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20篇

发布时间:2022-12-13 12:36:02 来源:网友投稿

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20篇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分析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分析  2021年10月,江苏大学学生科学技术协会以“镇江市大学生就业情况”为主题,对江苏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20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20篇

篇一: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分析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分析

  2021年10月,江苏大学学生科学技术协会以“镇江市大学生就业情况”为主题,对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和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问卷总量为3000份,收回2781份,回收率为92.7%;其中江苏大学占80%,江苏科技大学占15.4%,镇江高专占4.6%。本次调查旨在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服务,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提供帮助。

  2.大学生就业现状与问题

  2.1大学生就业取向。在对就业取向的调查统计中,有42%选择考研的,有35%的大学生打算在毕业前就落实就业单位,另有7%、6%、5%的人分别选择了报考国家公务员、出国和自主创业,此外有5%选择了其他取向。值得注意的是在考研的人中43%的人作了“考研、就业”两手准备,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上述调研中所占的比例也是不同的。在对部分被调查大学生的访谈中,很多大学生坦言自己对将来的前途有些迷惘,他们现在的选择也许只是一时之举。总的来说,三校不少大学生暂时未对自己的发展做出合理规划,而且缺乏面对金融危机的勇气与信心。

  2.2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着大学生就业选择,对就业地区的选择调查中,有55%的人选择经济发达城市,有39%的人选择中小城市,仅有6%的人选择乡镇或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十年寒窗苦读之后大学生往往想寻求一个环境好,区域优势强,发展潜力大的就业地区。这样的就业观念直接导致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压力一路飙升,金融危机更让这些地区的就业市场雪上加霜。在对就业办工作人员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打算到中小城市就业的人数正逐年增长,但据目前的形势而言应当有更多的大学毕业生考虑支援西部、支持经济发展较弱地区。

  2.3大学生就业压力后移倾向严重。由于就业形势的严峻,很多大学毕业生采取继续升学或者出国深造等方式来缓解就业压力与回避就业风险,人为的造成“就业压力的后移”。在对镇江地区三所高校的问卷调查中,有42%的人选择考研,有出国打算的占6%,合计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8%。2021年考研报考人数出现反弹,2021年1月10日共有124.6万学生参加了考研,与08年相比增加了4.6万人。我国从2000年开始扩招硕士研究生,但这仅仅是暂时性地分流了部分本科生,更严重的后果是扩招将就业危机传递到了研究生群体。这种就业压力的“后移”都是暂时性逃避就业危机的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困难的问题。

  3.大学生就业难对策分析

  3.1政府政策引导大学生就业。

  (1)引导毕业生流向农村、西部地区、民营企业。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在当前就业形势困难的情况下,政府采取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西部地区、艰苦行业工作的政策显然是符合了当今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

  在此次调研活动中,我们也发现,现代大学生的确倾向于经济发达地区,如何转变他们的这种观念,成为了政府首要解决的问题。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采取取消见习期、补贴工资等可行方式,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农村、西部地区工作。除此之外,政府还需要综合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来调控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大学生就业的工资水水平及社会保障,以维护大学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2)引导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分析此次调研所得数据时,我们也发现,大学生选择在毕业后选择自问题,第三遍听后让学生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把这个故事口头复述出来或写在自己的本子上。这样在听、记、复述的锻炼下,学生的汉语综合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有人说人的智慧就如同一座休眠的火山,外国学生也许会对复杂的汉语以及数量庞大的汉语词汇产生畏惧或排斥心理,但只要我们教师能积极地去思考,用自己的智慧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他们便会喷发出无穷的能量。参考文献

  [1]周小兵李海鸥.对外汉语教学入门.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21主创业的人数只达到了5%,相较于各发达国家的大学生百分之二三十的创业比例,我们发现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和积极性仍不高。

  创业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提出的新的理念。以创业带动就业,是一个很大的潜力点。大学生从一个学生转变到一个创业者的过程的长短,直接受到政府的支持力度以及创业环境的影响。国家最新出台的关于开展创业教育、税收减免、小额贷款、创业指导服务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些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大学生在创业的同时,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丰富经验,通过创业这一途径,实现自己的梦想,证明自己的价值。因此,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给予了很大的希望。

  但是,并不能说大学生创业就真的一点风险也没有,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和商业管理经验,缺少市场意识和创业资金,同时,受打击能力差,遇到挫折容易放弃。因此,政府如何开展一系列的创业服务与培训活动,才是当务之急。大学生自身也切记勿盲目跟随大流,最重要的是要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3.2高校指导大学生就业。高校作为独立办学实体,人才就是产品。只有“适销对路”,学校才能生存和发展。随着我

  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结构也进行了重大调整,这就导致了不同行业对人才需求此消彼长的新变化,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但如果能

  借助这次经济危机,加快对教育制度的探索与改革,加强企业和高校的更深层次衔接,对于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对于未来中国的发展,也许是件好事。

  (1)高校应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要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变化,适时改变专业结构,改造旧专业,开辟新专业,加强专业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根据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普遍存在的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失衡和综合素质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的问题,高校还应强调通识,提高教学质量,以确保学生全面发展,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适应不同工作的能力。

  (2)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①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通过开展职业能力、职业倾向、职业适应性测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和正确定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择业过程中能加强针对性,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优势。②提供面试技巧指导。“如何面试”、“如何了解一个企业”、“企业选人的标准”三项是毕业生求职前最希望了解的知识。高校可通过开展“模拟面试”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能力,避免让就业面试成为毕业生的心理障碍。③建立大学生求职择业服务平台,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充分利用因特网,实现毕业生就业管理与服务的自动化,建立就业信息库,提高信息的准确度和规范性,让更多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掌握对方的供需信息,避免盲目性。④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鼓励并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调查中,仅有5%的毕业生选择创业,创业教育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

  3.3大学生应当提高自身竞争力。(1)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现在许多大学生对职业缺乏规划,毕业时盲目海投简历,往往导致自己竞争力变弱,注意力分散,最后也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针对此次调查中发现的大部分大学生未对自己日后发展作出合理规划这一问题,建议大学生在校期间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这是选择一份适当工作的前提,大学生必须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爱好及适合的工作类型等方面的信息。目前许多高校都提供了获取这些信息的途径,如专业教师的职业生涯

  辅导和心理测试软件,大学生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自己准确定位,选择适合的职业,并按照目标有规划地做好相关准备,避免到大四时才临时抱佛脚,没有充分的就业准备时间。

  (2)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拓展就业新思路。接受调查的镇江大学生中共有94%选择毕业后到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小城市就业,相信全国其他地方的高校大学生也普遍存在同样的想法,可见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往往自我定位不准,盲目攀比,人为地抬高了就业的门槛。因此大学生自身必须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适度降低心理预期,从而切实转变“稳定、舒适、高薪和大城市”的观念。摒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主动调整择业期望值,拓宽就业思路,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到农村、基层和西部等需要人才的地方就业。

  (3)提高自身“硬件”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从近期公布的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各种能力要求的调查来看,用人单位要求最多的是环境适应能力,其次是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然后依次是自我表达能力、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用人单位也指出,缺乏工作经验也是大学生与其他就业群体相比的明显劣势。就业竞争是残酷的,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在这种情形下等待招聘单位降低门槛是不现实的,也是被动的,所以大学生应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和适应不同工作的就业能力,把自己打造成既懂专业知识又通览各方面知识的“T”型人才。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在学习科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完善自身,参加社会实践,培养职业热情、沟通能力、学习能力、负责任的态度、商业诚信、团队合作精神等这些“软能力”,秉承踏实的学习、工作理念,脚踏实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使自己的“硬件”够硬,竞争力够强。

  就长远而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继续并将长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难点,在经济危机背景下,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需要社会、政府、学校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应不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与制度安排;其次,高校要继续深化改革,根据市场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和培养计划,提供良好的就业指导;同时,大学生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积极理性的就业观,把创业作为全新的就业理念。相信,金融危机打不垮中国的精英人才,在全国各界的努力下必将开辟新的就业局面。参考文献

  [1]龙妍,陈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比较研究[J].职教探索与研究,

  2021,(3)

  [2]施敏锋.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

  [3]卢晓梅.大学生就业瓶颈原因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15)

  [4]理查德·莱特.穿过金色阳光的哈佛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5]杨晖.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报,2021,(3)

  [6]李言世,任建峰,孙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与对策[A].见:中国企业运筹学学术交流大会.中国企业运筹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

  

  

篇二: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分析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高校大学毕业生作为人才资源中较高层次的一类,其就业过程是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毕业生难以找到好工作,已成为大学生、高校及家长共同的感受。大学生就业难在何处?就业难是不是国家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呢?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现状与分析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人才非常多,就业渠道也比较畅通,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比较糟糕,缺乏人才,又流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经济发展缓慢。在专业结构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中国以前由于处于计划经济之下,在高校里面实行的是“统包统分”,毕业生不愁毕业后没工作,长期以来,高校不注意专业的设置与市场的结合。当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实行市场经济,将过去那种“统包统分”改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问题马上暴露出来,寻求市场和信息观念不强,就业指导观念落后等,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近年来,一种情况有的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的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另一种情况是,有的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不作及时调整,没有及时调整招生人数,改革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毕业未就业就先失业。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完善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择业也由“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各个地方,各种

  形式的人才“供需见面会”也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但是市场机制仍不完善,一些体制性障碍仍存在。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是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是由公安部门管理,而人才市场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而这些部门相互之间沟通不够,再加上一些地区还有地方保护主义,对生源是本地的毕业生大开绿灯,而对一些外地毕业生则加上各种条件加以限制。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体制性障碍还未真正消除。

  (四)用人单位的盲目人才高消费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消费,也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一些用人单位不从实际出发,对本单位的用人标准盲目提高,追求人才高消费,追求高学历,本来专科生可以做的事一定要有本科生做,本科生做的事要硕士生做。这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进一个人才,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非常看重工作经验,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是有书本上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

  (五)高校就业指导滞后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或者是刚从相关部门分离,其管理幅度相对较小,其工

  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有的只是在学生大四阶段开设,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

  (六)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

  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对北京、等城市追求太强烈,是自己找不到工作。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篇三: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

  xx年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现象相当普遍,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下文是的关于大学生就业现状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的关键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用工市场已经出现了僧多粥少的为难场面,大量毕业生漂浮于社会。广东省副省长宋海指出,当前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20xx年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超过27万人,比20xx年增加6万人,增幅达28%,加上外省院校来粤就业的毕业生,以及前两年未落实就业岗位的省内外高校毕业生,预计20xx年在我省求职择业的毕业生可能超过40万人。根据人事部进展的有关统计,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不断下降;而根据教育部的数据,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却不断上升。由此可见,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一般说来,大学生就业难、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就业率的上下和就业满意度的上下。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有一句话可以很生动的形容现在大学生的现状和就业形式:本科满街走,硕士多如狗,只有博士可以抖一抖。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就业行情。说起来可笑,现在为就业发愁的大学生,从小承受的教育是世界是你们的要有历史的使命感为21世纪中国四化建立奉献力量。N年寒窗下来,才发现自己不但不是什么国家栋梁,而是连参与建立的时机都几乎没有了。曾经的天之骄子,你被谁抛弃。大学生已被用人单位抛弃!用人单位困惑:大学生在写字楼干事不如中专生,在工厂干事不如技术工人。

  他们能干什么?大学生也困惑:居然被招过来搞跑腿打杂,收入也压得低低的(尤其应届生)。

  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首先是由于近年来的大学生扩招,使得市场上的大学生就业供过于求,大学生的就业形式也就日益严峻了,而究其原因,大学生自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就业心理准备缺乏(1).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对于80%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间隔。在大学生活完毕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就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2).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个性是个体统一的心理面貌,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中那些稳定的,具有个人特色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倾向组合成的有层次的动力整体构造。它以个体稳定的行为模式与态度体系表现出来。能力、特长应包括教育培训的程度,因为教育和培训可以转化为能力、特长。能力是求职择业以及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2、择业过程中的心理素质参差不齐(1).敢于竞争,善于竞争。(2).正确对待挫折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安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

  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缺乏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

  1、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构造性就业难题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水平虽然会不平衡,冷热不均,但是社会对不同专业的需求量会有所变动。如果能够放低期望值,愿意到西部、到基层去工作,应该说无论是热门专业的学生,还是冷门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找到工作。2、招聘单位将更加理性化大部分用人单位一改印象中非名牌、高学历毕业生不用的状况,现在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3、民营企业将成为就业时机的最大提供者一些名企仍将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相当数量的工作岗位。4、就业空间将就一步扩大的快速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可能。5、人才市场趋向在转变据调查显示,人才市场未来长期的趋向是,有新知识,高技能的良好品质的人才有时机,而非大学生身份,这就要求我们大学毕业生,必须在毕业后,继续学习各种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如前所述,我们学院毕业生近三年的就业率虽高,但仍面临着就业难问题。要有效解决此一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端正就业意愿和提高供求匹配的效率。1.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构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可分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其要素主要包括知识构造、心理素质、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其中,知识构造是根底。只有不断优化知识构造,求职者才会显得有内涵。而心理素质是否过硬,已越来越成为双向选择成与败的关键。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那么是能否持续工作和取得工作成功的关键。

  2.进一步端正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意愿。这些事例和数字进一步向我们说明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当前年轻人的求职意愿明显偏离社会用人需求。这也可以说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教育青年大学生树立职业平等观、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已成为当前高校就业工作的迫切需要。在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给本来就就业困难的我们更添了一层霜。如今就业问题特别是大学生就业受到我国各界的关注。同时也给我们待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一次严峻的考验。为积极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式,我们更要清楚的认识其严重性,采取相关的措施来应对它!因此我们开展了一次“毕业生就业调查”活动。调查情况如下:本次活动主要采取查阅资料、网上调查等方式,针对各研究生、大学本科专科毕业生的调查。1:20xx年毕业生就业环境:据统计今年,中国将有611万名研究生、大学本专科学生毕业。外加去年未找到的毕业生210万,可预(xx最新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计20xx年的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10万,而09年这一特殊的年间我们不仅遭遇到了金融危机的重创,还经历了刻苦铭心的雪

  灾、地震等一系列的重大事件交织发生的一年。这些重大事件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开展的格局,并构成了当前就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在全球金融危机重压下,20xx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而在XX年年,民营企业吸纳了34.2%的大学毕业生。一方面我国就业人数明显增加,另一方面企业萎缩明显,企业校园招聘也相应畏缩。往年10月,各大企业都早早地启动了校园招聘方案,各大高校内也因此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由于遭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就业市场整体不景气,很多大企业为了降低人工本钱不得不大规模裁员,同时很多作为吸引就业主体的中小企业由于受到劳动合同法、出口遇冷等多重因素影响,业务订单量明显减少,用工需求也明显减少。这给学生就业客观上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2:20xx年就业现状:1.就业单位性质流向随着就业问题的日益严峻,现在就业形势开始冲击传统观念,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迫于就业压力,渐渐地“不重学历重技术”,“不选本科选专科”。从目前很多高分考生开始选高职来看,说明家长和学生的观念已经开始慢慢改变。在本科院校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高职院校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新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市场化,更符合当前就业形势,为专科层次的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但是近期特别是今年以来人们更加不注重学历的,越来越多的高中生选择了学技术,或是直接就业。2.热门专业与需求形式:从XX-20xx年5月中旬毕业生行业就业情况来看,制造业、效劳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效劳和软件业五大

  行业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其中,制造业是目前吸纳毕业生最多的行业,本科学历各年度比例分别占到29.98%、29.10%和43.29%,专科学历各年度比例分别占至41.33%、43.55%和56.37%。

  从调查来看:20xx届大学毕业生在湖南省就业的行业大类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其中,有26%的本科毕业生和25%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于制造业。但值得注意的是,但这一比例低于全国20xx届本科生(27%)和高职高专(31%)毕业生就业于制造业的比例。民营和个体企业是湖南省20xx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雇主类型,雇用了37%的本科毕业生以及66%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湖南省20xx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雇主规模是300人以下,其次是3001人以上;雇主规模300人以下的本科毕业生占到42%,高职高专毕业生为56%。

  3: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情况:湖南省20xx届、XX年届、XX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1、现在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太高,总觉得孩子找的工作薪水不能太低、不能太累,而且还要稳定,这样就给毕业生很多的压力。大部份学生把考公务员当和事业单位当作唯一选择,宁可有业不就。加之学生对自己认识过高,在调查中发现,90%以上的学生希望每月工资在1000元以上,工作时间不超过5天,还要提供住宿条件,这样就无形缩小了就业范围。2、不愿到中小企业就业。据统计,20xx年1月5日,由云南省教育厅主办,西南林学院、云南农业大学、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我院在西南林学院联合举办农林类毕业生双向选择洽谈会,共102家用人单位参加,提供就业岗位3500个左右,结果我院毕业生缺乏50%,签约率更是寥寥无几参。而实际上,我国就业市场反

  映,承受力最大、需求量最大的是中小企业,不愿到中小企业就业,无疑又缩小了自己的就业范围。

  3.创业不如就业。多数大学生感到创业困难,多方面准备不够,缺少充足的勇气和决心,只有极少数毕业生认为就业找饭碗不如创业谋开展。

  4:促进就业措施:鼓励扶持中小企业开展,加快第三产业开展,是增加就业的重要途径,已被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地方政府反复呼吁,屡次部署,对增加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国经济开展到今天,必须把增加就业与提升产业构造的双重任务结合起来加以解决,把劳动力的需求与劳动力的生产结合起来加以解决。为此提出以下建议:1、要大力开展专业技术教育,改变目前的教育目标。目前我国各级教育的目标是提高上一级重点学校的升学率,这是应试教育的根源。zz同志1983年为教育题词: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改变教育目标,就无法改变应试教育,就会不断加剧今天一方面高技能人才奇缺,一方面高学历人才失业、文凭贬值的为难场面。还有一个关于教育的错误口号流毒甚广,那就是扩大教育消费,拉动内需。把教育当成消费是完全错误的。教育是投资,不是消费。把教育当成消费,当然要以满足消费需求为原那么,从教育需求者的角度大学招生当然是多多益善,但这样做只对学校有利,对满足学生家长的虚荣心有利,对学生成材不利,对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利。我国目前已具备了加快构造升级的资金条件和技术条件,但就是不具备人才条件,使我国企业不得不在劳动密集型行业过度竞

  争,人才问题不解决,将很难从这次经济调整中走出来。必须通过政府的宣传引导、政策鼓励、资金支持,改善各类专科学校的办学条件,将他们与大学一视同仁,吸引更多的优秀学子从事技术工作。国家应在工资待遇上向高级技工倾斜,在技工职称上应有最大上升空间,最高应与教授齐。

  2、大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水平。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XX年农民工占城镇从业人员比重已高达46.7%。据全国总工会的一份调查,农民工在加工制造业就业中已占68.2%,在建筑业中占79.8%。这几个数据说明,农民工的素质已经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制造业和建筑业的水平。而目前农村教育状况却不容乐观,这是目前农民工素质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国家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农村根底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这对推进我国工业化、加快产业升级具有十分重要和紧迫的意义。

  3、连续提高粮食价格,扩大需求,稳定就业。每逢经济调整,农村转移人口会自然减少,为城镇就业减轻不少压力。最近国家宣布从20xx年新粮上市起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保护价,可使全国农民一年增收2600亿元,创造出一个宏大的消费市场。经济调整中部分失去工作的农民工会回到农村,粮食提价将提高他们对未来的信心,并切实帮助他们度过一段困难的日子;这项政策也将有效改善农民的生存和开展条件,提高广阔农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提高粮食最低保护价,是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的一招妙棋,具有一石多鸟之功。如果能在已经宣布的提价之外,宣布20xx年每年提高最低粮食收购价5%以上,有利于让农民形成收入增加的稳定预期,使扩大农民消费的效果更显著。

  调查结果说明,我们毕业生就业形式比较严峻,困难重重,但是从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来看我们依然相信前途是光明的!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现象相当普遍,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由统计数据可知,先找份工作以后伺机向专业方向开展占40.17%,占主要部分;无所谓占28.08%,居其次。从数据可以得出结论:专业对口不是毕业生就业考虑的主要因素,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现象相当普遍,作为在校大学生的我们也有所了解,大多数大学生选择毕业之后先找一份工作,之后伺机向专业方面开展,这种想法很符合当今大学生就业规律。现如今,面对沉重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选择了企业需求的职业,专业不对口的现象非常严重。这一点在我们的随机参访中很好地表达出来,许多被调查对象纷纷表示专业对口对于目前的大学毕业生很困难。另外,我们实地采访的中科大研究生严欢同学表示,专业不对口现象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相当普遍,对于研究生而言情况要好很多。

  面对毕业后的选择,很大一部分人会选择继续深造,15.28%的人员直接就业,小部分人群或选择报考公务员,或自主创业,侧面反映了公务员这门行业的吃香以及自主创业对于刚毕业大学生的难度高的现状。极高的继续深造比例实际上反映了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面对就业却皱起了眉头,大学生现在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薪水问题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能找到工作就不错了,还指望工资能有多高。”这是一部分人的想法。虽然比较,也反映了一

  定程度上的社会现实。其实薪水问题与所在城市息息相关。很多人对工资的要求比较高,他们选择去了大城市或中小城市。

  毕业生对第一份工作的薪酬要求:51.81%的人要求在20xx~3000元,在1000~20xx元之间的占24.09%,在3000元以上的占23.45%,只有极少人员要求在1000元以下,大部分毕业生对薪酬的要求还是比较实际的。

  就业时的地域选择是广阔就业人员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35.29%的人群会选择大城市或东部兴旺地区,42.92%的人员选择在中小城市,而愿意选择到基层、西部或家乡的只占很小的比例,只有12.20%的人员对地域不做考虑。因此需要更好的政策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

  16.35%的人在求学期间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63.69%的人根据自己观念的变化作出相应的改变,少部分人摇摆不定,还有一部分人以后再考虑。这说明大学生的观念越来越成熟,根据社会的开展不断改变自己的方案,适时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念。

  2.2对象:各公司招聘人员此次问卷调查中,我们共随机发放了4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63份,回收率90.75%。对近五年应聘大学生的数量趋势进展了统计,有63.60%的用人单位认为应聘大学生数量急剧上升,有36.90%的用人单位认为没有变化,只有13.00%的单位认为人数缓慢下降。从整体看近五年大学生应聘人数在上升,近几年岗位供不应求的现象越来越明显。通过对几位公务员和已毕业的大学生的了解,我们知晓就业形势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市场的竞争日益剧烈,刚毕业的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还未就业的大学生要积极做好准备,增强自身各方

  面素质及技能,并且做好多重准备,以防止走到“死胡同”的危险。同时,面对如此剧烈的就业形势,现在的大学生要调整好心态,在大学期间,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每天不断地更新自己,用书上的知识来武装自己,用社会实践来丰富自己。

  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的素质有所提高的还未过半,仅仅只有40%,说明虽然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大学生素质方面还是没有太大的变化甚至有下滑的趋势,高校的素质教育体系还未完善。大学生要想在就业时取得有利机遇,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就应在本科期间提升自身素质和修养。

  成功事例展示吴明明:安徽师范大学体育特招生20xx年,吴明明开办了“明明金属材料经营部”。20xx年,吴明明是驾校、通讯商、计算机培训等众多单位的高校园区总代理。20xx年,吴明明和同学在芜湖步行街合伙开了“味全居大酒店”。20xx年,安徽明明文化传媒公司在安徽师范大学的校园里成立了。还有很多关于他的事,这是一个成功的事例,一个普通本科生自主创业的辉煌成就。我们在人才市场对成功应聘的人员的学历做了调查。以下图是我们的调查结果。46%的成功应聘者毕业于一般本科学校,毕业于高等本科学校的应聘者只占14%,毕业于低等本科学校的占12%,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毕业于技术学校。成功应聘者一般都需要本科学历,但个别工作需

  要技术学校的人员。学历与就业成功与否并不成正相关,学生在无法选择学校的情况下要注重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应聘者对求职大学生的经历、专业成绩、计算机知识要求较高,分别占72.4%、31.8%、42.9%。大学生要想成功就业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丰富自己的经历和电脑方面等多媒体知识,才能在求职过程中脱颖而出。应聘者对以前招聘的大学生的满意程度不高,可见随着科学的开展以及国家政策的推广,企业对求职者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求职者却没有到达应有的预期。所以,大学生应该提升自身素质,到达招聘者的要求,才能在众多的应聘者中脱颖而出。

  针对如何促进大学生更好就业的问题,我们对用人单位进展了实地采访并得出以下结论:接近70%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应该适应就业市场选择自己的工作而不是让市场适应自己;还有超过50%的用人单位认为学生应该走进就业市场,了解用人需求而不是沉浸在学校中等待毕业后再去了解;建立大学生就业网络和完善就业市场等因素也是用人单位认为促进大学生更好就业的举措。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仅在学校,大学生应该更早地接触社会,适应社会需求,此外就业效劳机构也应更好地完善就业市场和就业网络,让大学生就业渠道多元化。

  3.1在校研究生采访总结:1.考研心态(1)持续的毅力:考研的难易程度随着个人的准备时间以及前期的学习情况而定,汗水是努力的见证,众多考研学子必须拥有持续不断的毅力,才能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

  (2)确切的目标:准备考研期间,目标必须明确,符合自己实际水平。在报考阶段首先应该按照社会上的一些评价以及招考人数、录取难度等标准,理性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

  (3)坚决的信念:考研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面临的不仅是学业上的压力,还有心理上的高压。树立坚决的信念,有助于保持积极的情绪、良好的状态、不骄不躁的态度,更好的应对考研。

  2.考研必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英语水平强烈的自信心超强的自律能力临场应变能力高效的学习效率考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不少大学生为了增强自身专业能力,选择考研。在我们本次调查的随机采访中,有部分人反映当前就业难,许多大学生为了逃避就业选择考研。这是值得社会关注的问题,从侧面反映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当代大学生产生的一些的就业观。3.2国家方案之选聘选调生1.对目前基层工作认识的转变对于大部分选调生来说,起初他们选择走基层工作的道路主要是因为:竞争压力小,国家重视,锻炼自我。但是通过一年的工作他们真正领会到基层工作的含义,掌握基层工作的方法,在群体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融入基层,锻炼自己。2.对政策的认识、分析国家有关于基层工作方面的政策是根据实际需要特别制定的,既符合基层的需要,也符合广阔大学生的真实素质。但可能在区域

  上损伤一部分学生的利益,所以仍需要出台更为完备的选拔政策,以更大限度的选拔优秀人才到基层锻炼,充实基层队伍。

  效劳期满后,许多人选择其他的开展方向。以北京市为例,20xx年北京市大学生村官期满的去向,1946名村官中,仅266人留在农村,其余选择公务员、事业单位等出路。说明当前基层工作的大学生确实认为基层工作对未来人生开展并不理想,不愿扎根基层,期望相关政策完善,以保证基层工作能长期有效的稳健开展。

  3.3国家工程之西部方案大学生志愿效劳西部方案,是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普通高等学校,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从事为期1—2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以及青年中心建立和管理等方面的志愿效劳工作。应届的高校毕业生在经历了面试、笔试和体检等一系列步骤之后,满怀激情,带着志愿者精神和自己所学的知识,踏上西部的土地,他们要在祖国的这片土地上尽自己所能,为他人效劳,支农、支教、支医等。离开时,仍会记得传承志愿者事业,保持志愿者的光辉、牵挂和希望,保持大学生志愿者的精神和骨气。完成西部方案后,对于志愿者和对国家工程的理解更加深入,个人的能力得到提升,吃苦耐劳的毅力也有了进步,进一步深入了解西部的需要、国家的需要、人民的需要,为自己今后的人生事业的开展,以及个人思想觉悟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完成西部方案对于大学生的个人意义是宏大的,对国家尤其是西部地区缓解地区差异的开展是很有帮助的。3.4已毕业大学生20xx年,全国新增就业人员达2400万,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只有1200万。20xx至20xx年,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推广,就业供

  求矛盾越来越突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大学生就业观也逐步发生变化。

  就业观的改变是近几年人们普遍讨论的话题,随着就业形势以及社会生活的宏大改变,人们的就业观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工作的薪水要求、工作保障性要求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从79%的被调查对象都是保守派,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的价值观。

  据有关资料显示,很多同学到部队后立即被调入重要部门和关键岗位,很快发挥了作用。85.7%的大学生战士受到了上级首长的重用,57%的大学生战士在部队担任着班长或副班长的职务。部队反映,90%的大学生战士在实际工作中确实能够比其他战士表现得更好,完成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更高,责任心更强,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也更高。

  1.国家政策的制定应重点考虑学业问题。当前国家政策针对性过强,条件过于苛刻,无法满足群众的需求。同时对参军人员于家庭朋友方面的压力没有引起重视,许多大学生无法无视这些外界因素从而放弃参军的时机。2.政策的宣传力度还有待加强,优惠政策以及政策的宣传,构成了大学生参军鼓励机制的重要环节。从目前的情况看,虽然近几年来高校、社区以及征兵部门不断加大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但效果并不十清楚显。很多同学都表示,他们从没有接触过此类政策的宣传,这些都说明了国家宣传力度不够。3.政策的落实情况不尽如人意。

  虽然大部分同学回校后学校能够兑现当初所允诺的相关优惠政策,但还是有部分学校没有能够很好地落实这一点。一些没有享受到当初学校允诺的政策的同学明显表现出了和悲观的情绪。

  建议:①加强政策宣传②适当放宽限制③保障学业完成④建立监视机制

  

  

篇四: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

  1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1.1岗位不足2009年,我国有610万大学毕业生,而今年,这数字更将

  达到630万。此数字为历年之最。大学连年扩招,导致近年来大学生人数激增,由此也带来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出现。虽然国家推出许多政策以促进大学生就业,可是许多大学生扔就找不到工作。人保部门表示,去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今年力争使应届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就业率达到70%左右,当年底总体就业率达到80%以上。然而,毕业生就业率真的有那么高么?统计数据真的准确么?今年春节后,我们沿海地区出现了罕见的民工荒,大学生却就业难,此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前段时间,国家发改委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到2020年,我国大学学历人数预计要达到2亿人,而现在,我国大学学历大约有9400多万人。未达到1亿人就已经出现就业难,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1.2人才结构不合理

  就业难就难在人才供需结构的不合理。这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目前一些大学盲目地开设专业,结果输出的人才大大超过了实际需求量,举个例子说,现在很多大学都在开设中文系、法律系。结果造成这些学科的学生严重地供大于求,在人才市场上一旦有公司招聘文秘、法律顾问就一拥而上。很多同学意识到自己的“软肋”,于是开始想方设法弥补,开始丢下自己的专业书,逃离课堂去考各种证书,削尖脑袋找实习单位以强化自

  第1页

  己的工作经验,以便在应聘时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由此造成了大学校园中日益普遍的“离巢”现象,然而,长远看来这种做法是否有利于自身的成长还是个未知数。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第二个方面表现在:人才饱和客观地来说是大、中城市人才达到饱和,但是各州市对人才的需求量仍然很大,特别是一些稀缺专业。然而绝大部分毕业生普遍愿意留在省会等大中城市,他们认为就算在大城市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不愿意到州、市、县,因此这就造成了省会城市人才饱和、僧多粥少,很多毕业生无法就业,然而州市人才匮乏,需求量得不到满足的畸形现状。2影响就业的原因分析2.1宏观经济的影响(1)结构升级和资本构成提高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造成就业弹性的下降。一般来说,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会带来就业机会的减少。在中国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出现了“高增长低就业”现象,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在下降。从数据上看,“九五”期间GDP年均增长8.6%,年均增加就业人数804万;“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长9.5%,年均增加就业人数只有748万,比“九五”时期少56万人。就业弹性系数也处于下降状态。“九五”时期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为0.13,但到“十五”时期,平均就业

  第2页

  弹性系数下降到0.11。产业结构调整造成劳动力供需出现矛盾。首先,中国第一产

  业科技水平日益提高,不少劳动力得以释放,涌向第二、三产业。其次,中国第二产业正经历“资本深化”进程,因此,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并没有有效地扩大劳动力需求,在扩大就业需求方面效果并不理想。最后,中国第三产业发展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因此,在发挥吸收劳动力方面的优势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2)劳动力市场尚未完善

  中国劳动力市场是在传统二元分割的城乡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尽管当前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大大提高,户籍制度改革也获得了深化,但阻碍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并未彻底改革,城乡二元体制与就业歧视依然存在。

  首先,城乡分割、区域封闭的户籍就业制度仍存在。中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把城乡居民分为在权利、机会和风险等方面存在极大差别的两部分,在人口迁移政策上严格控制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具有明显的城市偏向,从而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正常流动,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剩余。

  其次,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厚此薄彼”。在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下,城市居民能够获得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农民则长期被排除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之外,覆盖率低、社会化程度低、资金来源单一等问题长期存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发展“稳定器”的作用基本得不到发挥,成为当前制约农业人口就业

  第3页

  的重要因素。第三,地方保护主义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一些地方政府为

  了解决本地的就业问题限制外地工人进入本地就业,表现在就业机会上。进城农民工和城市中那些教育程度较低、非专业技术性劳动力同属次级劳动力市场,当地政府政策倾向首先从职业上对农民工予以歧视,许多城市都对农民工进行总量控制、职和工种限制等。(3)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

  在新一轮的金融危机中,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经济衰退,导致很多企业开始实施裁员来“御寒”,更加使就业变得十分严峻。而拥有13亿人口的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我国来说,失业问题已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最大挑战。更好的解决失业问题是当今的热门主题。2.2学校教育与培训的影响

  首先,中国缺乏多形式、多层次系统的培训体系。当前的培训层次不高且单一,更多的集中在基础性培训,没有更好地发挥全社会系统职业培训对劳动力资源的素质优化和结构调整。其次,职业培训主体比较单一、投入不足。目前企业是职业培训的主要承担者,而当前国内企业普遍存在培训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投入占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相对较低,即使开展培训,实际用于职工培训方面的花费也并不高,效果并不明显,企业培训工作由当前的简单培训向高技术含量培训转变仍

  第4页

  有相当的路要走。第三,职业培训缺乏制度约束。从教育角度讲,中国的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

  之间存在矛盾。近年来,中国教育体制落后、教育结构不合理使劳动者“学非所用”矛盾突出,教育供给结构与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需求结构不相适应,具体表现为不同学科和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中的处境不同、高等学校毕业生本身的综合素质不高,知识面比较狭窄等。2.3社会方面的影响

  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主要与一个国家就业需求状况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经济政策失调有关。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迫使国有单位减员增效,吸纳能力大幅下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目前面临来自约1400万国企下岗失业人员、1.5亿农村富余劳力和近1000万城镇年度新增劳力的巨大压力。政府一直在努力通过发展服务业等多种途径缓解压力,但据权威预测,中国未来3~5年,每年城镇需安排2200~2300万人就业,即使经济保持7%~8%的增长率,仍会出现每年上千万的“工作缺口”。在社会就业市场的吸纳能力没有相应增长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本科生相继毕业,一年多于一年。因此,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引人注目。2.4大学生自身状况的影响(1)普遍认为都是扩招惹的祸

  第5页

  我们判断高校扩招利弊的标准是看其是否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承认高校扩招有一定的利处,但从现实情况看,这种高校扩招对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起阻碍作用。所以弊大于利,其原因有三:

  第一,高校扩招的确可以圆许多的大学生的梦,但却导致了教育质量下降。大学生整体水平下降。高校扩招后,学生规模急剧膨胀,仅2019年到2019年3年就扩招了491万人,单北京高校就面临硬件设施不足,在基础教学和专业课教学方面教师短缺的情况,在这种条件下,教学质量、学生质量怎能得到保证?

  第二,从经济方面来看,大家津津乐道的是扩招每年带动30亿内需,推动了经济发展,而现实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来算一算,每增加一个大学生,国家要补贴一万人民币,这就需要国家每年增多100亿的财政支出,如此大的缺口难以弥补,这种扩招真的能够促进经济持续有效地发展下去吗?

  第三,从社会方面来看,今天中国的确出现了“人才缺口”的现象,许多人觉得培养大学生应该能够填补人才缺口。但现实中人才缺口并不等于大学生缺口,经济结构多元化要求人才多元化,而高校扩招下,许多高校纷纷开设所谓热门专业,而不慎考虑社会人才结构需求,导致对热门专业趋之若鹜,冷门专业无人问津。(2)认为大学毕业就是精英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几十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

  第6页

  变,越来越趋近大众化。但广大学生及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理解还是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认为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就是“精英”,一定的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因此,毕业生及家长过分在意单位的规模性质、地理位置、起点待遇等。观念不能及时革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应届大学生从各方面来看创造的价值都是很有限的,因此更应该理性的给自己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3)认为高学历就有高就业能力

  这是目前社会的普遍误区。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误以为高学历就等于高的工作能力。事实上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高等教育是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的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的专业教育。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过分偏重学术性专业教育的特点,因此这种教育下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出现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就业需要的是相关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这些显然是相当一部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毕业生所缺乏的。3解决就业途径分析3.1政府应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

  第7页

  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3.2社会应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

  同时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3.3高校应提高教学改革

  第8页

  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行不通了。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之缝谁来填?目前情况下高校得担此大任。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

  第9页

  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自主创业是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势。3.4个人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面对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目前大学毕业生不仅应该及早准备,做信息搜集工作,寻找自己想找的工作方向,同时也要大学生们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除此之外还应该对自身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在校期间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当毕业后走向社会,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学会克服生活中的一切困难,磨练自己的意志,学会承受失败和挫折。4在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形势2019年的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创历史纪录的559万,比2019年增加64万人,而2009年将突破600万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9年《社会蓝皮书》显示,2019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

  第10页

  业生中,至今仍然有100万没有找到工作。与经济增速的放缓相反,逐年增加的大学生人数,给今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增加了许多就业压力。4.1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前景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其潜在的经济需求是极大的。社会转型、工业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最为关键的经济发展平台。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都将是吸引就业需求的一个重要渠道。特别重要的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对大学生的需求将会更大。全球竞争以及中国总体生活水平的提升导致中国不能永远享受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产业结构升级是必然趋势,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应该有比较大的空间。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国家创新战略,这将使得我国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有赖于基于长期人力资本投资而形成的高端劳动力群体。可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初步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这为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增长准备了广阔的空间。

  同时,政府就业政策的持续优化将会为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教育部门积极出台七大举措全力促进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一是教育系统迅速行动,逐级落实责任,关心和帮助每一个学生的就业。二是千方百计为毕业生,特别是为受经济形势影响较大专业的毕业生收集岗位信息。三是举办系列招聘活动,全面提高就业信息服务水平。四是全面加大创业

  第11页

  支持力度,大力推动毕业生自主创业。五是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重点帮扶就业困难毕业生。六是广泛组织实习实践,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七是要求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积极应对形势变化,加强对毕业生的国际国内形势教育,引导学生理性、辩证地认识就业形势,帮助学生坚定信心,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积极主动地就业;同时,大力倡导“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积极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此外,国家就业激励政策的实施也将会更有效地支持国家整体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支持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要求,最终实现个人、用人单位和国家“三赢”结果。4.2金融危机下毕业生的应对之策

  逐年增加的数以百万计的高校毕业生与经济增速放缓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压力不言而喻。然而面对已成事实的严峻就业形势,大学生们更要学会冷静思考,积极行动,才能做出正确选择。(1)调整心态、理性分析

  首先,大学毕业生要相信市场是公平的。职业化程度高、学习能力强、团队合作好的大学生,永远会被市场需要;要自信通过努力,是可以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其次,大学毕业生在毕业之前就应该多了解当前的宏观经济走势和就业形势,并提早规划自己的职业,不要把自己关在学术的象牙塔里。最后,大学生要清

  第12页

  醒客观地认识到现在的就业形势很严峻,应该变压力为动力,适当降低期望值,还要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要放低姿态,要懂得从基层做起,吃苦耐劳,这样的态度更能获得就业机会。(2)积极行动、调整策略

  俗话说,求人不如求己。要想比别人多点机会,就必须要增加自己的工作经验,尽早到单位进行实习,以此增强就业竞争力。同时,应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积极主动地就业。要多尝试,不气馁,善于总结,能客观评价自己,避免高不就低不成,应根据自己的个性、能力,作出个性化的职业选择,不要把求职的目光盯在传统的“集中”的区域、行业、单位。尽管金融危机会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不利影响,但我国政府出台的大力度拉动内需政策,将带来不少新增就业机会和岗位供毕业生选择。同时,农村基层岗位和中西部地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缺口依然给就业开辟了新的途径,只要毕业生能正确认识自己,找到能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并不困难。

  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中,一些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并不特别明朗,大学毕业生的求职应有长远打算,寄希望在短期中就能找到合适工作是不现实的。(3)掌握方法、轻松面试

  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最直观的方法就是制作一份清晰的简历,所以求职的第一步是要学会制作个人简历。简单明晰的简历更容易让招聘方抓住重点。因此简历一般用A4纸打印一页即可,最多

  第13页

  不要超过2页。简历内容应该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学习经历、知识结构(所学专业及核心课程的列表)、实践经历、获奖情况、技能证书以及与工作有关的兴趣爱好。在“应聘职位”一栏,不要为了增加录取可能而填写过多的职位,一般填写一个职位,最多不超过两个职位。一般,招聘方接到求职简历后最关注的内容依次是:社会实践和兼职经历、所学专业、毕业院校、英语和计算机水平、性格及爱好特长、外在形象等。在面试中,企业最看重的首先是个人潜质,也就是应聘者与岗位的匹配度;其次是专业知识、谈吐、个性特征和形象气质。而在人的素养方面,最不能让企业负责人接受的是“不诚实”。所以在面试中要尽量放松,恰如其分地展现自己的风采,切忌夸夸其谈、虚假捏造。

  结束语遭遇金融风暴就业形势可能较严峻,大学生对此要足够重视,但也不必焦虑,目前受影响较大的往往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而且并非所有专业都“过冬”。调查显示,不同的专业区别很大,外贸、房产、金融、物流等专业受冲击最大,而受国家拉动内需的宏观

  调控政府基础建设、能源电力等行业反而有些企业大幅吸纳人才。

  就业是民生之本,富民之路,安国之策。上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有社会各界的热心帮扶,无论就业形势将如何严峻,我们

  第14页

  大学生更应该积极面对,调整心态,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15页

  

  

篇五: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

  此外高校还可以多举办一些风险性较小有进退空间的创业项目比如是微型网店网络虚拟运营建立校园物流中心兼职业务代理等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真正体验一下创业项目激发创业激情增强创业自主性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提高创业的能力

  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分析

  1.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特点和问题

  1.1就业期望值过高

  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直接影响大学生选择就业的行业范围、地点、性质和领域。很多大学生都希望能够留在时机较多的一线城市,这将拉大城乡开展的差距,导致小城市及乡镇经济开展将更缓慢。就职意向方面,绝大局部学生希望就职于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事业单位,而民营企业却面临着招不到人的窘境,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开展。

  1.2就业动态性亟待提高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局部大学生都不太乐意接受“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一毕业出来,他们异想天开地以为很容易找到高薪职业。但众所周知,由于毕业生一出来社会,便会因技术含量不高,实操能力差而不得不低头弯腰地接受了低工资待遇的现状。等到一两年后,当他们经济独立、能力独立和人格独立的时候,也即是等到学成技术之后,他们才有能力跳槽到工资待遇、开展前景更好的公司。在面对如此的客观现状,他们是经过反复尝试和反思,才不得不接受了“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观念。

  1.3创业意识仍需加强

  随着就业形势严峻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岗位紧缺的威胁。而自主创业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正确方法,这不仅为国家和社会解决了就业岗位紧缺的问题,而且在客观上促进了经济的开展与前进。虽然与“先就业后择业〞的传统就业相比,创业对于乳臭未干的大学生无疑是难上加难,因为创业更多的是考验学生综合能力、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的适应性及持之以恒的意志力。作为高校辅导员要多关注、引导和灌输学生自主创业思想,加强他们创业意识,使这个思想能够转化为实际行动。

  2.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策略

  2.1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培养创业能力

  众所周知,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会受到社会经济运行、市场需求和大学生自己就业能力等方面的影响,而就业能力又是影响其就业创业的最根本原因。所以辅导员要转变大学生传统就业观念,培养其创业能力。创业能力的提高那么需要增强创业教育。通常,创业教育要求到达以下三个方面:推动社会开展、促进教育开展和提高人的开展。通过创业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而且能够提升就业能力。此外,要提高就业创业的质量,首先要引导他们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科学的人才观,使他们能够扎根基层、投身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

  建功立业;其次要转变到他们传统就业观念,灵活就业,使“先就业后择业“的想法广而纳之;再次培养他们树立高尚情操,努力做到“做一行,爱一行〞;最后辅导员要将创业精神和意识作为保证就业创业质量的重点。

  2.2引导树立创业观念,积极营造创业气氛

  到目前为止,毕业出来创业的学生所占的比重甚少。辅导员平时要多引导他们树立创业观念,提高他们的创业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创业不但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而且要把创新成果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最好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使学到的知识转变为真正的生产力,使大学生真正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辅导员同时可以借助新媒体的力量,通过鼓励和引导他们的就业观念,加大历届优秀毕业生创业事迹的宣传,形成“人人想创业,人人会创业,人人能创业〞的气氛,让学生们能够在创业过程中发现自我和社会的价值,增加其创业激情,增强其创业信心。

  2.3推动社会实践,感受创业体验

  实践和体验是有效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大学生才能够转变意识观念,强化竞赛行为,孕育创业意识。同时,通过此类活动,大学生才能够有时机去面对新问题、新情况,独立去解决这些难题,这无疑为他们以后的创业道路做好了准备。另外,作为高校也要多举办有关创业的竞赛活动、建立创业孵化基地等,将真实的企业环境引进校园,将生产过程引入课堂,这样能够实实在在地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特别是对于即将毕业出来的大学生有很大的好处。此外,高校还可以多举办一些风险性较小、有进退空间的创业工程,比方是微型网店、网络虚拟运营、建立校园物流中心、兼职业务代理等,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真正体验一下创业工程,激发创业激情,增强创业自主性,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提高创业的能力。总而言之,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已经与国家改革、国家开展、国家稳定息息相关。我们要做好长期“抗战〞的心理准备,根据近年来党和政府提出要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坚决把工作做到实处,凝聚和效劳好青年,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兴盛奉献一份力。

  

  

篇六: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

  三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社会需要做新时代的主人大学生要多汲取知识多参加社会实践在掌握科技文化知识的同时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从精英就业观转向大众就业观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时代就业观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真正做到扑下身子放下架子从自身实际出发根据国家的需求到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要]高校大规模扩招使得大学毕业生的人数急剧增加,加之近年来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下岗工人需要再就业,以及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就业教育滞后、大学生就业观不正确等因素,造成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一部分大学生走出校门就失业。文章提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政府要出台引导政策,高校要加强教育,学生要提高自身素质。[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对策

  目前,我国的整体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而大学生就业是全国整体就业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精华部分,它影响着就业的整体局势。自1999年以来,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力度加大,高等学校逐年扩大招生规模,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从原来的9.8%逐渐提高到19%。我国的高等教育也由原来的“精英教育”逐渐变为“大众化教育”。随之而来的是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也急剧增加,到2007年已达到495万人。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党和国家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社会、高校和家庭关注的热点,影响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与和谐①。为此,我们有必要分析当今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原因及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经过十多年的寒窗苦读,每年都有几百万的莘莘学子抱着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理想走出高校大门。然而现实并非这些“天之骄子”所想象的那样,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能找到工作,毕业即失业。这不仅是曾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的悲哀,也是政府和社会的一大痛疾,曾经的天之骄子,被谁抛弃了?用人单位困惑:大学生在办公室干事不如中专生,在工厂干事不如技术工人。他们到底能干什么?大学生也困惑:居然被单位招过来跑腿打杂,收入也压得很低,甚至有些是零工资就业。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不平衡。一是地域供求不平衡,一方面,沿海、大中城市呈现竞争激烈的现象,相当数量的学生无业可就,另一方面,尽管广大的农村基层和边远贫困地区人力资源极度匮乏,但由于条件艰苦,没人愿意去。二是城乡学生的观念不平衡,城市的学生想留在城市,农村的学生不愿意回到家乡,三是学历层次不平衡,在就业市场上,博士、硕士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过于求。四是专业需求不平衡,新兴专业如通讯、电子

  等用人需求旺盛、供不应求,而老专业如历史、考古等却需求甚少、供过于求。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成因

  (一)大规模扩招导致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一部分学生毕业以后不能立即找到工作或没有找到满意工作,但是他们不放弃,仍在锲而不舍地追求②。这些人是在校大学生最有力的竞争对手,他们刚刚走出校门,了解在校大学生就业中的软肋并且或多或少地积累了一部分社会经验,更加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对工作更加渴望、更善于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在就业市场上,他们比在校大学生更有优势,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成了很大的冲击。而且,在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社会就业趋势都将是供大于求,使这个问题将一直存在并越来越严重。(二)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及下岗工人再就业也对大学生就业形成不小的冲击他们可能在专业知识、综合素质方面比不上大学生,但是在工作经验、处理棘手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比大学生强得多,而国家的政策更倾向于照顾他们。特别是下岗后,许多工人能及时充电,在一些操作性强的岗位上,他们更有优势。(三)大学生自身也存在问题大学生在就业时普遍存在期望值过高、没有正确就业观的现象③。他们不能正确给自己定位,不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较小,实行的是“精英教育”,大学毕业生是一种稀有资源,就业层次一直比较高。尽管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学生的精英就业观念却没有改变,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其实,边远地区、西部更需要大学生去建功立业,只要能为国家做贡献,能实现自身价值,在哪里、做什么工作都是一样的。而且根据国家的政策,大学生更容易在西部建功立业。另外,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工作,创业意识更差,也是就业观上的一个突出问题。(四)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个别高校在扩招时,盲目建立新专业,很少做人才市场调研,在建立新专业时,也没有与用人单位结合,不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不符合用人单位的标准,甚至于滞后社会的发展。高校不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盲目地设置专业,既是资源的浪费,也造成了学生就业的供给失衡,从根本上阻碍了大学生就业。

  (五)大学生就业教育滞后,社会职业中介职能不足这是一个社会问题,现在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基本上依赖于高校,而一些高校只在毕业年级开展就业教育,致使学生接受就业教育较迟、较少,对就业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社会职业中介机构职能不足,很少有专门针对大学生的服务项目,使毕业后的一部分未就业的学生十分茫然。

  三、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社会性问题,还需要整个社会来解决。(一)国家要从政策上帮扶大学生就业最近,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大学生到边远地区及西部去、到基层去,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小额贷款,直接从大学生中招收国家公务员,中央多部委联合出台一些政策帮助大学生就业等④。这些对大学生的就业是一个很好的导向。今后,各级政府部门应继续努力,扩大宣传,让每位大学生都能了解到国家的政策;要做好高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使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能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要宏观控制各高校专业的设置,优化资源配置,根据市场的需求、专业的就业情况来调整专业设置,促进学校提高办学质量。(二)高校和社会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毕业生是各高校走入社会的“成品”“宣传品”,其就业率和就业层次影响着高校的招生、发展。各高校要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立专门的机构即就业指导中心,配备专职人员,明确职责。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要加大宣传力度,为学生讲解就业形势、政策、技巧等。应该从大一学生抓起,加强就业教育,开设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同时,要做好学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就业指导人员培训,逐步提高其综合业务水平⑤。社会上要设立相关的就业咨询机构,安排专门针对大学生就业咨询的专业人员,强化服务意识,不定期举办就业讲座,向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等。总之,要在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之间架起一座沟通之桥,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大学生就业的氛围。(三)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社会需要,做新时代的主人大学生要多汲取知识,多参加社会实践,在掌握科技文化知识的同时,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从“精英”就业观转向“大众”就业观,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时代就业观,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真正做到“扑

  下身子、放下架子”,从自身实际出发,根据国家的需求,到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有所作为,大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提高综合素质,这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多参加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等,努力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如社交能力、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协调管理能力,只有多走出校门去学习社会知识,才能在走出校门时更好地为国家、为人民服务,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⑥。

  [注释]①郑纯,李浩涛.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途径初探[J].职业,2007(6):16-17.②④石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导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55-56,25-30.③周宏,朱森林.实用大学生就业指导[M].郑州:国际商务出版社,2002:8-9.⑤吕崇明.关于做好毕业生推荐就业工作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2007(3):17-18.⑥姚本先,汪道阳.大学生生涯辅导概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260-264.

  

  

篇七: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针对我国逐年增加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的逐步增强我国政府也相继出台了有关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政策和体但是在诸多的就业政策及体系中一部分有效缓解了相关形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例如我国政府提出的关于对失业大学生发放就业补助的措施虽然能短期解决大学生就业出现的困境然而根本性问题却没有解决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就业问题分析

  一、引言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根据《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内容显示,截止2016年年底,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达765万余人,2015届及2014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分别是91.7%和92.1%,均有8%左右的大学生在毕业半年后没有找到用人单位就业。然而随着全国招生制度的改革,各高校每年扩招学生,向社会输送大量毕业生,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异常激烈。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与否,不仅影响大学生工作的积极性,而且也会影响社会的稳定性。因此,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

  基于目前社会对于人才的急剧需求,综合提升全民的素质,我国大规模的高校都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扩大招生的规模,这也造成了每年我国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的局面,如图1所示,我国每年毕业生人数从2006年至2016年呈现一个逐年上升的趋势。

  图12006-2016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

  由图1所示,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13万人,从2006年至2016年每年毕业生人数都呈现上升趋势,到2016年全国毕业生人数则达765万人,比2006年毕业生人数增加了352万人,2016年也因此被称为史上"最难毕业季";。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社部召开就业工作座谈会时说过,201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如此庞大的毕业生队伍走向社会,不仅给社会就业资源产生较大影响,而且对于大学生自身也有一定的压力。

  (二)大学生期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就业

  根据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及一些中心城市对人才需求旺盛,中西部地区人才需求相对较少,但是近几年需求也在逐年增加,其他一些边远地区及经济水平相较落后的城市则仍显示需求不足。在经济发达地区中,北京、上海、广州、浙江则被大部分学生作为就业城市的第一选择,这样的因素也造成了众人同挤"独木桥";的现象,挤不上的学生对其他地区岗位则"不屑一顾";。

  三、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就业政策体系不完善

  国家政策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几年来,针对我国逐年增加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的逐步增强,我国政府也相继出台了有关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政策和体系,但是在诸多的就业政策及体系中,一部分有效缓解了相关形势,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只起到了短暂解决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例如,我国政府提出的关于对失业大学生发放就业补助的措施,虽然能短期解决大学生就业出现的困境,然而根本性问题却没有解决。

  (二)高校相关就业指导服务不足

  正确的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制定就业规划或者择业的时候能够对自身或者岗位进行一个准确、全面地定位,从而能够客观有效地实现就业。所以说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目前全国高校虽然都配置了相关就业指导服务,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凸显出了很多问题和不足,这也使得高校大学生由于对自身认识不足及对当前社会人才需求的不了解而无法顺利就业。当前,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队伍多由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辅导员教师组成,但是相应的就业指导知识和技能却明显不足。

  (三)毕业生就业认知不够准确

  影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对于就业的相关认知不够全面和准确。一方面来说,大部分毕业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就业期望过高,远超过自身的条件和水平。这也是由于大学生在制定就业规划之时对于自身以及就业职位没有进行理性客观全面地定位和评价,从而造成就业目标设立过高,包括对就业的薪资水平、就业所处的环境等都设定的超越了实际的情况水平;另一方面来说,大学生逐步形成的就业心态不够完善。大部分毕业生到择业时仍多以"工资高低水平";、"就业的发展前景";等作为选择岗位的指标。

  (四)用人单位选择聘用人才的观念与机制不完善

  用人单位在聘用人才的时候偏爱名牌院校、高学历。随高校招生规模扩大,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这也导致了竞争日益激烈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毕业生人才市场的充斥使得用人单位对于人才设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包括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具备与否,工作能力的完善与否等因素都成为了用人单位衡量毕业生的标准之一,这也导致了一般的普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四、大学生就业现状改善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应加强宏观引导,构建有效机制

  政府应针对当前就业形势颁布积极应对解决就业现状及就业问题的政策和措施,从而对大学生就业进行宏观引导。一方面,政府可以和高校建立长效对接机制,政府可以组织相关政策熟知人员到全国高校进行相关宣传,通过宣讲会或者互动等形式使得大学生能够充分全面熟知当前国家对于大学生就业出台的相关政策和扶持措施,同时政府也应颁布有效的鼓励和激励政策,提升大学生选择服务基层的意识。另一方面来说,政府也应积极推动校企合作模式,通过校企合作的平台为大学生迈入社会之前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能提前感知工作岗位,进一步明确个人职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二)高校应做好就业指导教育

  高校应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一方面,高校应该针对各校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除了要求该教师队伍加强自身学习以外,还可以邀请就业指导相关专业培训机构或者具备职业规划资格证书的专业人士对其进行指导和培训,传授相关就业指导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高校应把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予以纳入常态化的教育教学体系。就业指导课程作为指导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组成模块,因而应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在不同学年均应安排不同阶段对应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

  (三)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高校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从而客观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位。首先,大学生应客观准确的认识自己。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应该避免考虑"工资水平高低";、"发展前景好坏";等因素,而是更多地考虑是否适合自身,以及能否实现自身价值,提升自我的综合能力等因素。其次,大学生应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制定一份详细、全面、客观的职业规划,针对所处的不同阶段来制定详细的计划,包括学习了哪些专业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等。

  (四)用人单位应为大学生搭建良好的就业平台

  作为用人单位,应积极与高校构建合作互动的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帮助大学生提升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企业应该定期与高校建立沟通交流,开展岗位对接活动,将用人标准反馈给学校,使学校能够有针对性地设计就业指导方案,从而培养大学生更加有效丰富的专业技能与能力。

  参考文献焦烈.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路径探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04):98-101.【2】谭晓兰.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09):148-150.任鹏飞.浅析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存在问题与对策.经济师,2017(09):193-194.

  邵凌云.基于企业用人标准的大学生就业力提升对策.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7,21(1):54-56.

  曾淑文.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路径创新.继续教育研究,2017(02):94-96.

  

  

篇八: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

  --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

  摘要:对目前的就业现状的分析,可以从就业人数、就业结果、就业观念、就业倾向、就业渠道、就业专业、就业学历、就业服务等方面进行切入,导致这些问题的出现具有多方面的原因。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原因一、目前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情况面对全国每年有几十万、上百万的大学本科毕业生需要实现就业、准确找到适合自己工作岗位的就业问题。多数人发出了“大学生就业难”的感叹,也有部分学者认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总量还是供不应求,大学生要找个工作并不难。”事实上,从毕业到就业,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来说,要承受比过去更多的心理压力。因此,我们既不能肆意扩大“大学生就业难”的事实,也不能盲目乐观“大学生找工作不难”的现状。为了系统、全面地分析和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可以从就业人数、就业结果、就业观念、就业倾向、就业渠道、就业专业、就业学历、就业服务等方面进行管窥。1.就业人数:逐年增加,就业竞争日渐激烈。随着高校连续数年的扩招,近年来,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145万,2004年增加到280万,而2006年却增加到413万。2006年大学毕业生人数是2002年的2.8倍多。大学生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冲击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稳定机制,造成大学生就业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矛盾显现。可见,在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竞争不断激烈。2.就业结果:初次就业率持不断下降趋势,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有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为70%,其中本科生超过80%,专科生40%。2002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为65%。2003年,由于受非典影

  --

  --

  响,高校毕业生签约106万,签约率仅为50%,其中研究生约80%,本科生60%,专科生仅为30%[1]。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持不断下降趋势。

  3.就业观念:(1)就业方式的非理性。由于受传统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的影响,多数大学毕业生面对竞争日渐激烈的就业环境,难以根据已有的认知经验正确地选择各种带有时代价值和潮流意义的职业观念系统,茫然之中感到无所适从,甚至表现出一种随心所欲的非理性心态,一些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唯恐丧失良好的就业机遇,但面对风险,又犹豫不决,裹足不前,唯恐自己一次错误的选择造成终身遗憾。(2)择业目标的“求稳攀富”。“求稳”是指大学毕业生盲目寻求稳定性较强的职业岗位;“攀富”是指大学生热衷于工资高、津贴高、待遇高、地位高的职业岗位。显然,大学毕业生求稳攀富的择业观念有悖于人力资源的公平公开的配置方式和合理有序的流动过程。(3)就业价值的“个人主义”。经济体制转型使一些大学生服务人民、贡献社会的心理防线日益崩溃,强调个体权力、权益维护的市场经济使其陷入本位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误区。(4)就业过程的“盲目随意”。一些大学生对就业程序一知半解,对用人单位的招聘过程全然不知,将求职过程简单地描述为“递简历、答问题”,甚至将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同视之,误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能顺利找到理想工作。

  4.就业倾向:多数人希望到经济发达程度较高的大城市就业。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及一些中心城市对毕业生需求旺盛,中西部地区的需求有所增加,而一些边远省区及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需求仍不足。越来越多的学生把就业区域限定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由此造成众人同挤“独木桥”现象非常严重,挤不上的学

  --

  --

  生对其他地区岗位则“不屑一顾”。在被调查的毕业生中,选择大中城市的占44.7%,到县城的占20.2%,到乡镇和农村的分别占7.7%和0.9%,还有26.6%的毕业生表示对地点没有特别要求,而已经就业的毕业生中到大、中城市就业的比例达到76.6%[2]。

  5.就业渠道:以参加就业招聘会为主。有调查显示,在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方式中,参加招聘占51.1%,电话联系占17.1%,发E-mail占15.1%,邮寄简历占14.1%,登门拜访占10.0%。大学生就业可以寻求的最主要的资源是招聘会(28.9%)、学校和老师(26.1%)以及家庭的力量(24.7%);而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络(9.1%)、同学与朋友(6.6%)、社会中介机构(2.0%)次之。可见,招聘会在大学毕业生求职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3]。

  6.就业专业:冷热不均,需求有别。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国家对能源新技术、新材料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和海洋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投资力度加大。与此同时,社会对跟这些技术领域相关专业的需求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例如,计算机类、通讯类、电子、机械、自动化等专业的需求量较大,而数学、物理等理科基础理论专业和文学、哲学等文科基础理论专业的需求量较少。

  7.就业学历:本科学历基本持平,专科学历就业较难。研究生教育的扩招直接带来了研究生毕业人数的增加,加大了本科生就业的竞争程度,提高了专科生就业的难度。实际中,一些用人单位不顾及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盲目提高对从业者的学历要求,排斥专科毕业生,使诸多素质优秀、实践技能较高的专科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困境。这不仅造成了单位人才结构的失衡,而且也导致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

  --

  8.就业服务:学校就业指导开展时间较晚。大学四年级的最后一个学期可以说是大学毕业生最为紧张的一个学期。大学毕业生既要参加实习,又要准备毕业论文,还要联系工作单位。然而,多数学校却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安排在大学四年级的最后一个学期。这无疑造成了学生实习、毕业论文准备与就业之间的相互冲突。

  二、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出现的原因针对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理论界和学术界已经有过专门研究,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产业结构调整“快”与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慢”之间的矛盾。“十一五”期间是中国劳动力增长和供给的高峰时期,大学生就业和全社会就业两股大潮汇集成规模宏大的就业潮流,冲击着劳动力就业市场。与社会劳动力需求量相比,大学生数量还未达到供过于求的格局。导致大学生就业现状不容乐观的原因,不仅仅是扩招所致,更主要在于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节拍落后于产业结构调整速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孕育生成了众多的高等教育新理念。在这些新理念、新思想的感召下,国内多数高等学校紧紧围绕高等学校改革的方向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讨论和孜孜以求的探索,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大大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但改革的力度并没有触及到高等教育的神经末端,整体上看,高等学校内部结构与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之间的生态链接依然薄弱,高等学校内部结构各组分之间互相牵扯、互相妨害的情况仍比较严重,集中表现为专业结构狭隘、课程结构呆板、队伍结构失调、组织结构臃肿等方面。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滞后直接导致人才培养模式的守旧,造成大学生理论知识涉猎面过窄,知

  

篇九: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3篇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的关键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用工市场已经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大量毕业生漂浮于社会。广东省副省长宋海指出,当前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20XX年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超过27万人,比20XX年增加6万人,增幅达28%,加上外省院校来粤就业的毕业生,以及前两年未落实就业岗位的省内外高校毕业生,预计20XX年在我省求职择业的毕业生可能超过40万人。根据人事部进行的有关统计,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不断下降;而根据教育部的数据,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却不断上升。由此可见,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一般说来,大学生就业难、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就业率的高低和就业满意度的高低。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有一句话可以很生动的形容现在大学生的现状和就业形式:本科满街走,硕士多如狗,只有博士可以抖一抖。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就业行情。说起来可笑,现在为就业发愁的大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世界是你们的要有历史的使命感为21世纪中国四化建设贡献力量。n年寒窗下来,才发现自己不但不是什么国家栋梁,而是连参与建设的机会都几乎没有了。曾经的天之骄子,你被谁抛弃。大学生已被用人单位抛弃!用人单位困惑:大学生在写楼干事不如中专生,在工厂干事不如技术工人。他们能干什么?大学生也困惑:居然被招过来搞跑腿打杂,收入也压得低低的(尤其应届生)。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首先是由于近年来的大学生扩招,使得市场上的大学生就业供过于求,大学生的就业形式也就日益严峻了,而究其原因,大学生自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1、考证存在盲目性:2、先就业后择业渐流行:3、对企业不够了解:4、对薪酬的期望更加现实:5、职业规划意识不够强:6、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

  三、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1、就业心理准备不足(1).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对于80%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就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2).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个性是个体统一的心理面貌,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中那些稳定的,具有个人特色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倾向组合成的有层次的动力整体结构。它以个体稳定的行为模式与态度体系表现出来。能力、特长应包括教育培训的程度,因为教育和培训可以转化为能力、特长。能力是求职择业以及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2、择业过程中的心理素质参差不齐(1).敢于竞争,善于竞争。(2).正确对待挫折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四、大学生就业政策1、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水平虽然会不平衡,冷热不均,但是社会对不同专业的需求量会有所变动。如果能够放低期望值,愿意到西部、到基层去工作,应该说无论是热门专业的学生,还是冷门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找到工作。2、招聘单位将更加理性化大部分用人单位一改印象中非名牌、高学历毕业生不用的状况,现在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3、民营企业将成为就业机会的最大提供者一些名企仍将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相当数量的工作岗位。

  4、就业空间将就一步扩大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可能。5、人才市场趋向在转变据调查显示,人才市场未来长期的趋向是,有新知识,高技能的良好品质的人才有机会,而非大学生身份,这就要求我们大学毕业生,必须在毕业后,继续学习各种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五、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思考如前所述,我们学院毕业生近三年的就业率虽高,但仍面临着就业难问题。要有效解决此一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端正就业意愿和提高供求匹配的效率。1.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构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可分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其要素主要包括知识结构、心理素质、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其中,知识结构是基础。只有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求职者才会显得有内涵。而心理素质是否过硬,已越来越成为双向选择成与败的关键。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则是能否持续工作和取得工作成功的关键。2.进一步端正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意愿。这些事例和数进一步向我们说明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当前年轻人的求职意愿明显偏离社会用人需求。这也可以说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教育青年大学生树立职业平等观、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已成为当前高校就业工作的迫切需要。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报告昨天(25日),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发布了xx年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对全国11所普通大学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截至7月底,毕业生就业率(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达62.07%;普通大学的研究生就业时和本科生相比优势并不明显。据介绍,该所已连续两年对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去年不同,今年将毕业的研究生和大专生也列入调查对象。男女生就业差距在缩小

  【调查】男性毕业生的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为52.14%,女性毕业生的比例为46.62%,两者相差不到6个百分点,相比去年14个百分点的差距有所缩小。此外,两者对于可接受的工资起点也很一致,都主要集中在1000元3000元。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分析认为,随着政府在消除就业歧视和实现平等就业方面政策导向性的增强,性别差异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影响尽管依旧存在,但程度已大为减轻。此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还和女大学生比例增加有关。

  研究生就业优势不突出【调查】大专毕业生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为49.16%,本科毕业生为65.52%,硕士研究生为66.66%。大专毕业生和本科生中分别有61.93%和60.14%的受访者将预期薪酬定位在1000元xx元,仅有19.77%和25.31%的调查对象将xx元3000元作为自己的薪酬预期;而硕士研究生中的大多数将可接受工资起点定位于xx元3000元,为54.12%。【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发现,普通大学的研究生就业时和本科生相比优势并不突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虽然有来自人才市场的压力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不恰当使用,但更多的是与当前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之间培养特色不明显、可替代性较强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高学历人才抢占低学历人才就业岗位的现象,实质上凸现的是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问题。大学生对政策知晓率低【调查】在涉及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时,有21.62%的学生将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视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但是大学生却往往对政策的知晓率非常低,例如,在被问及学生对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与鼓励措施的了解程度时,分别有11.18%和51.62%的学生表示不了解和不太了解。【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认为,政策的宣传力度有待提高。表达能力欠缺成求职难题【调查】有24.93%的学生表示个人能力不足而成为制约成功择业的首要问题,另有17.26%的学生认为求职技巧的缺失是求职过程中最为头痛的问题。对这些能力进行分解发现,求职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自我表达能力欠缺,比例高达40.23%,比去年的调查数据高出近5个百分点,其次分别是外语能力、专业能力和

  人际交往能力。【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认为,虽然大学生已开始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

  养,但个人能力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建议大学生从基本做起,累积实力,在不断开拓创新中增长才干。

  大学盲目求全无助就业【调查】在学校的分类考察中,专业性较强的学校整体就业状况要普遍强于综合性院校,如中国计量学院的就业率达到了85.89%,高出一般性综合院校20%左右。【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发现,单个的高校经常陷入类型定位混乱和层次定位混乱的双重困境。类型定位混乱,主要表现为综合性院校与专业性院校之间相比,分别不明显,特色不鲜明。从所调查的11所高校来看,尽管其学校名称有很显着的学科特色,但在专业设置方面却严重趋同,基本上都设置了经济学、文学、法学和管理学专业。层次定位的混乱,主要表现为综合性大学、本专科院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之间的分工不清,互相串岗。在学校总体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果大学盲目求全必然会影响和分散优质的教育资源,也不利于学生就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调查报告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真正原因1.供过于求在没有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从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企业用人的时候,首选是相关专业,其次是高潜质的人,因为企业在发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员补给,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的,这也为一部分专

  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企业普遍实行的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务战略,

  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也大幅减少,在招聘的时候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优中选优。经济危机造成的结果是,无论是从结构看,还是从总量上看,大学生的数量都是供过于求。

  2.缺乏胜任力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实践非常缺乏,即便是对实践要求极高的技工类,很多学校因为种种原因取消和减少了实践的课程。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企业是非常现实经济实体,需要的人就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而纸上谈兵的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绩效,还要搭上老员工给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现在很多企业都停止了招聘新员工,尤其是大学生,即便招聘也是有实力的公司进行的优中选优的战略性人才储备;而有些有实力的公司,在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希望通过现在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变化,招募和储备一批中高端人才和优秀的技术骨干,从而迎接经济危机过去后的新的发展。由此可见,一些企业认为经济危机也是转机,在这个转机的过程中,良莠不齐的企业进行了自然而然的优胜劣汰,使得企业乃至整个行业以后的发展会更加规范。而大学生没能在这一转机中受到青睐,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毕业后,不具备相关工作的胜任力。二、大学生就业难带来的影响1.负面影响首先是大学生本人,原本以为考上大学就是天之骄子,原本以为大学毕业可以养活自己,原本以为找个好工作赚钱可以孝敬父母;没想到考上大学后是“天之棋子”(自己的命运任天摆布),没想到毕业后还没上岗就已下岗,没想到本应自力更生却还要父母牵肠挂肚,这些对大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不可谓不大。其次是对大学生家庭的影响,本来大学期间就花了很多钱,大学毕业后还得为孩子承担一定的经济压力,更主要的是看到孩子找不到工作给孩子带来的精神压力。家长真想把这些压力都揽到自己身上,既着急又没有办法,有些家长甚至

  希望孩子有点事干就行,哪怕一分钱不挣也行。再次是社会压力,有那么多人不能就业本身就是非常大的社会问题,而且还

  有可能变成更多的其他社会问题。2.正面影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对教育的反思也愈发深刻,政

  府、高校、企业也都在自己的范围内进行着自己的思考。政府从财政上予以支持,虽然有些措施是短期的,有些效果是表面的,但毕

  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问题,政府还应该在教育改革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更有效的投入。

  学校也在积极寻找教育改革途径,虽然每个学校都在做着虚假的就业率统计和报告,但是有些学校有些院系的教育探索已经在几年前就开始了,比如有些学校的计算机院系几年前就成立了实验室,引进了实训的教学模式,现在又在积极探讨本身引进企业的教育产品和模式,应该说这些学校已经开始思考教育本身的问题、解决途径和自身的价值了。

  企业首要考虑的不是教育问题,却间接地促进了教育的改革和对教育本身的思考和探索。企业一开始考虑的是如何能获取更多更好的能快速胜任工作的人,于是一些企业在相关的高校建立了定制培养班,按照自己企业的要求和实践培养大学生,然后招募其到本企业工作。而一些培训公司也应运而生,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训练后的大学生相对会更快地胜任工作。有些民营教育机构更是集合这两种方式,直接模拟企业的技能环境,请企业的人来授课。这些企业和相关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而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各种各样的教育形式及补充教育形式的优劣势凸显出来,这对教育本身的思考和探索无疑是一件好事。

  三、大学生就业难如何解决很多培训机构认为09年将是就业培训的又一个转机,毫无疑问,对于找不着工作的大学生,培训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尤其是很多机构还承诺负责就业。但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是,就业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很多培训机构的承诺并不能兑现,而很多认证培训除了一纸证书外,并没有为参训者带来更高的附加值,连参加培训的人自己都知道,这是自欺欺人的没有办法但又不得不试试的办法。

  而一些真正关心培训内涵,注重技能提升的培训机构,如果没有承诺就业出口,如果没有相关的证书,吸引力也是有限的。如果承诺就业但不能兑现,无疑是饮鸩止渴,还是自取灭亡。因为大学生真正关心的是能不能找到工作,能学到真正的本领如果找不到工作,和没本领没有什么差别。

  问题在于能不能找到工作上了,这是企业的事情。但是目前情况下,保守和收缩策略的大绝多数企业,不可能招聘大批没有经验的新员工,因为企业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生存,为新员工支付的薪水是企业直接成本,这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

  于是政府出面了,出台了一些财政政策,企业接纳大学生可以得到补贴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政府要求半年后企业必须接收该员工,而大多数企业不能保证半年后经济形势会好转,因此不愿承担这样的用人风险,因此对于这一政策也并不敢尝试。

  是不是可以将这些综合起来考虑呢?大学生要解决的是工作的问题,很多人只要是有个工作不赚钱也可以,企业也要考虑如果经济形势好转人才补给如何解决,政府考虑的是大学生有工作干可以解决一些突出的社会问题。那么在此阶段,大学毕业后可以视为见习期,由企业接收并进行实际工作的训练,当经济好转的时候,企业就会储备了一定的补给人才,而大学生无论选择是否留在该企业,都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工作技能,求职也不再是一件难事了。而政府的补贴可以一部分用于补贴企业实训的人力成本和场地设备成本,一部分用于补贴大学生的见习期间的生活费用,这就解决了企业的一部分问题,也解决了大学生家庭负担的一部分问题。同时一部分培训机构也将发挥一定的作用,对于培训机构来说,真正要考虑的应该是究竟能够给受训者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带来多大的价值,作为补充教育形式的优势是什么,考虑的不仅仅是就业难带来的收益机会,更应该是对教育本身的思考。

  总而言之,目前既要解决大学生掌握实际工作技能的问题,又要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问题。因此,政府的补贴的钱要花在刀刃上,避免钱花了,大学生只是延期几个月失业的情况发生。大学生自己花钱参加培训,更要花在刀刃上,要真正考虑能否学到真实的本领。

  这是解决目前问题的途径之一,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还是教育本身的探索和

  实践。问题一直都存在,经济危机只不过是让问题体得的更加尖锐,如果能借助这次经济问题,加快对教育的探索,加快政府职能的探索,加强企业和高校的更深层次衔接,对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于未来中国的发展,也许是件好事。问题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解决问题的过程也不会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各个角度,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侧重点,逐步来解决这一问题。

  

  

篇十: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

  全国高校毕业生目前就业现状分析

  全国高校毕业生目前就业现状分析

  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程中,促进就业是最为关键的一环。而高校毕业生(以下简称毕业生)是继农村富余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之后的另一庞大求职人群。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越加艰难,初步估算,今年的高校毕业生中将有一半左右无法实现就业。这样的现实,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思考。

  就业难,越来越难短期之内,毕业生就业难不可避免,甚至有越演越烈的倾向。毕业生就业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供给远远大于需求从供给量角度看,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供给量不断加大。从2000年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迅速,2000年为107万;2003年迎来了扩招后的第一届毕业生,当年毕业生人数212万,首次超过200万。接下来几年,毕业生人数一路飙升,2005年为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至2008年高达532万,2009年突破600万大关,达到611万,加上历年未就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的毕业生人数高达700万。虽然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也有所增多,但需求增长的数量赶不上毕业生供给数量。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测算,“十一”五时期,劳动力就业岗位预计增加400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800万。根据《2008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作要点》提出的要“确保完成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困难人员就业100万人”目标,考虑到城镇新增就业人口中还有农村富余劳动力、中专毕业生以及城镇其他新增劳动力等,根据经验判断,这1000万新增岗位留给高校毕业生的不大可能超过60%。很显然,2009年高校毕业生总供给量高于总需求量,以后几年,供给高于需求的情况还会继续,供过于求是毕业生就业难的最本质原因。真实的一次就业率远远低于官方数据根据教育部门公布的大学生一次就业率,近年来一持维持在70%?80%,这意味着每年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毕业生不能及时找到工作。

  Countyciaredshxmpvf,blYkzg.w

  尽管教育部门统计的毕业生就业率并不高,但是毕业生就业率的科学性依然遭到社会、学生和学者的质疑。因为,当前政府部门关于就业率的测算方式既不同于理论界的算法,也不能和国际接轨。从严格意义上说当前政府公布的大学生就业率实际上是安置率(落实率)。即:

  安置率(落实率)=政府公布的就业率=(毕业生人数-未就业人数)/毕业生人数而根据我国大学生毕业时的状况,至少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如表1所示。根据理论界对失业者的界定,“凡是统计时被确定有工作能力,但没有工作,并且在此之前的4周内曾做过寻找工作的专门努力,却未能找到工作的人”。这一统计标准和国际基本接轨。因此,毕业生就业人数应该只包括第一、二类。根据岳昌君2005年的调查,截至2005年6月毕业生已签约的只有33.7%,而2003年这个数据是31.9%。而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6月公布的数据,截至2009年5月,毕业生签约率为45%。显然,目前的毕业生就业率数据,是政府把升学出国的毕业生都视为就业。因此,如果用新的就业率统计标准,不包括升学出国者,那么就业率就没有那么高。结构性问题普遍存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不仅体现在总数方面,还体现在结构方面,因为供给和需求往往存在着结构性不匹配问题。近年来,地区、行业、专业等就业供求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从种种迹象表明,就业结构性问题很难在短期之内有效解决。主要体现在:1.地域:“孔雀”依旧“东南飞”从地区分布看,东部省市将继续吸纳全国半数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西部省区接收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依然不高。东部需求旺盛、西部需求不足和“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将依然存在。今年,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浙江等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高校,其毕业生就业率将和往年基本持平,甚至有个别地方可能比往年好。比如北京、上海和广州毕业生近年来一次就业率基本上能达到85%以上,这主要得益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快速发展。

  Countyciaredshxmpvf,blYkzg.w

  沈阳、西安、武汉、成都等大城市是高校密集的区域。但是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受到所在省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影响,这些地区吸纳毕业生的数量有限,这种高校密集往往会带来毕业生就业的困难。

  对于贵州、安徽、广西、云南等经济欠发达中西部地区,尽管高校相对较少,毕业生也不如高校密集地区多,但是由于连年扩招,毕业生总数也相当可观,加之这些地区的高校普遍档次不高,优质就业岗位遭受外地区高档次高校毕业生的竞争,使得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更为困难。

  2.行业差异:部分行业供小于求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并非所有的专业就业都难,由于外部宏观环境的变化,某些行业毕业生需求有明显的变化,甚至出现人才供小于求的现象,比如电子信息类、汽车类、物流类、建筑类和新材料类的人才需求旺盛,而人才培养速度较慢。另外,由于这几年的宏观调控,毕业生需求可能会有一些变化,如一些服务行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有所下降,如房地产业,随着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的出台和实施,人才需求量走低,薪酬水平回落,并趋于较为合理的水平。而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国际贸易等涉外专业的就业今年也普遍不理想。3.专业矛盾:“时髦”的并非最好的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保持较好的就业态势,而一些“时髦专业”和文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境难以打破。专业趋同现象对毕业生就业造成的不利影响在进一步显现。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文秘、电子商务、计算机、会计等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的是竞争更为激烈的就业市场。4.学历矛盾:最难要数高职大专生从学历结构看,由于毕业生人数激增,特别是硕士和博士大幅度增多,用人单位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因此与本科生、硕士、博士相比,高职大专生就业空间日益逼仄,就业率将大为不如。近年来,大专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一路跌降。以吸纳毕业生就业数量大省广东省为例,2002年,大专生就业率仅47.08%;2003年,大专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为55%;2004年6月份时,大专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不足40%,到9月份也只有61%。即使如此,很多专家学者认为还有水分。专科和高职毕业生就业较为困难,一方面由于专业性不如本科生,另一方面技能方面往往不如中专生,因此在就业市场上特别尴尬。当然也有个别技能

  Countyciaredshxmpvf,blYkzg.w

  性较强的高职专业就业不错,甚至超过本科生。与大专高职生相比,本科生就业较为稳定,也可以说是本科生稳定的就业率托住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整个大盘。

  与低学历相比,硕士和博士就业率较高,一般可保持在90%以上,有些高校、某些专业基本可以达到100%。但是即便如此,由于硕士、博士扩招速度过快,社会需求量增长相对较慢,用人单位选才逐渐务实,加之硕博毕业生培养质量出现滑坡等问题,近年来,硕士博士的就业率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个别高校、个别专业甚至出现难就业的现象。

  就业搜寻时间延长,平均签约时间点后移如果按毕业前一年的10月份开始找工作算起,截止毕业当年6月份,毕业生就业搜寻时间为9个月。根据前几年6月份统计的一次就业率来看,约有近40%的毕业生经过9个月的就业搜寻,依然未能达成就业协议。也就是说至少有40%的毕业生经过9个月的就业搜寻依然未能就业;有30%的毕业生经过12个月的就业搜寻依然未能就业;至少有30%的毕业生,经过15个月的就业搜寻还是不能就业。不能再低的薪酬水平期望薪酬是毕业生就业难的晴雨表,也是毕业生从贵为天之骄子的自豪到面对现实的艰难抉择和消极反应。前几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期望月薪普遍在2500?3000元,而到了2005年,毕业生主动将月薪要求降至1000元、800元甚至500元,一些人甚至不惜“零工资就业”。从人才市场获取的各类信息表明,很大一部分毕业生非常务实,把期望薪酬定在1000?2000元左右。同时,近年来,毕业生签约薪酬和就业初年薪酬与早些年相比也大为不如。据调查,2006年的平均签约月薪酬低于2005年的200?300元左右。与期望薪酬一路走低相比,签约薪酬和就业初年薪酬相对较高,根据2006年的一项统计,北京市毕业生期望薪酬平均为1000多元,而签约薪酬平均为2300元。但是平均签约薪酬高,并不能掩盖很大一部分毕业生薪酬水平低的现象。据统计,北京高校毕业生近2/3的毕业生的起点工资在2000元以下,近1/4的毕业生起点工资在1000元以下。考虑到物价水平持续上升,毕业生实际签约薪酬和实际就业初年薪酬将明显缩水。

  Countyciaredshxmpvf,blYkzg.w

  就业重心下移:与农民工们抢饭碗高校毕业生就业重心下移主要体现在: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市转移。以前,大学主要设在大中城市,高校毕业生能很轻易在学校当地就业。但是现在这种情况越来越难了。据2005年的数据表明,武汉市一年毕业生人数5万人,最后在武汉就业的只有2万人。另外,就业重心下移还表现在从用人单位总部向分支机构转移,从重要岗位向辅助岗位转移,从城市向农村转移。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早在2004年,到普通中学当老师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数量占当年毕业生研究生数的12.04%,到高校从事学生工作或行政管理的占26.74%。高校毕业生“重心”下移并非顺利。实际上,这一过程正在受阻,由于下岗失业人员、中专毕业生、农民工等的抢占和挤压,一些低端岗位的竞争也很激烈。高昂的就业成本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还体现在就业成本逐年攀升。毕业生就业成本包括制作简历、赶场路费、考证培训、美容包装、手机通讯、食宿、上网等开销。据统计,2003年毕业生就业平均成本为800元,2005年上升为1100元。而不同性别之间的就业成本也会有差别,一般来说女生就业成本高于男生,有关统计表明,这个差距约为113元。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成本将会进一步增加。如果求职路上的花销算是当期成本的话,那么因为就业环境日益严峻,毕业生可供选择的岗位少了,一有机会,很多毕业生惟恐机会错失,仓促签约,走上工作岗位后发现人岗不匹配,或者其它各种不理想因素而跳槽,这对本人以及用人单位带来的预期就业成本就更大了。越来越多的人宁愿退出就业市场根据一项调查1000元月薪成为毕业生的求职底线,46%的应届毕业生表示低于这一收入宁愿待在家里。根据保留工资理论,劳动者根据个人人力资本和个人偏好,对就业薪酬有个基本底线,当他在劳动力市场上找不到这样的薪酬时,宁愿失业也不愿意工作。考虑到国家、社会、家庭和毕业生本人二十多年的持续投入,当就业薪酬低于一定值时,毕业生退出就业市场,寻找其它出路可以理解。退出就业市场会增多,主要去向有考研、考博、就业观望,其他如考证书、回高校或职业学校回炉、出国等等。

  Countyciaredshxmpvf,blYkzg.w

  灵活就业也是一种选择所谓灵活就业是指在劳动时间、工作场地、收入报酬、劳动关系、保险福利等方面不固定的各种就业形式,如非全日制就业、临时就业、季节性就业、钟点工等。从事灵活就业的毕业生人数逐渐增多,以辽宁省为例,截至2006年12月份,在已就业的139508名毕业生中,选择灵活就业的有35815人,占25.67%。创业环境艰辛,自主创业成为奢望随着就业环境的日益严峻,将会有更多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另外,由于这几年政府出台了很多鼓励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有效缓解了创业风险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热情。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是解决就业的一项好的举措,它不仅可以解决自身就业的问题,如果经营不错,还可以解决其它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但是,目前在高校毕业生的自主创业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困难。比如,在税收方面,企业要缴17%的增值税、33%的所得税,还要缴纳营业、教育、城建等税和附加税;可能还会遭到城管、卫生、交通、居委会等罚款;要参加诸如质检、验收、达标、文明建设等名目繁多的检查评比,这些都要一笔不菲的费用,并且越是不发达偏远的地区,这种费用越高。对于如此的创业和经营环境,刚出学校大门的毕业生很难对付。虽然国家有多项优惠政策,但是要落实到没有任何背景的学生创业者身上,太困难了。对于创业环境的艰辛,官方的资料显示:由于不堪重负,加之工商、城管、交通部门的乱罚款、乱收费,我国自1999?2004年的5年间,个体户净减少770多万个,每年平均破产154万个;2005年,法人企业净关闭30万家。据统计,近年来,全国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不足1%,而自主创业成功率更低。经济高增长,为何不能带来高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本质问题就是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满足不了毕业生的供给,而造成高校毕业生需求不足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增长优先,还是就业优先?经济增长并不代表就业增长,经济增长只是就业增长的前提条件。近年来,就业弹性系数也处于下降状态,

  Countyciaredshxmpvf,blYkzg.w

  “九五”期间GDP年均增长8.6%,年均增加就业人数804万人;“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长9.5%,年均增加就业人数只有748万人,比“九五”时期少56万人。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增加量,由“九五”时期的94万人,减少到“十五”时期的80万人。其中,2005年就业弹性系数仅为0.08,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增加量只有63万人。“十一五”期间,就业弹性系数继续走低的态势似乎没有任何改变的迹象。高校毕业生只是求职人群的一部分,就业弹性系数走低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一样很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业弹性系数走低与长期以来我国所选择的经济增长模式息息相关。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优先”的目标模式,屏蔽了社会就业问题的紧迫性。根据蔡昉的统计:第一产业已经不再具有吸纳就业的潜力;而曾经是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领域——第二产业,其产业的就业弹性趋于下降,这与各地工业化过程中倾向于向资本密集型方式转变有关;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仍保持较高的吸收就业能力,成为目前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增长的主要支撑,但即使如此,我国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优势依然没有充分体现;非公有制经济及中小企业发展不足,也影响着对毕业生的吸纳。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市场严重脱节的毕业生供给除了社会对高校毕业生需求不足以外,高校毕业生供给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1.高等教育行政化过浓,与就业市场脱轨严重高等教育行政化色彩浓厚,已经不能适应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内在要求。高等教育行政化色彩浓厚主要体现在教育体制僵化、专业结构老化等。以专业设置和招生数量为例,高校设置专业需要报教育主管部门同意,从对就业市场的敏感性而言,高校比高校管理部门更有优势。尽管从2003年开始在北京大学等22所高校开始试点自主招生,到2007年自主招生名单增加到59所,但在全国1794所普通高校中所占的比例很低,并且自主招生的比例仅占所在学校招生的总数的3%?5%,而其中只有6所高校拥有自设专业的权利。2.毕业生及其家庭期望值过高在很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大学生很稀缺,进入大学就等于进入保险箱,毕业后能找份好工作,能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较丰厚的报酬。但是现实社会,留

  Countyciaredshxmpvf,blYkzg.w

  给毕业生的机会远远低于他们的想象,很多毕业生在毕业前夕才发现生活的艰难和理想的遥不可及,但是思想的转变却需要较长的时间。家庭寄希望孩子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光宗耀祖,对大学生的期望超越了实际上社会所能给予的水平。这种压力转嫁给毕业生,造成毕业生就业期望过高,轻易不能接受层次较低、待遇不高的工作,不愿意面向基层就业。

  另外,根据人力资本理论,个人接受高等教育是因为通过高等教育这一人力资本投资形式,可以增加个人的市场竞争力,并获得比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个体更高的报酬。家庭和毕业生长期以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理所当然希望通过获取一份优质的工作,回收前期的投资。但现实社会能提供的工作和报酬,与他们前期人力本投资价值的差距较大,从而造成毕业生拒绝低端工作,寻找能获取高收益的工作。

  3.传统精英教育的影响我们的教育重视培养学生高大而空泛的理想目标,很少去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据对中日小学生的一项关于理想的调查,很多日本学生的理想是做名公交司机等非常具体的岗位,而中国学生更多的是想成为科学家、企业家、文学家。由于长期精英教育在学生心理留下过于不切实际的理想,在遭遇现实挑战时,很多毕业生出现了迷茫,不愿就业,而选择攻读高一级的学位,继续编织当初的梦想。由于精英教育思想作怪,很多高校不愿意教授操作性强的课程,很多大学生不愿意主动去掌握谋生的本领。这也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很多毕业生理论掌握不牢,而动手能力更差的原因之一。4.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挤压效应由于就业的压力,一些毕业生开始被动进入保姆、家政等传统上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领域。但是,近3年来,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政策以及配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就业的制度性障碍变少了,在某些就业领域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就业优势在不断增强,客观上对毕业生就业造成挤压效应。5.入世5年保护期已满,毕业生就业面临新的挑战加入世贸组织时,我国承诺的5年之后开放除新闻媒体等领域之外的大部分行业。到2006年12月31日,5年期已届满。我国与国际社会在资金、产品、

  Countyciaredshxmpvf,blYkzg.w

  Countyciaredshxmpvf,blYkzg.w

  Countyciaredshxmpvf,blYkzg.w

  

  

篇十一: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

 二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和城市两个市场的非对称性与一般发展中国家不同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并非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因素而是明显受到体制和人为因素制约在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条件下由于农业人口向非农领域转移的速度缓慢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十分繁重

  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三篇

  篇一: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连年扩招,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以下本文对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了分析。总结起来,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专业同: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二、缺经验:据调查显示,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作经验”。大学生有的是专业知识,缺的是良好心理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二、供需差: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全国高校毕业生成倍增加,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毕业生增加的比例。四、薪酬低: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XX元以上,但据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元/月,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五、选材刁:应届生就业不吃香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

  

  六、怕吃苦:不愿从基层做起。多企业反映,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知识脱离实际,不愿从基层做起,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差,比较自私,因此不愿意接收应届大学生。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主要表现在:一、就业困难急剧增加。大学生从20多年前的“天之骄子”成为一个集中的弱者群体。20XX年之后,不少大学生开始出现失业或者隐形失业的状况,到20XX年大学生失业问题开始成为全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20XX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能够影响劳动者就业的因素,已经远远不限于本国国内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高校毕业生自身素质能力,更多或更宽的是来自于全球经济状况和国内外的人才竞争力。二、就业后面临的经济压力大。大学生普遍面临着沉重的经济负担。这些大学生花费家里几万至十几万元上大学,让很多家长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有的学生在助学贷款的支持下完成的学业,也就意味着需要偿还贷款。但是,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也就意味着无法获得收入来源。而不少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其收入也非常低,还没有农民工的收入高。三、就业难对后期教育的影响。全国20XX万在校大学生的心理也在承受巨大的压力。刚刚毕业不久的学长们的境遇,迫使他们思考自己毕业之后的生存状况。如果只有10-20%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那是大学生自己的问题。而如果超过50%的大学生找不到适合自己专业的工作,那就意味着整个社会没有机会给他们就业。针对现在大学生的就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要使问题得以缓解,就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面临就业的毕业生也应调节自己,做好充足的准备。首先,科学

  

  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实现顺利就业的基础。清晰地规划职业生涯目标是人生走向成功的

  篇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环境状况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供需结构性矛盾仍然很突出,主要表现在:(一)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从新增就业来看,我国城镇近几年每年需要就业的人数仍将保持在2400万人以上,而新增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大约只有1200万人左右,供大于求的缺口约在1200万人左右,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20XX年达559万人,20XX年达610万人,20XX年达630余万人,就业矛盾十分突出。(二)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和城市两个“市场”的非对称性与一般发展中国家不同,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并非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因素,而是明显受到体制和人为因素制约,在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条件下,由于农业人口向非农领域转移的速度缓慢,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十分繁重。我国尚有1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逐步向非农领域转移,按照“十一五”规划目标要求,“十一五”期间计划实现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4500万人,每年需要转移就业900万人。(三)劳动力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从总量看目前仍存在劳动力供给过剩状况,而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劳动力供给不足现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一部分在职劳动力由于技能或经验知识即人才资本存量不能适应新的产业及其带来的新就业岗位,造成结构性失业,成为新的失业群体;同时由于人力资本质量水平低下,造成就业风险率增大,工作稳定性减弱。

  

  (四)劳动力市场失灵由于劳动力市场并不健全,形成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劳动力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以及地理障碍的特点。一方面,增加了就业者职业搜寻成本;另一方面,在劳动力市场未充分发育的前提下,劳动力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优化配置劳动力的职能,造成劳动力市场“失灵”。二、制约大学生就业的几大因素(一)高校扩招与就业岗位的矛盾国内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与社会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配置错位的矛盾,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已是必然趋势,高校的扩招带来了高等教育的普及也带来了飞速增长的大学毕业生。“十一五”期间,国内高校毕业生达2500万以上。而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只占了新增岗位量的22%。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表示“十二五”期间,每年城镇劳动力供给将达到2500万人,而每年创造的就业岗位是900万,另有自然减员300万,因此每年的供求缺口将达到l300万,待业人数与岗位需求量显而易见。(二)高校专业设置错位目前大部分学校缺乏足够的自主权,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部分大学在专业及课程的设置上存在较大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较为严重,造成人员供给大于需求。而另一些学校专业划分过细,很难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脱离市场。同时,不少学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往往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以注重能力培养的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学生不仅理论功底不够扎实,而且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相反用人单位则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

  

  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三)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大学生就业渠道偏少,无非是学校和导师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导师推荐不具备普遍性,也就是说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被推荐;考公务员近年来热度一直不减,可谓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而且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等限制,只适用于特定人群。网站和招聘会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但招聘会比较原始和低效的信息获取方式,使得信息渠道比较窄,成交率比较低,依然无法满足毕业生的需求。(四)毕业生自身问题大学生自身在就业理念存在误区,部分毕业生思想准备不够充分,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过多追求优越的条件,而忽略了自身条件,在整个择业过程中容易受到其他影响,如攀比、自卑、依赖,高不成低不就。现在的企业对于应聘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希望毕业生们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良好的逻辑性、人格修养,肯学肯吃苦的精神,就目前看来毕业生这一期望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也是导致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一)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积极适应社会需要近年来,高等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下了不少工夫。经过不断调整、改进,很多学校形成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公共选修课四种形式。专业课程变化对于告别旧时代那种过分单一的分割教育模式,对于为和谐社会培养出大量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科学的专业课程设置是一个

  

  较为复杂的工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尽管目前各大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总体上还是在不断的改进和提高的。(二)转变就业观念目前实践经验虽然开始得到重视,但是很多大学生大都是纸上谈兵、眼高手低;对自己缺乏客观全面的自我定位,对外部环境的分析能力有所欠缺;不少大学急功近利、对挫折和打击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大学生对于机遇的敏感程度不高,缺乏全面的战略眼光,因而常常错失良机。所以大学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对自己重新定位,全面认识自身条件,加强心理素质锻炼。从基层工作做起,脚踏实地,注重过程的积累。(三)引导毕业生以创业取代就业自主创业是个不错的选择。通过实施税务减免和小额贷款的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以减少待业人数,同时增加就业岗位,拓展新的渠道和新的载体,引导毕业生通过市场竞争和多元化渠道实现就业。政府主导采取相应的措施,分批安排应届毕业生参加正规的创业培训,并对优秀的学院颁发证书和给予低息贷款,鼓励创业。(四)鼓励大学生到欠发达地区就业国家可以考虑采取一系列办法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和欠发达地区去工作。比如,每年分流1/10左右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和边疆的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一至二年的基层锻炼,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增强工作责任感,进一步熟悉和了解社会。锻炼期间由国家支付他们的工资和津贴,特别是对有发明专利和有科研项目的毕业生,同时还要提供科研启动基金等,鼓励他们开拓创新,建功立业。增设“大学生西部服务志愿者”、“农村教师特岗计

  

  划”等多种优惠政策。此外,国家可以加大贫困地区工作补贴。通过地区的特殊补贴,帮助贫困地区留住更多的人才,使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获得合理补偿。(五)完善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应着重于就业形势的认知、职业生涯的规划。在结合专业思想教育基础上,进行适应性的养成教育,让大学生初步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帮助他们认清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现状,为他们自己学习和发展订立相关计划。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拓宽知识面,培养多种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了解多方就业渠道,熟悉就业网络。学校可以建立大学生求职信息咨询平台,给大学生提供指导。加大实习规模,增强校企之间的合作。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增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此基础上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实践,为大学生搭建创业的平台。

  

  篇三: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的就业流向不均衡。据近几年统计,70%左右毕业生就业出路主要是到各类企业和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但是70%并不是指到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而是包括了去各类企业(私营企业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等等)以及灵活创业的比例。其中自主创业的的比例之占0.3%(数据来源于20XX年,近几年有升高趋势),愿意到城乡基层服务岗位的人数就不多了。可见,大学生虽然多,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去工作,有业不就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的一个原因。大学生就业的空间分布不均衡。大学生就业大多数集中到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其中XX、XX、XX应届大学生毕业生的首选,很少人愿意到西部地区就业。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甚至更低。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3000至5000元,低于月薪20XX元坚决不干。这样就造成了重东部,轻西部;重高层,轻基层的不合理分布。如果大学生就业空间分布合理的话,就业问题就不会如此严峻或者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把就业问题转向西部是我们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关键,也有利于实现社会发展水平的均衡,国家的共同富裕,大学生就业问题在某种程度是相对的过剩,这与大学生的观念选择就业造成空间布局不合理密切相关。教育机制的弊端突出。我们的教育机制本身就存在很多的问题。有的专业过热,出现了扎堆的现象,有的专业则无人问津,人才过缺。很多的大学生在大学白白地浪费了宝贵的青春,没有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与大学教育的机制有关系,很多教育活动只是走走秀,搞搞形式,表面是完成了教育的任务,没有深

  

  入激发学生的潜能。有的大学生反应,他们的学习水平和创新能力比高中时候下降了很多,而且为数不少。除了以上四点现象导致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现象之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和联系马克思主要的哲学思想来分析造成这一现状的缘由。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是:实践的观点是指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实践

  了社会提供就业机会的增长幅度,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另外很多高校设置的专业缺乏科学合理性,不能从社会实际的用人需求出发,只是一味地继承原有专业,忽视了设置专业的实用性。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与地方决策者出台的政策是分不开的。这种总体上来说是供过于求以及少数供不应求的矛盾状况的改善需要政府和大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得以解决。如果从更大的角度上看,在向知识经济时代前进的过程中,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面临着不同的就业政策选择。就发达国家而言,由于市场机制比较健全,政策的重点往往集中于如何促进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等领域。而像中国这样的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很大的发展中国家,既存在着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又面临着全球信息化背景。因此在增进劳动力就业方面将存在更多的压力。现在我国是处于经济的转型期间,农村富余劳动力以及市场竞争产生了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加上,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更是冲击着整个市场的容纳能力。接着,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差异;产业发展不平衡,

  只有处理好自己的情商,才能把你的技术尽可能发挥。其次,加强社会实践也是我们必须重视的环节,我们可以了利用假期实践去支教,去实习,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篇十二: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的精神物质需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在这一切迅速发展的同时,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却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的焦点问题。

  而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第一,大多毕业生选择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他们认为只有在那,工资待遇才会更好,发展空间也才会更大,才能更好的实现他们所谓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从而出现了“就业难,却有业不就”的现象。作为刚毕业的我们,毫无一点工作经验,却对工作如此挑剔,在选择优越工作条件的同时,却没有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没有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这只能使得企业家们对此无奈的摇头,除了叹气还是叹气。第二,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学历越高,工作越好,其实不然。他们一味地学习,通过了各式各样的考试,拿下了一个又一个的学业证书。然而在他们学习的同时,并未真正的学到工作本领与技巧,更无工作经验可言,也就是说他们并没有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去,说的不好听,很多人都是高分低能的人。总之,他们就是没有做到学以致用。知识本身就来源于社会,而如今却无法运用到社会中去,这并不是知识难运用,而是我们不会运用知识。因此在我们踏上工作岗位之前,最好先学会如何运用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第1页

  第三,很多学生当初选择自己的专业时,并不是自己想学什么就学什么,而是通过熟人介绍,那个专业吃香就选哪个,根本不管是不是自己擅长的,更不管是否感兴趣。不可否认,这样的途径的却能使部分人找到好工作,但值得强调的是这仅仅是部分人而已。对大多数人而言,由于不感兴趣,学习过程中反而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导致学业不精,根本就达不到一些企业的要求,可想而知这些企业怎能聘用他们呢?

  第四,企业用工制度的不合理。一些私营企业不但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此外,月薪太低,竟然不能保证员工的基本生活,同时还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这样的条件大学生根本没法接受。企业抱着“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的心里怎么可能招入新的人才?为此,企业家们必须做好自我检讨。

  第五,大学校园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缓冲的平台,然而一些高校却只为教书而教书。如今就业最看重的就是专业知识与技能。不可否认,很多大学生没有做到学以致用,但造成这一现象,大学校园推卸不了这责任。在校园里,大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虽说机遇要自己去寻找,但如今的大学校园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机遇,学生又如何寻找?

  面对以上的种种,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又应该怎样应对呢?第一,学好专业知识,掌握好必要的专业技能。只有当知识、技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时,才能更好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第2页

  也才能更好地为我们将来的工作做好铺垫。第二,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自己的

  工作不要太挑剔,记住“只要是金子,到哪都发光”这句话。再艰难、再艰苦的条件,也阻挡不了我们一展自己的才能,我们要将自己的所学倾注到我们的工作中去。只有当我们的工作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我们才有资格选择自己心仪的工作。

  第三,对于选专业,不要盲目听从别人的建议,忠于自己心里所想的。毕竟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是相当枯燥乏味的。但不是不要适当的听取别人的意见,而是不要盲目听从。当别人的意见对你有帮助时,可以适当的考虑考虑。第四,认真做好简历。建立不宜太冗长。毕竟招聘时的时间是很少的,考官可没有那么多时间看你那些不必要的文字。而且,简历中杜绝出现低级错误,如:企业名、收件人写错等。此外要将你可能将自己的优点在简历上简洁而明了地表现出来。第五,面试是不要过于紧张,而要充满信心。有信心的表现就是对考官的提问最好不要思考太长时间,但却又能准确无误地将自己的观点呈现出来。同时,有机会的话可向考官简述的讲述自己的实习经历(当然这是建立在有到本专业相关的企业岗位实习的经历)。

  面对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面对如今的就业形势,我们无权抱怨。我们只有总结自身的原因,更好地充实自己,好好利用大

  第3页

  学四年来增加自己的知识与内涵,让企业对我们无可挑剔。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超越别人,更超越自己,比别人拥有更高的就业几率。

  第4页

  

  

篇十三: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是指正在接受基础高等教育和专业高等教育还未毕业或受过高等教育已经毕业走进社会的一群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专业人才,大学生代表年轻有活力一族,是具有开拓性的建设与创造的主力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人群。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的改变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大学生这个原本在高高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已成为现在随处可见的大众教育中的一员。当一个群体不再是稀有群体时,社会对其要求也就更加严格。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国家国际化的大环境里,机遇和挑战并存,如何能使自己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弄潮儿,是每个面临毕业的大学生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如何?大学生社会就业环境如何?大学生应该如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毕业后顺利就业?政府及各级部门如何改善就业环境为的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让大学生就业不再是难题?对于这些问题,本文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当前大学毕业生一部分就业还是很不错的,这得益于这部分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高和所学技能过硬。但还有一大部分大学生就业现状不容乐观,问题集中表现为,国家体制内就业难、一线大城市就业难和高薪酬就业难。

  (一)国家体制内就业难

  2012年11月19日,哈尔滨市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事业编制环卫工人。尽管此次计划招聘的457名环卫系统员工全部为工勤技能岗位,却吸引了11539人报名,最终报名成功的7186人中,近半为本科学历,并且还有29名硕士。其

  1/12

  实,本科硕士们争相应聘清洁工,并不是冲着这一工作本身去的,而是冲着编制和户口去的。因为按照哈尔滨市的相关规定,“对新进人员均按照财政拨款事业单位工勤人员管理,使用事业编制”。

  近年来持续升温的“公务员热”就是大学毕业生对“体制内”偏好的很好说明。据统计,2021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网上报名人数总量达到1357056人。从报考情况来看,其中应届大学毕业生占60%。从以上现象可以看出,有很多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还是老观念,都还是国字头铁饭碗的传统就业观念,而国家正式编制是有限的,所以大学生体制内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一线大城市就业难

  大城市经济发达、资源丰富、机会多是大学生首选到一线城市就业的主要原因。在2021年的国考报名中,有132个职位无人报考或无人通过资格审查。除了这些职位本身对专业、基层工作经历等的要求过严外,其多在西部地区和边远艰苦地区也是众多报考者将其排除的原因。面对大学毕业生“有业不就”的情形,我们也可以发现,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多数人希望到经济发达程度较高的大城市就业,他们过分强调和追求安逸舒适的工作岗位和环境,不愿意到偏远地区和基层单位工作。由于一线城市大批人才的涌入,供大于求的现象必然出现。同时,一线城市房价及各项生活成本很高,大学生想在一线城市扎根生存下去也是个不小的难题。

  (三)高薪酬就业难

  据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的月收入期待底线(是指大学生对自己毕业时第一份工作能够接受的最低月收入)。2011届大学毕业生的月收入期待底线(2500元)比2010届(2207元)上升了293元。连续两届的月收入期待底线的上升与物价的上涨不无关系,但我们看到的却是大学毕业生对薪资水平的不断上涨的要

  2/12

  求。大学生总是希望自己的工资能够再高一点。然而一个正规企业不会把高薪资一下子就给一名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应届毕业的。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毕业生的城市就业难、体制内就业难和高薪就业难凸显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那么,造成大学就业难的因素有哪些呢?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二、城乡发展不平衡、体制内外待遇不平等导致大学就业观错位

  大学毕业生为何如此留恋大城市,又为何这么钟情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所谓的体制内单位,关键问题就在于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和薪酬、福利的不平等。

  首先,国家在公共资源的分配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城市的社会保障条件明显要高于农村,再加上国家政策对城市的倾斜,所以城市比农村有更多的发展空间、有更大的生活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对大城市趋之若鹜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其次,国家对体制内和体制外实行的也是薪酬、福利的双轨制。众所周知,体制内人员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均由国家发放,其退休生活方面基本不存在什么大的问题。而体制外人员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则大部分依靠自己缴纳,单位所给的补贴也仅仅是在单位效益好的前提下,就更不用说退休后的生活保障了。如此一来,正如哈尔滨市大学生对清洁工岗位的趋之若鹜一样,大家看重的就是体制内这一生活保障。

  三、高校对学生就业指导不到位个别专业开设不合理导致毕业就失业

  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场所,其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的不重视及指导不到位,个别专业开设太过陈旧,造成其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竞争力不强,与市场需求脱节。

  3/12

  首先,目前高校就业指导理念存在误区,就业指导资料匮乏。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开设有就业指导课程,但很少有高校将就业指导课程看作是一门学科来研究。同时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陈旧,师资往往是从学校的其他行政岗位转来的,师资水平不高,流动性大,种种导致大学生就业教育缺乏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其次,现在个别高校开设专业过于陈旧,不经市场考察盲目开设一些专业,导致毕业学生要么供大于求,要么所学专业没有用武之地。基于以上原因,导致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脱离社会实际,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从而导致大量大学毕业生临时或长期找不到工作,形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社会事实。

  四、大学生自身原因

  首先,当代大学毕业生自我认识不足,自我定位不准确。大学生在就业过程自我认知不足,就业期望值高,脱离实际,存在一定的盲从心理。目前,高等教育已逐步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也不再那么强烈,但不少学生和家长却仍错误地认为高学历就能高标准就业,总觉得用人单位非我不用,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盲目追求高标准就业,出现了人们常说的“高不成低不就”现象。

  其次,就业选择过于功利化,不能正确选择就业单位。在就业选择上,不少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就业意识,存在着“铁饭碗”观念。他们过分强调和追求安逸舒适的工作岗位和环境,不愿意到偏远地区和基层单位工作。虽然大学生择业地点集中于东南沿海等大城市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择业地点的过度集中必然会导致发达地区人才的闲置和浪费,进而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最后,部分大学生综合素质欠缺,不具竞争力。目前有一部分的大学生的确存在人文素质不高、综合素质差、竞争力不强、就业能力明显不足的问题,手低

  4/12

  眼高、盲目签约、随意毁约的现象屡见不鲜。使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聘用上存在恐惧心理,增加大学生就业难度。

  五、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用工制度不合理造成大学生就业难

  首先,用人单位一味要求高学历,影响大学生就业。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动不动就提出必须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把211学校、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等硬性指标作为招聘人才的衡量标准。这无疑将导致人力资源浪费,同时也会人为地增加低学历毕业生的就业困难。其次,用工制度不合理。一些用人单位存在用人的苛刻性、薪资待遇低,用人制度随意性等原因,没有形成良性的留住人才机制导致好的大学生很难在单位立足同时一些单位还存在着用人机制比较滞后的问题,导致其招不到急需的人才。

  综上所述,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完善就业服务,健全社会保障。通过对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我们知道,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在城乡发展不平衡,薪酬、福利不平等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宏观入手,发挥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在优化就业环境的同时,健全就业保障。第二,用人单位制定合理用人制度,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第三,大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改变传统的就业观,让自己真正成为有用的人才。第四,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上更加人性化,开设专业和课程与用单位紧密对接,真正让学生学有所用。第五,大力提倡自主创业,解决创业者自己的就业问题,在缓解社会整体就业压力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就业岗位、为国家创造了财富。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就业形势分析

  5/12

  随着1999年开始的大学扩招,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大学生已经不是天之骄子,他们面临着不得不降低身价,参与大众化的就业,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时代。当今的大学生面临多重选择,同样也承担着多重压力。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1、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

  (1)大学生就业由精英走向大众:我们知道度量高等教育大众化主要指标是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招:1999年的本专科招生量是157万,研究生招生量万,到了2010年本专科招生量657万,研究生招生量是53万。高校招生量是逐年扩招。据统计到2010年高等学校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5%。

  (2)大学生就业市场由卖方走向买方。

  2004年毕业生280万,2005年毕业生338万,2012年680万毕业生,近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率都在10%以上。我们知道供求关系对市场价格和价值有深刻的影响。当高等教育处在精英阶段时,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供给小于需求,是大学生的卖方市场。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市场由卖方走向了买方。

  (3)大学毕业生就业向第三产业倾斜

  第三产业是以知识和高科技为支撑,像金融保险业、法律、审计、财会、投资、心理、出国留学等方面都属于第三产业。随着咨询服务业、中介机构、文化教育业等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给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机会,对大学生充满了吸引,许多大学生毕业后,不少人放弃原来的专业,大量转移到第三产业。

  (4)大学生就业形式由单一性走向多样性。6/12

  过去我们的就业形式比较单一,毕业生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领取报到证,到用人单位就业,或者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出具接收函,不需要报到证。现在的就业形式出现多样性的特点。毕业生在毕业的时候可以选择灵活就业。

  2、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大学生就业压力

  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冲击非常明显。在此次危机中中小企业不断减少,据统计我国东部沿海有50%的外向型中小企业倒闭,勉强维持下来的企业也大面积缩减规模,大幅度裁员,一时之间出现了“失业潮”。

  据专家预测,2010年前后是社会就业高峰时期,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1700万,可是我国经济发展能够提供新的就业岗位有限,每年大约1000万个,有700万缺口,缺口巨大,经济发展环境不容乐观。下岗失业、分流、登记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形成几股大潮,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压力。

  二、大学生就业难成因

  1、传统就业渠道吸纳能力降低

  2000年以前,政府、企事业单位是吸纳大学生的主要渠道。可现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面临精兵简政,压力很大。而我国中小企业比起发达国家较少,保障能力有限、机构不健全、工资待遇低,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有限。

  2、专门人才素质未达标,造成岗位难得其人

  据2000年《洛桑报告》称:在我国“合格工程师可获程度”以及“合格信息技术人员可获得程度”两项指标,在30多个国家中均属倒数第一位。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高等教育中“重分数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的弊端。世界著名咨

  7/12

  询公司麦肯锡称:尽管中国每年有300多万大学毕业生,真正适合到跨国公司工作的估计在16万人左右。

  3、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缺少用人自主权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户籍、编制各种指标和档案管理等,都没有进行根本的改变,人事部门对毕业生就业的申请报批手续过于繁杂,单位并没有多少真正用人自主权,仍然需要向上级人事部门报批。三、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1、摆正就业心态。校园招聘高峰为每年9—12月。不同行业背景的用人单位招聘习惯、不同类别的就业项目开始时间均有不同,要善于把握住求职的“黄金时期”。摆正就业心态,调整就业期望值。2、优先选择抗风险性强行业。不要一味地追求地域和薪资,以免出现刚就业就失业的尴尬局面。3、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充分了解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各种就业服务资源,以及家人、朋友、校友及老师等各类社会资源,拓宽就业渠道,利用好就业信息,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应聘机会。4、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四年级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要做好生涯规划。

  8/12

  5、开展技能培训。针对就业岗位的需要,学校在即将毕业的一年应开展应急性的培训或实训,使学生在就业前就能成为某些岗位的“熟手”。或者直接就到企业实习锻炼。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讲,毕业已是近在眼前,如何规划我们以后的道路,就需要我们足够多的了解这个社会对于我们的要求。也许很多人想考研,的确考研是一个很不错的出路,至少它可以是个目标,让我们有奋斗的理由和信念,以至于在毕业之后有所归属。但毕业之后选择就业还是当今大学生的主流意识。

  选择就业不难,难就难在找到我们喜欢并且能够胜任的工作。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业人数越来越多,但是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很严重。更严重的是企业缺人现象也很严重。这就矛盾了,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招不到人才。归根结底还是大学生的素质不能达到企业的用人需求。大学生要想找好工作还是需要先加强下自己的能力。我们不能好高骛远,与其一味追寻“理想化”的工作,不如先选择一项自己能够做好的工作,一方面可以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也能使自己暂时稳定下来,在保障自身生存问题时也有寻求新契机的机会。等到自己积累到足够的经验时或许就是我们能够追寻更进一步发展的时刻。

  大学生就业难,主要难在以下几点:

  一,毕业生数量的迅猛增加,与社会有效需求短期内增幅有限的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二,受长期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影响,部分毕业生择业观念存在偏差,就业期望值和社会需求差距较大。一方面,县,市中小企业急需人才,方面部分毕业生不愿去第一线,去基层,有业不就的错位现象依然存在。毕业生的基层意识和

  9/12

  创业意识有待加强,亟待做更加细致深入的思想教育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和服务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仍未引起足够重视,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等方面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与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求。

  五,高校毕业生流向不够合理。目前高校毕业生的流向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这些地区往往占据各种优势,而且吸引人才的力度较大,形式多样。特别是“先落户,后就业”政策的实施,既对大中城市的就业产生一定压力,也旦响一些中小城市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引进人オ工作。

  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01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

  对于80%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就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2.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个性是个体统一的心理面貌,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中那些稳定的,具有个人特色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倾向组合成的有层次的动力整体结构。它以个体稳定的行为模式与态度体系表现出来。对自己充分的了解,是每一个求职者进行职场定位的依据与前提,而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了解自己。

  02择业过程中的心理素质参差不齐。

  10/12

  1.敢于竞争,善于竞争。人们时常把当今的世界称为竟争的时代,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对抗,小到人与人之间的竟争。竞争冲击着人们的事业和生活,冲击着人们的意识和思想,在求职择业上亦是如此。

  (1)敢于竟争:当今的时代,竞争机制已经渗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人生的整个过程。学习生活一开始,同学之间便开始了学习成绩的竞争,人人都希望得到好成绩。在大学阶段,竞争更为激烈,评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推荐研究生等,无一不和竞争联系在一起。但是大学生自身的竞争意识在过去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强化,有的大学生面对竞争的挑战显得手足无措。深化改革的今天对大学生强化竞争意识提出了迫切要求,也提供了客观环境。迎接新的挑战,强化竞争意识是大学生在择业前最基本的心理准备。

  (2)善于竞争:要想在求职与择业中取得成功,仅仅敢于竞争还不够,还必须善于竞争。善于争体现在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实力和良好的竞技状态。在求职与择业竞争中,应注意期望值是否恰当。这就要求我们大学生在准备投出自己的简历之前定要有充分的自我认识。在求职面试时情绪一定要轻松自如。在面试时,要克服情绪上的焦虑和波动,如果一个人能够自始至终地以良好的情绪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那他就有可能在竞争中获胜。

  2.正确对待挫折。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

  03职业能力不足,知识结构相对单一。

  大学生在就业时表现出的职业能力不足主要反映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尤其是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缺乏一专多能的水平等方面。具体表现在:

  11/12

  1.没有很好地自我认知,缺乏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常出现高估自己能力的现象。

  2.在选择就业单位的过程中,明显表现出被动和随意性,缺乏科学性和主动性。

  3.获得职业信息的能力和职业目标的筛选能力还不强,虚荣心和侥幸心理往往使他们改变原有的目标而采取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随着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剧,就业的“门槛”越来越高,“知识不够用”和“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导致大学生工作不适应的主要因素。

  面对这种形势,大学生应充分认识知识结构在求职择业中的作用,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发展自己,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增加自己在就业时的筹码。因此,想要规划好自己毕业以后的发展之路,就有必要了解当今大学生就业现状以及大学生群体自身存在的缺陷。只有对社会需求和自身素质都有了充分了解,才能看到自身的不足,才能去不断完善自己,让自己以后的求职之路更加顺利。

  12/12

  

  

篇十四: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

  一、前言

  就业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也是每个大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课题。就业选择过程中既有挑战也有新的机遇。大学生要从实际出发,敢于向社会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保持健康的心理,以积极的态度使自己逐渐适应社会。大学生就业指导是教育者根据学生个人特征和社会需要,帮助学生计划职业发展,培养职业能力,选择适宜性职业,以促进学生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实施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践活动。大学生就业指导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就业和成才、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当前高校亟待加强的重要工作。

  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性失衡,大学生就业逐步呈现出“眼高手低”的就业心态与“驱东避西”的就业取向,由此相互交织而引发的失业现象以及相关社会问题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改善不仅与我国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经济体制改革的完善、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等紧密联系,同时也取决于大学毕业生个人就业观念的转变。(潘国慧)二、调查时间2009年9月20日三、调查方式抽样调查(男50份,女50份)四、调查目的

  为了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就业情况,我们小组成员做了此次调查。这也为我们不久后走上社会,面临就业问题做参考。五、调查内容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快速发展阶段(?~08)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市场上对会计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会计学专业人才供需两旺,毕业生就业面广,前景较好。待遇丰厚,初级人员工资一般在1200元左右,大学毕业生基本在1000左右。经济危机阶段(08年——20年)

  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使企业销售困难,资金周转不畅,大量企业停工停产,因此进一步增加失业人数,降低职工的收入预期。从而导致企业的大幅度萎缩,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也急骤下降。每年,从11月开始就进入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时期。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变得扑朔迷离。第三季度企业用人需求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财经类、尤其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09年会计专业就业率较去年相比幅度下降较大,可见会计就业的紧迫!会计人员工资更是下降至湖底,基本在800元左右,而且竞争大。经济复苏阶段(20年——??)

  之前受金融危机冲击的经济已渐渐复苏,此时经济会有所增长,各个企业慢慢步入轨道,新的企业会不断涌现,此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会直线上升,就业

  形势会有所舒缓。而会计这个职业是每个企业所需要的,随着企业的复苏与增长,相信会计就业形势会有所好转。当代大学生就业情况: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显示,2009年全国将有610万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再加上去年毕业未就业的毕业生100万人,总计约710万人需要就业。截至5月底,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45%,较去年同期下降三个百分点,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根据7月1日麦可思--腾讯联合发布的2009届大学生就业跟踪调查显示,截至6月底,普通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40%,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签约率为33%,与去年同期相比均大幅下降。6月10日,由“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撰写的《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正式对外发布。

  据该报告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流向调查显示,2008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起2007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与去年持平,仍为84%。

  《就业报告》显示,2008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大类是工学和管理学,最差的是法学和哲学,高职高专就业率最高的是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最差的是旅游和文化管理大类。

  目前,2008年毕业半年后仍未就业人数最多的十个本科专业失业人数为10.75万人,占了本科失业量的35.9%,其中有八个专业同时也是2007届毕业生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

  对于就业率持平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来说,同样存在着学科专业设置的问题,据《就业报告》显示,毕业半年后仍未就业人数最多的十个高职高专专业失业总量的34.2%。其中七个专业同时是2007届毕业生失业人数最多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商务英语。

  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最关键的影响因素还是“结构性的”。这些因素包括短期供给超量、区域选择偏好、就业能力不足等方面,其中解决就业能力不足问题将是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所在。

  在时间结构上,大学毕业生供给超量增长在短期内超出了需求的增长,劳动力市场还需要时间逐步调整。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快速增长,特别是经济结构的升级速度加快,带动了对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从而促动了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各类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5%,而工业发达国家则为25%-30%,因此,加快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也极大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问题是,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寻找工作。劳动力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消化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的超量供给。

  在区域结构上,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差异与政府政策激励上的错位导致实际有效需求不足。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从而对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是一个不利因素。

  大学生毕业生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有的大学生凭勤奋刻苦,

  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第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第三,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据中新网(2004年7月23日)报道,2004年第二季度本科生最难找工作。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中、大专、本科、硕士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求职人倍率分别为0.96、0.92、0.91,0.87,1.42。即100名初中生竞争96个岗位,而100名本科生只有87个岗位可供竞争,造成本科学就业难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目前本科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状态。第四,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有一下几个特点:1.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差距太大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有关资料表明,从2001年至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413万,是扩招前的4倍;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这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直接原因,相信这也是社会公认的。2.热门专业人才过剩前些年,出现了几个热门专业,如计算机,土木工程等等。不可否认,这些专业至今仍然是热门专业,仍然是社会的焦点问题。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认为的:既然是热门专业,那么社会上的需求量就大,工作自然就好找。这话不假,可是,当所有的人都这么想的话,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虽然需求量大,但学习这些方面的人才更多,已经超过饱和。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扎堆现象。这也就是为什么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们找不到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3.薪水与自己心中的希望值不符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象军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好的教育,但通过实践,他们可以带兵打出漂亮的一站;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样。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象想像中的那样。所以,也不能期望太高。现在的大学生们的薪酬期望值普遍下降,有的甚至开到只有800元,但这毕竟只是少部分,仍有大部分毕业生的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高不成,低不就。”中的“低不就”。

  4.各企业选人挑剔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1.社会竞争激烈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这个数字是令人无法想像的。所以,根本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都有自己的岗位。换句话说,也就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正在逐渐减小。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却是逐渐增加的,而且,增加之势远远大于减小之势。随着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精兵简政,虽然私有企业不断增加,但就业岗位少,不能从更本上解决问题。另外,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年年在扩招,毕业生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多,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再过两、三年,我们的毕业生人数将成倍地增加,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待业毕业生,这个将会是一个盘大的数据,给就业带来严峻的考验。2.扎堆现象专业扎堆现象在上面已经跟大家讲过了,下面就来说说就业单位扎堆和地区扎堆的问题。大多数毕业生都把高薪的外企当作就业的首选,根据相关资料我们可以看出,2006年的毕业生把外企当作就业首选的百分比高达29.85%,将近三分之一。其实,外企并不是容纳大学毕业生的最主要力量。另外,还有15.2%的高校毕业生把政府机关当作就业单位的首选,这就使得报考公务员的人们越来越多,"公务员热"不断升温。由于北京,上海等地区相对较为发达,人们通常会认为,那里的就业机会会很多。因此,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就业地区就首先选择此类地区,从而形成了地区扎堆的现象。而相对不发达的地区,象大西北,西藏等地区却没有那么抢手,其实这些欠发达地区才最需要人才,去建设,去发展。3.其他原因除了上述2大原因之外,还有许多各方面的因素影响着大学生就业问题,如性别问题,相关资料表明,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低6.4%。还有,城乡区别问题。据报道,来自农村的毕业生的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10.09%。用人单位要求提高:

  1.需求:研究生9%,本科47%,大专及以下43%2.求职:研究生6%,本科44%,大专及以下50%3.职位需求比:研究生1.5:1;大专及以下2.6:1财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和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大体上说,财会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是各类企业的财务部门,国家财政、税务部门、会计师、审计师、资产评估事务所等,但政府部门每年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毕竟是有限的,所以,财会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途径仍然是企业。和理工科或偏理科的专业一样。财会专业的专业性是非常强的,像文秘等纯文科类专业那样被其他专业“挤兑”的现象,是不太可能发生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财会毕业生也一样要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呢?

  首先,不少企业不愿意接收应届毕业生,这一点在财会类专业的招聘中更为明显,很多单位的招聘底线都是初级会计师。就算用人单位用了你,也需要进一步学习,接受企业观察,并不能一开始就成为一名会计,很多人都是从最初的出纳做起,起点低,工资也低。其次,和其他专业一样,就业难是大学扩招的必然结果。据有关调查显示,像计算机、文秘、财会类等专业都是供需两旺专业,即便如此,在人才市场依然是供远远大于求。所以,除个别专业之外,就业难现在是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共同问题,而并非是否某个专业独有。第三,和国外的企业相比较,中国的财务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并不是很高。在国外,一个公司的财务总监称为CFO,和CEO一样在决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国内,除了一些大型企业有完备的财务机构以外,一些小规模企业的财务部门只是一两个出纳,会计。一些小公司甚至没有专职的财会人员,出现一种行政人员兼财会人员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很多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财会部门在公司运作方面的重要性,认为财务人员只是收钱,管钱而已。观念落后也给财务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一定影响。附:调查问题及结果1就业难度增大41%2薪酬水平降低30%3更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16.8%4单位用人要求变高12.2%问题2:金融危机影响下,就业形势严峻,在这种情况下您若是毕业生您的选择是(单选)1读研23.6%2找工作39.6%3出国8.7%4自主创业28.1%问题3: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您最想或已经进入什么性质的单位工作(单选)1国企26.7%2外企20.6%3政府机关事业单位35.6%4中小企业17.1%问题4:面对现在的就业形势,您会选择在什么地方工作?(单选)1经济发达大城市34%2中小城市34.7%3基层10.5%4无所谓,只要能找到工作20.8%问题5:如求职较为困难,您对去小城镇及乡镇单位就业这种情况能否接受?(单选)1乐于接受39.6%2实在没有其他机会时可以接受50.3%3坚决不接受10.1%(潘国慧、张梦岚、沈莹莹、陈银萍)六、问题的对策或建议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题的对策

  由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及社会共同努力。但是,归根结底,大学生自身才是主要原因。因此,我认为,我们当代大学生需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

  第二,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

  第五,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尽管,当前就业形势总体并不乐观,但是,我们应当对自己充满信心。毕竟,个体在就业中存在差异,同时,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找份好的工作是完全没问题的(沈丹华、嵇雪)

  七、结语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了解到:大学生就业一定要认清并接受这个事实,不要再挑肥减瘦,避免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因为一个正规单位的财会人员是要和单位上上下下各部门都要打交道的,所以,良好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决定了你能否迅速的适应工作岗位。

  当代大学生是很幸运的,因为他们面临的是百年以来最好的机遇,中国将在他们这一代成为富强的世界大国,因此有更广阔的天地让他们施展抱负。但在历史机遇的同时,当代大学生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每个大学生都将面对越来越快的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竞争压力。竞争,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展示了社会的活力;竞争就是优胜劣汰。

  面对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只有以不变应万变。机会只会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只要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一切困难我们都能迎刃而解。(

  

  

篇十五: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

 当代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身份的特殊性,另一方面是它对国家的开展和社会的稳定都有着非凡的意义。现在,一起来浅析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吧!

  当前大学毕业生一局部就业还是很不错的,这得益于这局部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高和所学技能过硬。但还有一大局部大学生就业现状不容乐观,问题集中表现为,国家体制内就业难、一线大城市就业难和高薪酬就业难。

  201x年11月19日,哈尔滨市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事业编制环卫工人。尽管此次方案招聘的457名环卫系统员工全部为工勤技能岗位,却吸引了11539人报名,最终报名成功的7186人中,近半为本科学历,并且还有29名硕士。其实,本科硕士们争相应聘清洁工,并不是冲着这一工作本身去的,而是冲着编制和户口去的。因为按照哈尔滨市的相关规定,“对新进人员均按照财政拨款事业单位工勤人员管理,使用事业编制”。

  近年来持续升温的“公务员热”就是大学毕业生对“体制内”偏好的很好说明。据统计,201x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网上报名人数总量到达1357056人。从报考情况来看,其中应届大学毕业生占60%。从以上现象可以看出,有很多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还是老观念,都还是国字头铁饭碗的传统就业观念,而国家正式编制是有限的,所以大学生体制内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

  大城市经济兴旺、资源丰富、时机多是大学生首选到一线城市就业的主要原因。在20x年的国考报名中,有132个职位无人报考或无人通过资格审查。除了这些职位本身对专业、基层工作经历等的要求过严外,其多在西部地区和遥远艰辛地区也是众多报考者

  将其排除的原因。面对大学毕业生“有业不就”的情形,我们也可以发现,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多数人希望到经济兴旺程度较高的大城市就业,他们过分强调和追求安逸舒适的工作岗位和环境,不愿意到偏远地区和基层单位工作。由于一线城市大批人才的涌入,供大于求的现象必然出现。同时,一线城市房价及各项生活本钱很高,大学生想在一线城市扎根生存下去也是个不小的难题。

  据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的月收入期待底线(是指大学生对自己毕业时第一份工作能够承受的最低月收入)。xx届大学毕业生的月收入期待底线(2500元)比xx届(2207元)上升了293元。连续两届的月收入期待底线的上升与物价的上涨不无关系,但我们看到的却是大学毕业生对薪资水平的不断上涨的要求。大学生总是希望自己的工资能够再高一点。然而一个正规企业不会把高薪资一下子就给一名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应届毕业的。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毕业生的城市就业难、体制内就业难和高薪就业难凸显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根本政策。在这种背景下,市场主导的地位实际上已经确立,大学生择业和单位选人的自主性都增强了。所以,大学生调整就业观念,找准定位。

  大学生在择业前应对自己充分了解,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擅长什么,想干什么。注意学以致用,尽量发挥自己专业优势和形象、气质、性格、语言表达能力等非专业优势。

  在选择职业和确定目标单位之前,应从环境分析、企业分析等方面评估职业和目标单位的各种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开展的影响。

  “顺从”社会劳动力的流动分配形势,适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切忌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挑选就业地域和企业类型。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国民经济比拟吃紧的社会环境里,应当理智的把握“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灵活的处理面临的机遇。

  大学生必须树立竞争性的择业观,主动出击,把能够证明自己才能的各种软硬件拿出来,自我推荐,这样才可能被“伯乐”相中。如果一味的“等、靠、要”,结果只会是一事无成。

  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状况建立大学生创业培训中心、大学生创业园区、大学生创业街,也可与企业或研究所联办大学生创业科技实体。

  

  

篇十六: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思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劳动的改革,我国取消了解决后实行了几十年的大学生国家包分配政策,改为大学生直接与用人单位见面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但自1999年高等教育大扩招以后,大学生增长率呈几何倍数增加,人才市场逐渐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大学生在人才市场中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小,更准确地说,选择自己满意的适合自己专业开展的好工作的空间越来越小。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到了大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1、高校普遍扩招,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加大就业难度2、大学生就业时机增加与就业压力增大并存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改变,就业模式由原来的“统包统分”转变为“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与以前的“双包”就业模式相比,现在实行的“双向”就业模式,是毕业生就业更加灵活、就业时机。毕业生可以根据自己在校所学专业、自己的兴趣爱好、理想追求来选择自己向往工作和生活的城市和职业,人才可以自由流动,也可以更换不同的工作,改变了过去“一次就业定终身”的传统观念,这与以前的就业模式相比有很大的进步,加之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开展时期,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量都在增大,这也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时机。到现在,人才流动和再就业已成为一种普通的现象。“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已被广阔毕业生所承受。

  但是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还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除高校扩招每年新产生大量的毕业生即将就业外,还有大量往年未成功就业的毕业生。另外,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和政府机构分流下岗人员增多,更加重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和负担。二、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分析造成大学毕业生出现就业难的问题是社会、学校、个人、家庭等各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笔者把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总的分为以下两个大方面:1、客观原因(1)社会经济的开展和高等教育的转型,客观上加大了就业的难度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国营经济面临困境,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和政府机构分流下岗人员增多,大量的下岗职工和充裕劳动力充满市场,导致城镇的失业率攀升不下。另外,从xx年起每年有一千多万农村人口转向城镇开展,当代大学生还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同时,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群众化教育”过渡,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加速开展时期,实现跨越开展。1998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方案》,提出“到xx年高等教育局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左右”,第一次新将高等教育群众化作为中国教育开展的政策目标。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重申:“到xx年,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现在的9%提高到15%左右。”xx年7月,教育部公布《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方案》,提出xx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到达15%左

  右”,将原定目标实现的时间提前了5年。为此,我国高校从1999年大规模扩招,以普及高等教育,导致每年有大量大学生面临就业。除高校扩招每年新产生大量的毕业生即将就业外,还有大量往年未成功就业毕业生。以上都在客观上加大了就业的难度。《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下一页查看。

  

  

篇十七: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就业现状(2021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的大众化

  趋势不可避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模式必然走向大众化。在中国,这一转型过程与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就业人口高峰交织在一起,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尤为突出。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呈现压力与机遇并存的特点高等教育由精英向大众的转变是社会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的要求和重要标志之一。相应地,大学生就业的方式和模式必然会经历一个从精英到大众的转变过程,即作为普通社会的一员求职。因此,大学生要消除主观理想期望与社会客观现实之间的差距,积极转变就业观念,调整自身素质,充分适应社会。首先,正确认识就业形势与择业难度的关系,理性做出择业意向。在一个社会中,如果工作年龄人口的数量大于社会能够提供的工作数量,这种情况就构成了社会绝对困难的就业形势。可以说,就业的绝对困难主要存在于社会层面。事实上,由于社会能够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基本上是一个趋势估计,并且主要是由正规工作岗位计算的,所以一般很难对社会就业结构中的“弹性”系数和个人工作岗位数量做出准确的预测,这必然导致就业绝对难度系数的计算困难。这给社会争取从就业绝对困难到相对困难的转变留下了可能的空间。

  基于这一缘由,处在现实社会背景下的个人,择业时对自身就业意向的恰当定位和及时调整,将会有助于促进其就业难度的减小。具体而言,在择业的同一个时间段上,如果人们在择业标准中对就业地区、从业机构、职业类型等的选择都过于集中化,那么,势必导致在这些就业地区、从业机构、职业类型上的集中竞争,形成就业绝对困难情境并加大就业绝对困难系数。相反,如果面对这种情势而及时进行调整,选择目前被暂时忽视或“冷落”的就业地区、从业机构、职业类型等,实际上等于主动选择了一种就业相对困难、甚至减小了就业相对困难系数,换言之,这种调整便可能意味着就业机会的形成。

  其次,中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和自主创业可以成为降低个体层面就业难度的积极而现实的选择。在个人层面,降低就业难度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被动选择,比如调整自己的就业初衷。具体来说,降低选择工作的标准可能意味着获得就业机会。第二,主动选择,比如自主创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形式发生了几个重要变化:一是从最初的体制内就业向更多的体制外就业转变;第二,从原来以机构就业为主,到出现更加个性化的就业;第三,从最初占领现有的工作岗位,到出现更多的就业机会。这种变化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进程是一致的。后期出现的就业形式对个人自主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自主创业是这一方面的集中体现,已经成为个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形式。

  

  

篇十八: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

 很多同学意识到自己的软肋于是开始想方设法弥补开始丢下自己的专业书逃离课堂去考各种证书削尖脑袋找实习单位以强化自己的工作经验以便在应聘时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由此造成了大学校园中日益普遍的离巢现象然而长远看来这种做法是否有利于自身的成长还是个未知数

  1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1.1岗位不足

  2009年,我国有610万大学毕业生,而今年,这数字更将达到630万。此数字为历年之最。大学连年扩招,导致近年来大学生人数激增,由此也带来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出现。虽然国家推出许多政策以促进大学生就业,可是许多大学生扔就找不到工作。人保部门表示,去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今年力争使应届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就业率达到70%左右,当年底总体就业率达到80%以上。然而,毕业生就业率真的有那么高么?统计数据真的准确么?今年春节后,我们沿海地区出现了罕见的民工荒,大学生却就业难,此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前段时间,国家发改委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到2020年,我国大学学历人数预计要达到2亿人,而现在,我国大学学历大约有9400多万人。未达到1亿人就已经出现就业难,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

  1.2人才结构不合理

  就业难就难在人才供需结构的不合理。这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目前一些大学盲目地开设专业,结果输出的人才大大超过了实际需求量,举个例子说,现在很多大学都在开设中文系、法律系。结果造成这些学科的学生严重地供大于求,在人才市场上一旦有公司招聘文秘、法律顾问就一拥而上。很多同学意识到自己的“软肋”,于是开始想方设法弥补,开始丢下自己的专业书,逃离课堂去考各种证书,削尖脑袋找实习单位以强化自己的工作经验,以便在应聘时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由此造成了大学校园中日益普遍的“离巢”现象,然而,长远看来这种做法是否有利于自身的成长还是个未知数。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第二个方面表现在:人才饱和客观地来说是大、中城市人才达到饱和,但是各州市对人才的需求量仍然很大,特别是一些稀缺专业。然而绝大部分毕业生普遍愿意留在省会等大中城市,他们认为就算在大城市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不愿意到州、市、县,因此这就造成了省会城市人才饱和、僧多粥少,很多毕业生无法就业,然而州市人才匮乏,需求量得不到满足的畸形现状。

  2影响就业的原因分析

  2.1宏观经济的影响

  (1)结构升级和资本构成提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造成就业弹性的下降。一般来说,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增

  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会带来就业机会的减少。在中国由粗放

  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出现了“高增长低就业”现象,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在下降。从数据上看,“九五”期间GDP年均增长8.6%,年均增加就业人数804万;“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长9.5%,年均增加就业人数只有748万,比“九五”时期少56万人。就业弹性系数也处于下降状态。“九五”时期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为0.13,但到“十五”时期,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下降到0.11。

  产业结构调整造成劳动力供需出现矛盾。首先,中国第一产业科技水平日益提高,不少劳动力得以释放,涌向第二、三产业。其次,中国第二产业正经历“资本深化”进程,因此,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并没有有效地扩大劳动力需求,在扩大就业需求方面效果并不理想。最后,中国第三产业发展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因此,在发挥吸收劳动力方面的优势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2)劳动力市场尚未完善

  中国劳动力市场是在传统二元分割的城乡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尽管当前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大大提高,户籍制度改革也获得了深化,但阻碍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并未彻底改革,城乡二元体制与就业歧视依然存在。

  首先,城乡分割、区域封闭的户籍就业制度仍存在。中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把城乡居民分为在权利、机会和风险等方面存在极大差别的两部分,在人口迁移政策上严格控制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具有明显的城市偏向,从而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正常流动,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剩余。

  其次,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厚此薄彼”。在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下,城市居民能够获得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农民则长期被排除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之外,覆盖率低、社会化程度低、资金来源单一等问题长期存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发展“稳定器”的作用基本得不到发挥,成为当前制约农业人口就业的重要因素。

  第三,地方保护主义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解决本地的就业问题限制外地工人进入本地就业,表现在就业机会上。进城农民工和城市中那些教育程度较低、非专业技术性劳动力同属次级劳动力市场,当地政府政策倾向首先从职业上对农民工予以歧视,许多城市都对农民工进行总量控制、职和工种限制等。(3)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

  在新一轮的金融危机中,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经济衰退,导致很多企业开始实施裁员来“御寒”,更加使就业变得十分严峻。而拥有13亿人口的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我国来说,失业问题已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最大挑战。更好的解决失业问题是当今的热门主题。

  2.2学校教育与培训的影响

  首先,中国缺乏多形式、多层次系统的培训体系。当前的培训层次不高且单一,更多的集中在基础性培训,没有更好地发挥全社会系统职业培训对劳动力资源的素质优化和结构调整。其次,职业培训主体比较单一、投入不足。目前企业是职业培训的主要承担者,而当前国内企业普遍存在培训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投入占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相对较低,即使开展培训,实际用于职工培训方面的花费也并不高,效果并不明显,企业培训工作由当前的简单培训向高技术含量培训转变仍有相当的路要走。第三,职业培训缺乏制度约束。

  从教育角度讲,中国的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矛盾。近年来,中国教育体制落后、教育结构不合理使劳动者“学非所用”矛盾突出,教育供给结构与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需求结构不相适应,具体表现为不同学科和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中的处境不同、高等学校毕业生本身的综合素质不高,知识面比较狭窄等。

  2.3社会方面的影响

  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主要与一个国家就业需求状况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经济政策失调有关。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迫使国有单位减员增效,吸纳能力大幅下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目前面临来自约1400万国企下岗失业人员、1.5亿农村富余劳力和近1000万城镇年度新增劳力的巨大压力。政府一直在努力通过发展服务业等多种途径缓解压力,但据权威预测,中国未来3~5年,每年城镇需安排2200~2300万人就业,即使经济保持7%~8%的增长率,仍会出现每年上千万的“工作缺口”。在社会就业市场的吸纳能力没有相应增长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本科生相继毕业,一年多于一年。因此,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引人注目。

  2.4大学生自身状况的影响

  (1)普遍认为都是扩招惹的祸我们判断高校扩招利弊的标准是看其是否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承认高校

  扩招有一定的利处,但从现实情况看,这种高校扩招对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起阻碍作用。所以弊大于利,其原因有三:

  第一,高校扩招的确可以圆许多的大学生的梦,但却导致了教育质量下降。大学生整体水平下降。高校扩招后,学生规模急剧膨胀,仅1999年到2001年3年就扩招了491万人,单北京高校就面临硬件设施不足,在基础教学和专业课教学方面教师短缺的情况,在这种条件下,教学质量、学生质量怎能得到保证?

  第二,从经济方面来看,大家津津乐道的是扩招每年带动30亿内需,推动了经济发展,而现实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来算一算,每增加一个大学生,国家要补贴一万人民币,这就需要国家每年增多100亿的财政支出,如此大的缺口难以弥补,这种扩招真的能够促进经济持续有效地发展下去吗?

  第三,从社会方面来看,今天中国的确出现了“人才缺口”的现象,许多人觉得培养大学生应该能够填补人才缺口。但现实中人才缺口并不等于大学生缺口,经济结构多元化要求人才多元化,而高校扩招下,许多高校纷纷开设所谓热门专业,而不慎考虑社会人才结构需求,导致对热门专业趋之若鹜,冷门专业无人问津。(2)认为大学毕业就是精英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几十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趋近大众化。但广大学生及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理解还是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认为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就是“精英”,一定的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因此,毕业生及家长过分在意单位的规模性质、地理位置、起点待遇等。观念不能及时革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应届大学生从各方面来看创造的价值都是很有限的,因此更应该理性的给自己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3)认为高学历就有高就业能力

  这是目前社会的普遍误区。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误以为高学历就等于高的工作能力。事实上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高等教育是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的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的专业教育。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过分偏重学术性专业教育的特点,因此这种教育下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出现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就业需要的是相关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这些显然是相当一部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毕业生所缺乏的。

  3解决就业途径分析

  3.1政府应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

  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

  3.2社会应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

  同时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3.3高校应提高教学改革

  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行不通了。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之缝谁来填?目前情况下高校得担此大任。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

  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自主创业是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势。

  3.4个人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面对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目前大学毕业生不仅应该及早准备,做信息搜集工作,寻找自己想找的工作方向,同时也要大学生们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除此之外还应该对自身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在校期间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当毕业后走向社会,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学会克服生活中的一切困难,磨练自己的意志,学会承受失败和挫折。

  4在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形势

  2008年的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创历史纪录的559万,比2007年增加64万人,而2009年将突破600万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显示,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然有100万没有找到工作。与经济增速的放缓相反,逐年增加的大学生人数,给今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增加了许多就业压力。

  4.1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前景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其潜在的经济需求是极大的。社会转型、工业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最为关键的经济发展平台。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都将是吸引就业需求的一个重要渠道。特别重要的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对大学生的需求将会更大。全球竞争以及中国总体生活水平的提升导致中国不能永远享受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产业结构升级是必然趋势,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应该有比较大的空间。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国家创新战略,这将使得我国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

  有赖于基于长期人力资本投资而形成的高端劳动力群体。可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初步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这为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增长准备了广阔的空间。

  同时,政府就业政策的持续优化将会为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教育部门积极出台七大举措全力促进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一是教育系统迅速行动,逐级落实责任,关心和帮助每一个学生的就业。二是千方百计为毕业生,特别是为受经济形势影响较大专业的毕业生收集岗位信息。三是举办系列招聘活动,全面提高就业信息服务水平。四是全面加大创业支持力度,大力推动毕业生自主创业。五是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重点帮扶就业困难毕业生。六是广泛组织实习实践,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七是要求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积极应对形势变化,加强对毕业生的国际国内形势教育,引导学生理性、辩证地认识就业形势,帮助学生坚定信心,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积极主动地就业;同时,大力倡导“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积极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此外,国家就业激励政策的实施也将会更有效地支持国家整体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支持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要求,最终实现个人、用人单位和国家“三赢”结果。

  4.2金融危机下毕业生的应对之策

  逐年增加的数以百万计的高校毕业生与经济增速放缓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压力不言而喻。然而面对已成事实的严峻就业形势,大学生们更要学会冷静思考,积极行动,才能做出正确选择。(1)调整心态、理性分析

  首先,大学毕业生要相信市场是公平的。职业化程度高、学习能力强、团队合作好的大学生,永远会被市场需要;要自信通过努力,是可以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其次,大学毕业生在毕业之前就应该多了解当前的宏观经济走势和就业形势,并提早规划自己的职业,不要把自己关在学术的象牙塔里。最后,大学生要清醒客观地认识到现在的就业形势很严峻,应该变压力为动力,适当降低期望值,还要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要放低姿态,要懂得从基层做起,吃苦耐劳,这样的态度更能获得就业机会。(2)积极行动、调整策略

  俗话说,求人不如求己。要想比别人多点机会,就必须要增加自己的工作经验,尽早到单位进行实习,以此增强就业竞争力。同时,应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积极主动地就

  业。要多尝试,不气馁,善于总结,能客观评价自己,避免高不就低不成,应根据自己的个性、能力,作出个性化的职业选择,不要把求职的目光盯在传统的“集中”的区域、行业、单位。尽管金融危机会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不利影响,但我国政府出台的大力度拉动内需政策,将带来不少新增就业机会和岗位供毕业生选择。同时,农村基层岗位和中西部地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缺口依然给就业开辟了新的途径,只要毕业生能正确认识自己,找到能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并不困难。

  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中,一些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并不特别明朗,大学毕业生的求职应有长远打算,寄希望在短期中就能找到合适工作是不现实的。(3)掌握方法、轻松面试

  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最直观的方法就是制作一份清晰的简历,所以求职的第一步是要学会制作个人简历。简单明晰的简历更容易让招聘方抓住重点。因此简历一般用A4纸打印一页即可,最多不要超过2页。简历内容应该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学习经历、知识结构(所学专业及核心课程的列表)、实践经历、获奖情况、技能证书以及与工作有关的兴趣爱好。在“应聘职位”一栏,不要为了增加录取可能而填写过多的职位,一般填写一个职位,最多不超过两个职位。一般,招聘方接到求职简历后最关注的内容依次是:社会实践和兼职经历、所学专业、毕业院校、英语和计算机水平、性格及爱好特长、外在形象等。在面试中,企业最看重的首先是个人潜质,也就是应聘者与岗位的匹配度;其次是专业知识、谈吐、个性特征和形象气质。而在人的素养方面,最不能让企业负责人接受的是“不诚实”。所以在面试中要尽量放松,恰如其分地展现自己的风采,切忌夸夸其谈、虚假捏造。

  结束语

  遭遇金融风暴就业形势可能较严峻,大学生对此要足够重视,但也不必焦虑,目前受影响较大的往往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而且并非所有专业都“过冬”。调查显示,不同的专业区别很大,外贸、房产、金融、物流等专业受冲击最大,而受国家拉动内需的宏观调控政府基础建设、能源电力等行业反而有些企业大幅吸纳人才。

  就业是民生之本,富民之路,安国之策。上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有社会各界的热心帮扶,无论就业形势将如何严峻,我们大学生更应该积极面对,调整心态,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篇十九: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

 在一些中小城市大学生毕业生起薪还不足1000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们应该首先把自己的位置摆放正确自己只是刚踏入社会的新人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在为人处世上要谦虚要对自己应聘单位有一个详细的了解你所竞争的岗位和你的专业是否联系紧密如果联系不紧密你就必须查找资料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大学生就业浅谈

  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生毕业的第一年,毕业生人数比上一年增加了44.6%,2004年毕业280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2.1%,2005年毕业达到了338万人。而市场需求没有明显的增加,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就业压力大。这两年毕业生人数仍有较大增长,面对工作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现实,毕业生们要同富有工作经验的下岗工人、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农村富余人口进行竞争,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对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表明,有几个很明显的特点:一、供需差: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从2001年至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338万,是扩招前的3倍;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二、选材难:应届生就业不吃香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三、专业同: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四、薪酬低: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但据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元/月,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五、假招聘:有效招聘信息数量减少。一些企业利用当前大学生供过于求的形势,推出假招聘,先给出诱人的待遇条件,然后以培训等名义收取费用,再以试用不合格等理由辞退学生。大学生就业的招聘信息表面看渠道多,但有效的、实用的信息并不多,大学生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少,导致就业难。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首先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所减弱。各级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减员增效,国有单位这些传统的就业领域对毕业生的需求没有明显增加,而且还相对萎缩;其次是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06年是扩招后第一个就业高峰,毕业生的数量比往年明显增加,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和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再过两、三年,我们的毕业生人数将成倍地增加,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毕业生的就业,将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再次是结构性就业不足,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起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存在很大的差距;毕业生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集中的趋势相当明显;,我们相当部分高校毕业生仍抱着进国家大学读书,要解决户口和干部身份问题,进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最有保障的观念。最后,来自农村的学生、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根据有关调查显示,来自农村的毕业生的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10.09%,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低6.4%。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业心理准备不足1.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和现实社会自然存在

  1/91/9

  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在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8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够及时完成角色转换。2.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就业前如何选择职业,要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来决定。气质和性格往往对人选择职业和事业成功有很大影响。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兴趣是爱好的推动者,爱好是兴趣的实行者。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往往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这就更需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对自己充分的了解,是每一个求职者进行职场定位的依据和前提,而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了解自己。大学生应如何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一、树立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人生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职业理想是校对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切入点和核心内容。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是他们人生职业实现的精神支柱,它对促进大学生在学业上奋发进取,顽强拼搏,弃而不舍地按照自己的职业需要充实完善自我,实现未来人生的职业目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正确的职业理想还有助于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正确处理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和合理地确立求职的期望值,自觉将国家需要和个人利益相结合。要使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必须用现代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就业、择业和创业,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职业观辩证统一起来,让正确的职业理想成为大学生成人、成才、成业人生风范的不竭动力。作为一名高职学生,我们要找准自己的职业位置,立足根本,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二、了解职业个性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个性是职业素质教育的关键点。社会人力资源

  的研究成果表明,职业个性对个人事业的成功和否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职业素质培养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大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工作机会相匹配的问题,帮助大学生寻找和其特性相一致的职业。例如,他喜欢什么样的同事,喜欢怎样的活动,对什么问题感兴趣,这些问题都会和他们未来的工作状态有必然的联系。如果学生了解这一点,在确定自己的工作时,会多一层理性的思考,择业的针对性就会增强一些。如个性偏内向的学生要知道自己的个性如何更好地发挥优势;个性外向类型的学生在做研究工作时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好的职业性格有助于个体在相应职业中更良好地完成工作。三、提升职业品质

  大学生职业品质是指大学生在职业行为、工作作风方面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态度和品质等。提升学生职业品质的过程,也是帮助他们逐步实现社会化的过程,这是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关键所在。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成功因素中的85%取决于积极的职业态度,15%才是本人的职业技能。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我们已认识到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已为就业者的职业品质注入了新的内涵。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职业品质需求从某种角度讲,对学生发展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诸如积极的人生态度、开拓创新精神、沉着应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等,许多职业已向就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培养职业技能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职业技能是职业素质培养的落脚点。大学生不断提高

  自己各方面的技能,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非常有好处。提高技能,一方面是社会

  2/92/9

  发展、组织进步的需要;另一方面,为自己今后更进一步,取得更好的职位做准

  备。相应的技能是大学生进入职业领域的资本,不同的职业会对人们有不同的技

  能要求。大学生对技能的理解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认为经过了专业学习,就有

  了相应的技能。要让大学生了解知识教育是学习技能的基础。要把知识转化为技

  能,一定要经过反复实践或者体验。大学生要学会整理自己的技能清单,了解这

  些技能和自己的职业目标之间的差距,以及职业技能培养的途径和认识的方法,

  这都是职业素质教育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五、制定职业计划

  大学生应该通过制定自己的职业计划来了解自己,也包括了解他人和了解社会。

  在制定计划中大学生需要经历几个实践环节;一是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一些相关的

  信息来补充、完善自己制定的职业培养计划;二是在做计划时要评估目标实现的

  可能性,兼顾自己的能力,环境条件的限制,周围人对自己的期望;三是要预测

  在现实目标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阻碍和如何逾越障碍特别是应鼓励学生利用业

  余时间参加一些临时性的工作,以获取更多的经验和社会信息。通过实践,让学

  生对自我有更全面的了解

  .

  我们要通过三年的勤奋学习刻苦努力,使自己塑造成一位掌握专业,能

  说会写,品德高尚,善和社会沟通的应用性人才切实认识到从学校人,单位人,社

  会人,职业人的角色的转变,把社会的职业需求和个人的职业理想,职业素质很好

  的结合起来。

  自1998年的高校“并轨”、扩大招生开始,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空前的跨

  越式发展阶段。

  1大学生就业难原因何在

  1.1认识有误区

  (1)扩招惹的祸。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全国高校毕业

  生从2002年的145万猛增至212万人,2004年再增68万,达280万人,到

  2005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可能将突破340万,毕业生就业形势

  一年紧过一年。于是,许多家长和学生抱怨:都是扩招惹的祸!

  我国大学毛入学率虽已接近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15%的起点指标,但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仍只占总人口的5%左右,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40%~50%以及从业人口中高学历比例1/3相比,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远未到过剩

  的程度,我国大学毕业生的饱和性失业是不存在的。教育部对部分高校6000多

  名毕业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显示,期望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的学生高达66.67%,

  仅有6.37%和2.59%的人选择内地省会城市和中小城市,至于乡镇、农村及边

  远地区几乎没有人愿去。可见毕业生就业难、人才过剩只是相对过剩,相对人才

  集中的大城市、大企业和大公司而已,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则是绝对不

  足。

  2)大学毕业必然是精英。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几十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趋近大众化。而广大学生及其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看法依然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是“精英”,一定得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因此,毕业生及其家长十分强调单位的性质、行政级别(或企业规模)、中心地理位置及起点待遇等。所以观念不能及时革新,思想不能和时俱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

  3/93/9

  症结所在。刚毕业的大学生从各方面来看创造出的价值都是有限的,因此应理性地给自己一

  个较为准确的定位

  (3)高学历等于高就业能力。这是目前我们社会的普遍误区。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误以为高学历等于高的工作能力。事实上,知识是头脑中的经验系统。能力是和活动要求相符合并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个体固定下来的概括的心理活动系统。二者的发展并不一致,知识和就业能力、学历和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

  高等教育是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的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的专业教育。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过分偏重学术性专业教育的特点,因此这种教育下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出现知识和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就业需要的是相关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这些显然是相当一部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毕业生所缺乏的。1.2整个社会就业现状差强人意

  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主要和一个国家就业需求状况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经济政策失调有关。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迫使国有单位减员增效,吸纳能力大幅下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目前面临来自约1400万国企下岗失业人员、1.5亿农村富余劳力和近1000万城镇年度新增劳力的巨大压力。政府一直在努力通过发展服务业等多种途径缓解压力,但据权威预测,中国未来3~5年,每年城镇需安排2200~2300万人就业,即使经济保持7%~8%的增长率,仍会出现每年上千万的“工作缺口”。在社会就业市场的吸纳能力没有相应增长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本科生相继毕业,一年多于一年。因此,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引人注目。1.3高等教育本身存在问题

  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和市场“零距离”接触。首先高校培养层次比例和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各层次就业率和同期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向,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其次,高校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存在问题。学科专业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这样势必造成课程结构的僵化,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学校不能以市场需要、知识结构需要为导向,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急需调整。第三,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不管什么类型、什么层次的高校都一味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靠拢。毕业生多数要走向生产第一线,而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都偏重学术性,忽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学校教育和市场要求的严重脱节2大学生就业和创业对策思考2.1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

  4/94/9

  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2.2社会:观念和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

  同时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2.3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1)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行不通了。

  (2)学校教育和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之缝谁来填?目前情况下高校得担此大任。高校教学改革和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3)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和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和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和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4)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在高等院校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并且在就业指导的同时推进对学生的人生教育,提高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同度和参和的积极性。

  (5)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

  5/95/9

  力。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自主创业是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目前,上海市已出台了大学生创业培训试行方案,并首次设立了专门针对应届毕业生的上海创业教育培训中心,其创业培训规划包括入门培训、实务和创业培训、个性化辅导和开业跟踪扶持。大学生创业培训实施政府补贴,由劳动保障部门委托具有资质的创业培训机构负责实施。有志创业的大学生可以先培训充电、后创业实践,虽然在毕业时自主创业的学生终究只是少数,但是对所有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创业训练是必要的,努力培养他们创业的能力和素质,增强创业意识,为他们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自主创业、岗位立业作好准备。去年年初江苏大学成立学生创业学校。武汉大学也宣布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基金,并组织专家教授编写创业课教材,在全体本科生中增设“创业课”,教有能力的学生“做老板”。对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自主创业的可能性和素质要求、实施途径及发展趋势等的研究,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引导等也是高校应加强研究的课题。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难的缓解和解决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解决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社会,包括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政府应重视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社会分工。继续推进就业体制改革,明确国家、高校和劳动人事等政府部门的职责和管理权限。确立学校在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地位及应承担的权利义务。加快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摆脱目前困境,走上正轨2010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将企稳回升,绝大多数经济指标将明显好于今年。”这是中科院预测科学中心对我国明年经济走势的基本判断。

  今年底到明年的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一个比以前更加趋紧的形势。第一,毕业生多。今年是611万,明年是659万。第二,就业空间相对紧。特别是企业需求这块,如果下滑比较厉害的话,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就业机会相对就比过去有所减少。第三,相关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还亟待完善。第四,我们的大学教育和市场脱节的问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实际就业市场不适应的问题还存在,而且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障碍。面对社会竞争的巨大压力,大四毕业生们应该怎么样让自己占得先机,成了时下最热门的话题。

  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但“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2000万,每年将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5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以上两项数据表明: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专业人才需求具体表现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上。

  第一产业缺口218万人

  2010年农业科技人才需求可能达到几百万人,但相关人才供给有限。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数据显示,我国共有涉农院

  6/96/9

  校43所,在校学生大约为9万,教学和科研人员为3.5万人,130万大中专毕

  业生中已有80万离开了农业。预计到2010年,第一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218

  万人。第二产业缺口1220万人

  我国大学生中38%为工科类学生,但是毕业生人数还是不够,振兴我国工业还需大量的工程师,主要集中在IT、微电子、汽车、环保、系统集成、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技术开发、条码技术、铁路高速客运技术等领域。预计到2010年,人才缺口数字巨大,将达1220万人。

  第三产业人才缺口325万人该产业将是扩大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一些高端涉外人才需求很大,比如涉外会计、涉外律师、涉外金融服务、同声传译、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物流、精算和心理咨询等行业,都需要大量人才。预计到2010年,人才缺口预计在325万人。虽然上述缺口预计数量庞大,但是2009年毕业生总数611万人,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而2010年毕业生总数将达到652万,整体形势稳中有降,即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原因有三:一、因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还不能很快恢复,所以外企需求量下降;二、国企去年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已经扩招,大量透支了2010年的招聘名额,所以今年需要消化一下;三、由于海外市场低迷,大量高层次人才从海外回流。就业专家预测,2010届大学生的就业率估计会比2009届更加难看。专通过调研发现,即便是最保守的估计,还是至少有40%的2009届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调查就业率要比官方公布的68%低不少。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届和往届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一共有710万人。今年650万-700万的2010应届毕业生,加上2009届300多万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在2010年大学生就业年度涌入就业市场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到史无前例的千万人。根据介绍,每年的10月到12月上旬都是大学毕业生最主要的招聘季,500强等知名外企和大型国企都会在10月开始进入各大高校,将金字塔尖上的学生招为己用。在春节过后的二三月份,则是大学毕业生的另一个招聘季,中小企业是这两个月内的招聘主力,大部分能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会在这期间落实岗位。如果2010届毕业生在春季招聘季还没有找到工作,那么他们就很难了,因为和新一届的毕业生竞争,他们基本上没有胜出的可能,对在明年3月份后还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感到担忧。同样的调查发现,除了少数名校毕业生起薪基本保持不变,企业给2010届大学毕业生开出的起薪,要比2009届毕业生整体下降了5%-10%。在一些中小城市,大学生毕业生起薪还不足1000元。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们应该首先把自己的位置摆放正确,自己只是刚踏入社会的新人,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在为人处世上要谦虚,要对自己应

  7/97/9

  聘单位有一个详细的了解,你所竞争的岗位和你的专业是否联系紧密,如果联系不紧密你就必须查找资料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因为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们都没有任何工作经验,找一份让自己满意,又让用人单位花力气培养的工作已经基本不太符合现在的现实了。所以大学生应该先选择就业,就算自己找到的工作不能满足自己,但在工作岗位上学到的东西是学习时学不到的,就业后再择业将成为社会的发展趋势。让自己在社会的火炉中锻炼,这样经过锻炼后才能是一个真正合格的人才。

  官方的统计数据已经失去了应有的意义,看着现在的大学生就业情况比农民工还要差,我们还能说些什么呢。高校在扩招,这是一个事实,大学生在不断地增加,这也是事实。我们的GDP一直都在增长,这也是事实,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一直在增长,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出口,进口••••••数不胜数,诸多的事实在证明,国家是在不断地进步的,也是不断地富裕的。但是也掩盖不了另一个境况,那就是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想起当年的大学生是怎样工作的,国家分配工作的。现在呢,大学生打从进入大学校园的那一刻起,就要面对就业这个目标而奔波奔走了。为了应对各种就业门槛,我们大学生进了大学就开始围着各种的证件忙碌着,但是能真正地获得知识或者技能的有多少呢。有人说学生只是一个考试的工具,这话说得有点偏激,但是也不是没有理由。我不知道就业为何紧张,也不知道就业能否不再紧张,因为宏观的或者是微观的环境轮不到我们在控制,主观的或者是客观的事情我们也一直在努力着,改变着。但愿这个就业的寒冬不要持续那么久。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达611万人。截至7月1日统计,已有415万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和去年同期相比就业人数增加44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8%,同比基本持平。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张浩明说:“大学生就业现状在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和就业带来不利影响的情况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在社会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岗位需求出现同比下降的情况下,2009年高校毕业生总数比2008年增加52万,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大众化趋势也就不可避免,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式也必然走向大众化,在中国这个转变过程和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就业人口高峰交织在一起,从而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格外突出。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特点是:压力和机遇共存

  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是社会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的要求和重要标志之一。和此相应,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方式和就业格局上也必然要经历一个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过程,即作为一个普通社会成员去求职和就业。因此,大学生有必要消除自己的主观理想预期和社会客观实际之间的差距,主动地转变就业观念、调整自身素质,以充分适应社会。

  8/98/9

  首先,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和择业困难之间的关系并理性地作出择业意向。在一个社会中,如果就业适龄人口的数量大于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这种情况对于该社会而言便构成了就业绝对困难情境。可以说,就业绝对困难主要存在于社会层面。实际上,由于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基本上是一种趋势性估算、而且主要是以常规化就业岗位计算的,所以,对社会就业结构中的“弹性”系数以及对个体化就业岗位数量,一般很难做出精确的预测,其结果势必导致对就业绝对困难系数的计算难以达到高度精确。这便为社会争取从就业绝对困难向相对困难的转变留下可能的空间。

  基于这一缘由,处在现实社会背景下的个人,择业时对自身就业意向的恰当定位和及时调整,将会有助于促进其就业难度的减小。具体而言,在择业的同一个时间段上,如果人们在择业标准中对就业地区、从业机构、职业类型等的选择都过于集中化,那么,势必导致在这些就业地区、从业机构、职业类型上的集中竞争,形成就业绝对困难情境并加大就业绝对困难系数。相反,如果面对这种情势而及时进行调整,选择目前被暂时忽视或“冷落”的就业地区、从业机构、职业类型等,实际上等于主动选择了一种就业相对困难、甚至减小了就业相对困难系数,换言之,这种调整便可能意味着就业机会的形成。

  其次,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以自主创业,可以成为个人层面上减少就业难度的一种主动性的现实选择方案。在个人层面上,减少就业难度的方法大致有两类:一是被动选择,如对自己原先的就业意愿进行调整。具体而言,降低择业标准,就可能意味着获得就业机会。二是主动选择,如自主创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就业形式经历了几种重要转变:第一,从最初主要是体制内就业,到出现了更多的体制外就业;第二,从原先主要是机构化就业,到出现了更多的个体化就业;第三,从最初主要是占据现有的就业岗位,到出现了更多的创造就业岗位。这种变化和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进程是一致的。后期出现的就业形式,对个体自主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自主创业则是这一方面的集中体现,它成为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自主创业,一方面需要以个体自身的素质和实力为基础;另一方面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则需要社会建立有效的导向机制和保障机制。虽然政府相继出台了有关政策,鼓励和帮助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然而,我们还必须不断推出新的和完善原有的就业政策以及加大户籍管理、人事管理、社会保障等领域改革和创新的力度。

  9/99/9

  

  

篇二十: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以及就业建议

  当前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情况分析1.企业人士建议大学生就业时最应该调整就业心态。企业人士认为,最主要的是要“学生调整就业心态”,而“学生提高职业素质”“提高学生技能”反倒其次,大学生看来“提、高技能”及“提高职业素质”是最主要的,“调整就业心态”反而并不主要。企业和大学生在这方面的认知有很大差距。2.“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是困扰大学生求职的最主要因素。在困扰大学生求职因素上,企业人士和大学生都认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是困扰大学生求职的最主要因素3.企业招聘最看重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潜力及品德素质4.大学生要提高“专业知识”以符合企业要求。企业人士认为首先大学生要提高“专业知识”以符合企业要求;其次是“实践经验”;第三为“心理素质”。

  毕业生与企业人才供需之间现状分析1.毕业生数量剧增加剧大学生就业难。2009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届时需要安排就业的人数达2400万人。2400万各有来头,这其中一增一失是就业两大难题来源。一增指的是,1300万全国城镇新增劳动力,一失即800万下岗失业人员,这两大群体构成了2009年就业工作的主要部分。此外还有其他人员300多万人需要等待就业安置,而招聘企业的招聘人数并没有和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增长同步,2009年用人单位招聘应届大学生人数只是有小幅增长,远远落后大学生人数的增长。2.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集中,加剧了区域性人才供需矛盾大学生对北京、上海、广东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青睐,直接导致了东部地区人力供给的相对过剩;而对于广大中部、西部地区来说,大学生也尽可能选择省会城市.对于中西部地市人力资源供给相对较少,区域性人力供给矛盾显著。3.大学生对外企、国企、政府机关的青睐形成新的“独木桥”现象。无论在校大学生还是07届毕业生都对三类用人单位感兴趣:外企、国企、政府机关,三者所占比例接近70%,大学生就业选择上“扎堆”现象突出。大学生创业遭遇冷落,是极少数大学生选择。4.大学生薪酬预期仍与企业有差距.就业起点的平台最重要,就业起点的薪水不是最重要的!

  5.“先就业后择业”还是“先择业后就业”问题争论不休!两个观点没有对错,要灵活应对!“先就业还是先择业”要根据不同的毕业生的不同的情况,灵活选择!6.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大学生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观点差异巨大.在大学生就难问题上,大学生更关注于从知识层面提高自己,从而拥有更大竞争力,在就业竞争中胜出,而企业则把关注的重点放到了“学生调整就业心态”上,认为更多地应该从对自身和企业的认知度上解决。7.“对企业专业岗位知识缺乏了解”是困扰毕业生、在校大学生求职的首要因素大学生和企业都认为在困扰毕业生求职因素中“对企业专业岗位知识缺乏了解”是困扰毕业生求职的首要因素。8.毕业生和企业认为大学生应具备哪些素质及能力:对“品德素质”认知差异最大不论是07毕业生还是在校大学生,品德都被他们排在非常靠后的位置.对企业来说对“品德”的选择仅次于“专业水平”及“沟通能力”。9.“德才兼备”是企业用人的恒久标准。企业对毕业生“品德”的重视程度远远比毕业生对自身“品德”的重视程度高的多。企业选人的标准其实很简单:德才兼备;而毕业生更倾向于表现“才”的方面,而对“德”的方面重视不足。

  大学生就业的总结1.毕业生就业信心不足,对就业形势表示不乐观.建议认知社会,认知市场,认知自己,补充自己,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2.大学生就业在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结构性矛盾突出,在期望薪酬上仍高于企业对其预期。选择适合自己的企业,职业,以及行业和地域.3.“先就业后择业”成为大学生主流观念.由此可能引发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成为“为别人做嫁衣”,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时可能更趋于保守。先就业还是先择业没有先后,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具体对待!4.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缺乏深入、有效的沟通。大学生对招聘单位的选人标准、用人单位招聘岗位的岗位知识等方面与企业本身有巨大差异。A.在学习之余,多接触社会,多参与实际,多了解社会和市场实际需求;B.招聘企业多到大学进行学习就业讲座;C.比较成功的毕业生回校进行实践分享!5.大学生要学会认识自己,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因为来自不同区域、不同籍贯、不同的家庭,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就业选择方面也不尽相同。

  6.身为大学生不仅要注重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更要提高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职场中称为职业操守).A.知识,B.技巧C.态度D.人脉7.在大学时期要经常看看学校的招聘会.这样你会感觉到一种前途的危机.会知道社会需要什么人才,更会懂得自己需要补充学习什么!了解就业市场,补充自己的所需和不足8.面对应聘,不仅要学会用第一印象(穿衣打扮,美容化装)打动招聘方,更要学会120%的把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技巧如何在招聘方面前展现出来.学会运用外在和内涵的有机合理统一!9.应聘面试时要学会应对招聘方所问问题.例如你会做什么你有什么优点你有什么缺点你过去最难忘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回答要切入实际,与工作类别和企业要求相关,展示自己的优点.10.针对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岗位,把自己不同的优点和特点进行介绍.不要幻想自己成为招聘会上的宠儿,当你明白百分之七十的高中生都可以上大学时,你应该明白人们不会去崇拜一个群体的大多数。11.要了解自己毕业的学校的优点,要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优点,要了解本系成功的毕业生情况.了解过去本校或者本系最好是本专业毕业生的成功者,在应聘中提及,这样突出自己的综合优点!12考研与否,要因人而异,因不同情况不同对待!如果.未来要做教师,做科研一定要考研!如果自己就业的各项条件不错,要先就业!13.不要把自己未来的职业前途全部寄托在别人身上(即使自己有强大的人脉关系),因为社会永远在发展进步,只有自己有很好的能力,加上外力的支持才能获得成功.记住尽可能锦上添花!不要等雪中送炭!14.校园永远是校园,每个学生都会走向社会,在校内要把自己培养塑造成为社会有用之才,不仅要学知识,更要学习技巧,最重要的培养自己为人做事的态度因为

  成功=18%知识+31%态度+51%的态度!另外在中国,人脉关系也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大学生就业的建议1.树立自己就业的信心.大学生数目的增多,只能说明自己所处的平台更高,更宽,应该对自己就业有所信心,坚信自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企业和岗位!2.树立找到适合自己职业发展机会和平台的理念.适合的是最好的!3.应该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品德素质要足够重视,不应该受冷落.品行兼修,并且都优秀!4.多参与用人单位就业讲座或者其它就业讲座建立双方更流畅、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大学生对用人单位不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要求不能畅通、有效的让大学生了解,这其中缺乏有效沟通的平台。5.学校邀请就业比较成功的大学生定期回校进行就业交流沟通.多让部分有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的人士回校讲课,演讲,或者成为授课教师!(特别是营销类,管理类)6.学校尽量建立企业的HR管理层来校指导就业的平台.7.建立实事求是的,有规律,有目的性的在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建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平台,”学为了用”8态度和认知抛去自己身上天子骄子的光环;自己仅仅是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自己前面是一条不平的工作之路,”学为了用”;大学毕业仅仅是职业生涯开始,是知识运用的开始;充分的利用自己家庭的人脉,使自己站在一个比别人高一级的平台之上,向前进;学习无止境,不要认为自己已经拥有的无数的知识,仅仅等着用即可,社会和市场在不断变化,知识需要不断的学习,更新,适应市场和环境的变化!认清自己所知所学;

  认清自己所在的位置;认清自己优点和不足;认清自己能得到的支持和帮助;选好自己就业的方向;选好自己就业的道路;准备好自己就业中面临困难的处理;树立自己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进步的心态.记住:大学毕业仅仅是职业生涯的开始,而不是稳坐钓鱼台的开始!大学毕业是从一个平台进入了另外一个平台,学校的知识和文凭不代表你未来职业发展的未来!

  (供稿:黎胜勇)

  

  

推荐访问: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就业 现状分析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