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_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汇编

发布时间:2022-09-02 10:36: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_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汇编,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_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汇编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_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汇编4篇

第一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_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汇编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内涵

一个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一个或多处疑难问题,

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应该描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典型的、生动的交往状态与外在行为,刻画他们丰富的、细腻的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

二、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特征

1、素材真实性

案例所反映的应该是一个真实事件,即案例描述的是真人、真事、真情、真知,要能激发起大家的思考。

2、选材典型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叙述的是一个数学教学的典型事例,这个事例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括一些戏剧性的冲突,这些冲突主要集中在数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数学思维上的冲突。

3、情节具体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叙述要具体、特殊,要能够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生动地描述出来。例如,反映某一个数学教师与学生围绕一个特定的数学教学目标和特定的数学教学内容的双边活动,不应是对活动总体特征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性的说明,而应是对双边活动的具体情节展示叙述,做到翔实、有趣。

4、时空广延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描述要把事例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案例的描述要放在一个现实的生活场景之中,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5、目标全面性

小学数学数学案例对行为等的叙述,要能反映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特性,涵盖教学目标的全部,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数学认知的思维活动,对教学的态度、情感,学习数学的动机、需要等。

三、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功能

小学数学教师写作案例具有以下功能:

1、记录功能案例写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了一个记录自己教学经历的机会。案例写作实际上是对教师职业一些困惑、喜悦、问题等等的记录。如果我们说一个数学教师展示其自身生命价值的主要所在,是在课堂、在学校、在与学生的交往的话,那么,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教师生命之光的记载。在案例中,有教师的情感,同时也蕴涵着无限的生命力。案例能够折射出教育历程的演变,它一方面可以作为个人发展史的反映,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社会背景下教育的变革历程。

2、导向功能案例写作可以促使小学数学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能够成为案例的事实,往往是小学数学教师工作中魂牵梦绕的难题,或者是刻骨铭心的事件。如果你对案例写作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工作方式,那么随着案例材料的增多,你就会逐渐发现你自身工作的难点在哪里,今后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3、反思功能案例写作可以促进小学数学教师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提升教学工作的专业水平。如果把反思当成数学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一时冲动或岁末特有的行为,就可以极大地促进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其向专业化水平迈进。

4、传播功能案例为教师间分享经验、加强沟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工作主要体现为一种个体化劳动过程,平时相互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少。案例写作是以书面形式反映某位或某些教师的教育教学经历。它可以使其他教师有效地了解同事的思想行为,使个人的经验成为大家共享的财富。同时,通过个人分析、小组讨论等,认识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复杂性,以及所面临问题的多样性和歧义性,并且可以把自己原有的缄默的知识提升出来,把自己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不证自明的知识、价值、态度等,通过讨论和批判性分析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

四、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编制

1、编制原则

(1)客观性原则。一个案例就是关于某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它不能用摇椅上杜撰的事实来代替,也不能用从抽象的、概括化理论中演绎出的事实来代替。坚持实事求是,尽量依据时间发展顺序客观记录事例。杜绝掺假现象,不会合理构想。不搞文字游戏,不因文字篇章的需要而扭曲或改变事实。

(2)独特性原则。在撰写案例活动中,倡导教师开展创造性的工作,不人云亦云,不见风使舵,要有个性的观察、个性的实践、个性的反思、个性的表述。

(3)价值性原则。撰写案例的目的在于推动教学的改革。因此,所选事例的先进性与实用性价值程度,与案例本身的实际意义成正比。所以,要站在时代的高度面向教学实际需要选择事例。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2、编制格式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
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
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分析有关案例不难发现案例的一般格式与写法。目前专家撰写的案例主要格式是案例+分析,其变式主要有提示案例分析与提示案例访谈录分析。提示,主要简介案例与分析中将要涉及的基本教育理论,可以促进理论知识与教学实例的融合。访谈录以对话的形式记录对有关教师进行的访谈,以外化教师的缄默知识,便于他人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案例产生的背景、过程和做法。教师撰写的案例主要格式是片断+反思,其变式主要有背景片断反思与片断评析反思。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可见,案例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即案例+反思。案例是为了一个主题而截取的教学行为片断,这些片断蕴涵了一定的教育理论。它源于实践,但高于实践。案例以真实的教师和事件为基础,但又不是简单而机械的课堂实录,它是教师对自身典型教学事件的描述,它可以描述一节课或一个片断,也可以围绕一个主题,把几节课的相关片断叠加。从案例内容的表述形式看,主要有叙事式和对话式;
从案例内容的编排方式看主要有单一式、对照式和递进式。反思一方面是基于案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例印证理论;
另一方面要高于案例,要从案例的分析中生发出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

第二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_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汇编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应该描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典型的、生动的交往状态与外在行为,刻画他们丰富的、细腻的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它的特征是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具体性、广延性和全面性。记录、导向、反思和传播是它的功能。案例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即“案例+反思”。案例是为了一个主题而截取的教学行为片断,这些片断蕴涵了一定的教育理论。它源于实践,但高于实践。案例以真实的教师和事件为基础,但又不是简单而机械的课堂实录,它是教师对自身典型教学事件的描述,它可以描述一节课或一个片断,也可以围绕一个主题,把几节课的相关片断叠加。从案例内容的表述形式看,主要有“叙事式”和“对话式”;
从案例内容的编排方式看主要有“单一式”、“对照式”和“递进式”。反思一方面是基于案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例印证理论;
另一方面要高于案例,要从案例的分析中生发出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下面我就对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的理解进行如下尝试。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案例:《小数的性质》

(一)案例A:联系生活,教师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在购物中见过小数吧!大家相互交流一下。(交流购物中标签上的小数)

生:一个文具盒标价6.50元。

师:那你买这个文具盒付了多少钱?

生:6元5角,也就是6.5元。

师:这说明6.50元=6.5元。它们为什么会相等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案例B:联系生活,学生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都有购物的经历,你们还记得所买物品的单价和实际付的钱数吗?

生:一个文具盒标价6.50元,我买它时付了6元5角,也就是6.5元。

师:
标价6.50元,而你付6.5元,商家不吃亏吗?

生:不吃亏,因为6.50元=6.5元。

师:其他同学也遇到过这种现象吗?

生:一包薯片标价2.00元,我买它时付了2元。2.00元=2元

师:看来这种现象在生活中还真不少。同学们有疑问吗?

生:为什么6.50元=6.5元,2.00元=2元?为什么后面的零的可以去掉?

师:是啊!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现象,它里面却隐藏着一个数学规律。这个规律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发现它。

( 三)反思:

1、案例A教师联系生活,让学生交流购物中的小数,问题较大,不能引起学生有目的地思考。另外,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很好地审视生成的资源6.50元=6.5元,学生只是从表面顺着老师的提问走,没有做进一步的思考。

2、案例B依然是联系学生购物这一经历,但教师问“标价6.50元,而你付6.5元,商家不吃亏吗?”这一问让学生的思维提升了一个层次,学生只能借助经验知道6.50元=6.5元,2.00元=2元。但从数学的角度思考,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6.50元=6.5元,2.00元=2元?为什么后面的零的可以去掉?当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时,其实已对小数的性质有了初步的感知,在此基础上,教师揭示出生活现象里隐藏着数学规律,然后和学生一起去探索。

3、我们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不仅要考虑联系生活,激发兴趣,更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第三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_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汇编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

第二讲 什么是数学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俗话说:三思而后行。我们干任何一件事都要经过思考,思考的过程除了需要干这件事涉及的专业知识之外,主要是靠逻辑思维,逻辑学就是专门研究思维规律的一门科学。在中小学由于不开设逻辑学,对学生逻辑基础知识的教育主要渗透到语文、数学等课程中,所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成了数学课程的重要任务。

1902年(清光绪28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初等学堂章程》中要求算学课程除教授算术知识外,还要“兼使精细其心思”,1952年政务院教育部颁布的《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就指出“应该培养和发展儿童的逻辑思维”,1956,1963,1978,1986,1991年的教学大纲都提出“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我们知道,逻辑思维的基本方式是归纳、演绎,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受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的限制,这两点很难实现,所以“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成了小学数学教学难以承受之重。人的思维形式是多样的,除了逻辑思维,还需要直觉思维,合情推理(如不完全归纳、类比推理等),所以1999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稿)》中删去了“逻辑”二字,确切地说,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设计不同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当然也包括逻辑思维。

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次提出“数学思考”,与“知识与技能”、“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并列为数学教学的四大任务之一。在课程总体目标的具体阐述中从发展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数据推断,合情推理,演绎推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11版的课标把“数学思考”纳入“过程目标”的范畴,明确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行为动词来表述,并且作了文字上的整理,基本含义不变。

那么,什么是“数学思考”呢?所谓数学思考,就是在面临各种现实的问题情境,特别是非数学问题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也就是能够自觉应用数学的知识、方法、思想和观念去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和数学规律,并能够运用数学的知识和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数学思考作为一种“过程性目标”,实际上是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数学思考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核心;
让学生经历数学思考的过程,是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激发并维持学生主动和自主学习的根本保证;
是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力措施;
是培育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一,案例分析

案例1:“商的变化规律”教学片断

“商的变化规律”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三个,一是被除数与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另一个是被除数乘以(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除数不变,商也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0除外);
第三个是被除数不变,除数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商同时除以(或乘)相同的数(0除外)。

针对以上三个内容,教师设计了三个核心环节

核心环节1

(1)教师先出示以下3个算式,并要求学生口算。

①14÷2=

②140÷20=

③280÷40=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总结商不变的规律。

(3)然后教师再启发组织学生运用刚发现的规律解决下面的问题。

①72÷9= ①8000÷400=

②720÷90= ②800÷40=

③7200÷900= ③80÷4=

考虑到“商的变化规律”的抽象性,教师从简单的具体的实际问题出发,为学生提供已经学过的除法运算的这一教学问题情景,让学生经过计算,观察,思考,总结规律,进而用自己总结的规律去解决新的问题,坚定对规律的认识。教学中,当学生面对三个不同的算式、得数一样,就自然引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这就提出了一个好问题。为什么商不变,由于被除数,除数同时发生了变化,而且是发生了同样的变化,引导学生把这一变化的过程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为了打消学生对这一发现的疑问,老师随即安排下面练习。

核心环节2

(1)计算下面两组算式,引导学生发现商的变化规律。

①16÷8= ①200÷2=

②160÷8= ②200÷20=

③320÷8= ③200÷40=

(2)让学生思考归纳商的变化规律。(教师提问:提过上述的为探究活动,你能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说这些变化规律?)

数学思考的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十分重要的,环节1已经提供了好的思路,环节2中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沿着这条路径走下去,在学生总结出了变化规律以后,不再进行验证,可以节约时间,但是对每组题从上向下观察,是被除数扩大若干倍,从下向上观察就是被除数缩小若干倍,这一点在教学中一定不要忽视,不能只在总结规律顺便提一下。

核心环节3

综合归纳总结规律并板书。

被除数 ÷ 除数 = 商

同时乘(或除以) 相同的数(0除外) 不变

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 不变 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

不变 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 除以(或乘)一个数(0除外)

环节2最后老师提出的问题是理解型,分析型和综合归纳型的提问,是整个设计的提升点和关键点,要留给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可安排学生分组一条一条归纳,整理,交流,修改等,在这一点上,教师的教学设计过于笼统,让学生把教学中的乘,除以转化成生活中的扩大,缩小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商的变化规律也可以为学生以后学习分数的性质,比的性质,中学学习分式的性质,以及解决一些非数学问题都有意义,这一点老师在教学中也考虑不周。

总的来看,该教学活动的设计层次分明,逐级推进,从具体到抽象,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思考环境,能促进学生数学思考的力度。

案例2:“质数与合数”教学实录

“质数与合数”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有两点,一是质数、合数的概念,二是用概念判断那些数是质数,那些数是合数。

核心环节1: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质数与合数”,(板书:质数与合数)你们看到这个课题,想到提出什么问题?

生:我们想问质数、合数是什么意思?质数与合数有什么特征?是、合数与奇数、偶数有什么关系?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问题,说明大家都是能积极思考的好孩子,今天老师告诉你们,我们已研究问题总有一个方向,比如看2的倍数,我们先看个位数的特征,比如看5的倍数,我们也看个位数的特征,比如看3的倍数,我们就看各数位上的数字和的特征。那么研究质数与合数从哪里下手呢?非常简单,从它的因数入手,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写出1,2,3,,,,20,把每个数的因数写迟来,我们加以研究。

生(写因数,教师巡回指导)

以上这个教学环节,表面上看老师抛出了很多问题,细细分析有的问题并不能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要启发学生思考,就要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这里老师只是提出了问题,而没有情境,这是教学中经常出现的“不良现象”。

核心环节2:

师:我们研究质数与合数,就要研究它的因数的个数,同学们观察一下他们的因数的个数。

生1:1只有一个因数

生2:2、3、5、7有两个因数

生3:4、9有三个因数

生4:6、8、10有四个因数

…………

师:同学们看有两个因数的数,它们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生:一个是1,另一个是它本身

师:同学们再看一下,有三个、四个、五个因数的数,因数有什么特点?

生:一个是1,另一个是它本身,还有其他的数,不一定是几。

师: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这20个数的因数个数的多少,把它们分类,你觉得分成几类好?

生1:两类

生2:三类

生3:四类

…………

师:有一种类型很有特色,就是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同学们找一找都有谁?

生:2、3、5、7、11、13、17、19

师:这些数该不该作为一类?

生:该 。

师:其他的数的因数的特点是什么?

生: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别的因数。

师:这该不该作为一类?

生:该。

生:那数1怎么办?

师:数1,作为一类,只有一个,没什么用处。我们今天研究的是质数、合数,从大于1开始,分为两类,一类叫质数,另一类叫合数。同学们想一想,怎样说明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

从教学流程看,教师通过一个一个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由于教师的问题缺乏技术含量,或者教师一语道破玄机,学生只是机械地跟着老师走,甚至给人一种老师“绑架”了学生的感觉。整个过程没有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思考的过程,没有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也没有激发学生主动和自主学习的愿望,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的精神了。当然,作为一节学习“概念”的新授课,单纯从学知识的角度看,似乎没有什么不当之处,但按照“新课程”的精神和要求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教学目标来衡量,这确实不是一节好课。

我们可以从“数学思考的价值和策略”的角度对此作以改进。

质数与合数的概念的定义中的“关键词”是“因数”,为什么要用“因数”来表示这个概念,这是一个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而因数是表示积的,学生学过长方形面积公式s=ab,a,b就是s的因数,可否让学生准备若干个大小一样的小正方形纸片,分成几组,每组拿出几个小纸片,摆成长方形,看能摆出几组不同形状的长方形,有的只能摆出一种形状,有的可以摆出几种形状,然后转化成数量关系,例如2=1×2,3=1×3,而4=1×4或4=2×2,还有6=1×6,6=2×3,……只有一种形状作为一类有多种形状作为另一类,这种,无论是找因数,还是对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都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亲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也符合“新课程”所提倡的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方式。

二、经验推介

真正有效地让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教师必须将“数学思考”目标作为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以此为基础,教师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努力创设问题情景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引发学生数学思考的前提,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情景或一组好的数学问题,更容易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而好的问题情境要具备新颖性、挑战性和可行性。应该明确的是,不仅是现实的、生活的题材可以作为问题情境,数学本身的内容也可以而且应该作为问题情境。

2、精心设计核心问题

核心提问是支撑学生数学思考、乃至整个数学教学活动的教师提问,是对所创设的问题情境的逐级细化和深入,是教师激发学生数学思考的直接推手,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的线索,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直接体现。

3、为学生提供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这主要表现在:教师不要直接给出问题的思考思路;
教师不要轻易肯定或否定学生的想法;
教师要适时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具体想法呈现给其他学生,让大家共同交流和探究。

第四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_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汇编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秦皇岛是昌黎县昌黎镇第三完全小学赵君梅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作者及工作单位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通过学习能过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本节课主要是通过教学向学生参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引导学生从“未知”向“已知”转化,就可以居高临下深入浅出的处理未知内容,达到难与易、繁与简、未知与已知的简化,一个量向另一个量的转化,找到解题方法。


教材分析
圆是最常见的图形之一,它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在教学本节课的时候,我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本着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充分给予学生动手操作的原则,将课堂成为学生探索的天地。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探究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然后让学生大胆猜测,操作圆的面积怎样推导。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最多的探索出四种推导方法。通过多种渠道最终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为了巩固和深化,我出示了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在练习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了提高。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内容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圆,会求圆的周长,在学习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时,已经学会了用割、补、移等方式,把未知的问题转化成已知的问题。因此教学本课时,可以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提供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课件,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理解和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会利用公式计算圆的面积,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能力;
通过网上教学和学生的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应用网络工具获取知识,

进行实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接触并更能理解极限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目标:
通过网络化学习,激发学生应用网络环境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
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流程示意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学生合作探索,交流操作经验三、利用课件演示,呈现经验总结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都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呢?你会计算它们的面积吗?想一想,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它们面

推荐访问: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 汇编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_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汇编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_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汇编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PPT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