、村(居)民委员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民政部门、妇联、团委部门报告,不得瞒报、漏报、不及时报。相关部门及机构应当对报案人的信息予以保密。负有强制报告责任的单位和人员未履行报告义务的,其上级机关和有关部门要严肃追责。其他公民、社会组织积极向公安机关报告的,应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

 第五条【程序要求】

 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收治遭受或疑似遭受人身损伤的未成年人时,应当保持高度警觉,除实施规定的医疗行为外,还应当详细询问未成年人遭受伤害的时间、原因、过程、手段、后果等,及时予以记录、评估并保存相关病历、资料,并向公安机关报案。教育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发现虐待幼儿、校园欺凌、性侵未成年人以及未成年学生遭受或者疑似遭受其他不法侵害等情况时,应当及时了解情况并向公安机关报案。妇联等人民团体工作人员在接待家庭暴力等控告中发现侵害未成年人案件的,应当向公安机关报案。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以及车站、码头、机场、公共交通工具以及其他公共场所的经营管理者在工作中发现有侵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应当及时予以制止并向公安机关报案。

 第六条【报告情形】

 教育机构、医疗机构、村(居)民委员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人民团体等密切

  接触未成年人行业的各类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以及车站、码头、机场、公共交通工具等公共场所的经营管理人员,发现下列情形的,应当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一)未成年人存在受伤、怀孕、流产等情形,遭受或疑似遭受猥亵、强奸等性侵害的;

 (二)结合医疗诊断,可以认定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发生过性行为的;

 (三)未成年人从事色情活动的;

 (四)未成年人存在多处伤害、严重营养不良、精神恍惚等情况,存在或疑似存在家庭疏忽照料、家庭暴力、被人麻醉等情形的;

 (五)未成年人遭受或疑似遭受遗弃、虐待、家庭暴力、出卖,以及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严重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或教唆、利用未成年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乞讨等行为的;

 (六)未成年人遭受或疑似遭受校园欺凌、暴力伤害、犯罪侵害或其他意外伤害的;

 (七)未成年人疑似失踪、被拐骗脱离监护人、被拐卖、被收买或非法收养的;

 (八)未成年人流浪或被携带、强迫、利用乞讨,未成年人被组织从事不适宜演出、危重劳动以及未成年人被强迫、利用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

 (九)未成年人存在自杀、自残、工伤、交通事故、坠楼、溺水、中毒等非正常伤害、死亡情形的;

 (十)其他严重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情形。

 二、立案查处

  第七条【审查立案】

 公安机关在接到有关侵害未成年人的报案后,应当及时出警,问明案件的初步情况,制作笔录,迅速进行审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类处置。构成治安管理处罚的,应当依法予以处理;情节特别轻微不予治安管理处罚的应当给予批评教育;构成犯罪的,决定是否立案并及时告知报案人。

 第八条【证据收集】

 公安机关侦查未成年人被侵害案件,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及时、全面收集、固定证据。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向报案人员或者单位调取指控犯罪所需要的处理记录、病历资料、证明、监控资料、证人证言等证据时,相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应当积极协助,按照相关规定全面提供。

 第九条【提前介入】

 对于侵害未成年人的严重暴力、社会高度关注或上级交办、督办等重大、敏感案件,人民检察院应当派员提前介入。

 第十条【询问原则】

 询问未成年被害人应当坚持不伤害原则,应当考虑其身心特点,采取和缓的方式进行。对与性侵害犯罪有关的事实应当进行全面询问,以一次询问为原则,尽可能避免反复询问。

 第十一条【立案监督】

 人民检察院应当切实加强对侵害未成年人案件的立案监督,发现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立案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检察院认为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立案。

 三、临时看护

 第十二条【临时看护】

 公安机关对因侵害行为导致未成年人身体受到严重伤害、面临严重人身安全威胁或者处于无人照料等危险状态,又无法联系监护人或者属于监护侵害的,应联系其他监护人、亲

  属、村(居)民委会进行妥善安置,并办理书面交接手续;未成年人有表达能力的,要就护送地点征求其本人意见。凡无法找到其他监护人、亲属或其他监护人、亲属、村(居)民委会都无临时照料的意愿或条件,公安机关协助民政部门联系并将未成年人妥善安置于临时监护、照料机构,或通知并协助民政部门将其安置到临时庇护场所、救助管理机构或者福利机构实施保护。对于情况严重的,应当告知未成年人临时照料人有权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并可同时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四、评估帮扶

 第十三条【评估帮扶】

 对于侵害未成年人案件,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接到公安机关通报后,要会同民政部门、公安机关、被侵害人所在村(居)民委员会、中小学校、医疗机构以及亲属,在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的协助下,对被害未成年人的安全处境、监护情况、身心健康状况等进行调查评估,有针对性地安排监护指导、医疗救治、心理疏导、行为矫治、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等专业服务。对于监护人家庭经济困难且符合有关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政策的,民政及其他社会救助部门要及时纳入保障范围。

 五、心理疏导

  第十四条【心理疏导】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办案中认为需要对被害未成年人开展心理疏导的,应当进行心理疏导。

 六、司法救助

  第十五条【司法救助】

 对于被害未成年人需要司法救助的,可以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央政法委、财政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建立完善国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见(试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贯彻实施〈关于建立完善国

  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见(试行)〉的若干意见》、《人民检察院国家司法救助工作细则(试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全面加强未成年人国家司法救助工作的意见》等规定,及时给予未成年人司法救助。

 七、法律援助

  第十六条【法律援助】

 对于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未成年被害人,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及时通知法律援助机构为其提供法律援助。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根据未成年被害人具体情况,指派有办案经验且富有责任心的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帮助。

 八、社工帮扶

 第十七条【社工帮扶】

 对于被害未成年人需要在行为矫治、日常陪护等方面提供帮助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可以通知民政、团委、妇联、残联、社区等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人员为未成年人提供帮扶。

 九、亲职教育

 第十八条【亲职教育】

 对于因监护人疏于监护、教育而导致未成年人遭受侵害等案件,可以由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监护人进行强制亲职教育,加强其履行监护、教育能力的培养,引导其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加强未成年人自我保护能力。

 十、监护干预

 第十九条【监护干预】

 由于监护人故意或者严重过失,导致未成年人被监护人重伤或者死亡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依法撤销监护人资格。对于监护人将未成年人置于无人监管和照看状态导致其面临危险且经教育不改的,或者拒不履行监护职责六个月以上导致未成年人生活无着的,或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或遗弃未成年人导致其身心健康严重受损的,人民检察院可以建议或者支持其近亲属、村

  (居)民委员会、民政部门等有关人员或者单位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另行指定监护人。

 十一、社会支持

 第二十条【社会支持】

 党委、政府、人民检察院等要通过政府委托、购买服务、项目合作等方式,依托和动员社会服务机构、法律服务组织、慈善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对困境儿童的临时照料、教育辅导、医疗康复、精神关爱、权益维护等服务。积极倡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通过一对一帮扶、慈善捐赠、实施公益项目等多种方式,为困境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更多帮助。

 十二、护送转接

 第二十一条【护送转接】

 对监护人无法履行监护责任、且本市无其他可委托监护的非本市户籍被害未成年人,由牵头部门先行落实其户籍地监护人,其中符合条件的,可借助流浪乞讨人员护送转接机制,将其护送至户籍地救助管理机构,再由当地救助管理机构将其护送至监护人处。

 十三、协同办理

 第二十二条【协同办理】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与民政、教育、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等社会救助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健全“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等工作机制,确保符合条件的被害未成年人及其家庭及时得到有效帮扶。

 十四、奖惩机制

 第二十三条【反馈奖励】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对于因医疗机构、教育机构、人民团体以及其他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及时报案从而使遭受侵害未成年人得到妥善保护、犯罪分子受到依法惩处的典型案事

  例,应及时向医疗机构或其主管部门反馈相关情况,由相关单位单独或联合给予相关人员适当奖励、表彰。

 第二十四条【保密义务】

 医疗机构、教育机构、人民团体以及其他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应当注重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对于涉及未成年人身份、案情等信息资料予以严格保密,严禁擅自通过网络或以其他方式对司法机关以外的群体散播。

 第二十五条【培训宣传】

 教育、民政、卫生主管部门、人民团体应当就强制报告制度落实建立监管机制。注重对强制报告制度的培训、宣传,增强工作人员责任感。

 第二十六条【责任追究】

 负有报告义务的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未依照本意见规定向公安机关报案,负有强制报告义务的机构没有按照要求进行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由主管部门或者本单位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人民检察院对于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不行使职权导致未成年人权益受到严重损害的,可以发出检察建议进行监督,收到检察建议的机关应当立即予以纠正并回复。

 十五、定期交流

 第二十七条【定期交流】

 区民政局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听取制度落实情况,及时协调解决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就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研究。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民政、教育、卫生主管部门、团委、妇联应当加强沟通,及时反馈信息,注重配合衔接,完善工作机制。

 第二十八条【印发执行】

 本意见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推荐访问: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