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睿智文秘网>心得体会 >

两个一百年心得体会1500字(完整)

发布时间:2022-09-23 12:30:05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两个一百年心得体会1500字(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两个一百年心得体会1500字(完整)

两个一百年心得体会1500字5篇

第一篇: 两个一百年心得体会1500字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动能

“一带一路”第一次进入党的最高文件,而且一亮相就成为高频词,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共出现了五次。“一带一路”成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动能,增添经济热度、文化温度,展现大国意愿、大国能力。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同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一带一路”在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理念,将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融合在一起,中国的国际塑造力明显提升。当欧美等西方国家“退、缩、反、逆”情绪蔓延的时候,中国在提供全面的、系统的、多层次的物质性、理念性公共产品。“路、带、廊、桥”等“一带一路”实践为缺失信心的国际社会带来了新鲜空气,掀起了进步潮流,中东欧16+1机制、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制度性公共产品供给成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有力注脚。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一带一路”有两条脉络,一条是商脉,即展现经济热度,一条是文脉,即洋溢文化温度。经济热度就中国自身而言,要解决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相关问题,通过“一带一路”等新务实路径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全球经济而言,要通过“一带一路”等新合作动能解决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让世界经济走上正轨、走出危机的阴霾,保持一个创新、开放、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

  “一带一路”是中国全面对外开放的升级版,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致力于提升中华文明的国际软实力。一个具体表现就是“一带一路”成为联合国决议的“常客”。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有两大支柱,即新型国际关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是发展层面的合作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是文明层面对同舟共济理念的由衷认同。合作共赢与“一带一路”的商脉属性紧密契合,价值或文化共振与“一带一路”的文脉属性高度匹配。因此,“一带一路”不仅要以利服人、以例服人,更要以理服人、以立服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今天的主要问题不是站起来、富起来的问题,而是强起来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中国不仅要有体量,更要有声量。过去,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今天,失语就要挨骂,为此我们要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提升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制度性话语权。中国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国家,更是一个能够赢得尊重的国家。

第二篇: 两个一百年心得体会1500字

中国梦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1]  ,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正式提出于2012年11月29日。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也就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两个一百年”目标

十八大鲜明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可以说这“两个一百年”目标催生着“中国梦”的诞生。  

    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把国家的管理层建设好,把党建设好,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党的建设的重大任务。只有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充分发挥了党员队伍的作用,才能为我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证

第三篇: 两个一百年心得体会1500字

两个一百年

"两个一百年"是党的十八大会议中提出的一项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相辅相成,是我们国家我们党未来的发展、奋斗目标。

第一个一百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第二个一百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铸就中国梦

目录 1为什么要有中国梦 2要有什么样的中国梦 3怎样实现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梦的第一个宏伟目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中国梦的第二个宏伟目标。实现中国梦的实践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基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制度基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动力基础就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说: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对于中国梦,世界给予了高度关注。世界关注我们,我们不禁要自问:为什么要有中国梦?中国梦到底是什么?中国梦如何实现?

为什么要有中国梦.(一)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我们民族文化的深厚基础

中华民族是一个从不缺梦想的民族。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描绘了小康社会和大同理想,让人动容。《礼记·礼运》中描绘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样一种理想社会。我们党提出的"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要求不正是2000年来的中国人梦想的实现吗?这"五有"里面包含着无数中国人的梦想,是我们在2020年要实现的目标。这"五有"实际上包含着更远大的梦想。在2020年的基础上,我们再用10到15年的时间做到"五应":学有应教、老有应得、病有应医、老有应养、住有应居。在"五应"的基础上,再奋斗10到15年,到新中国建立100周年时做到: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乐养、住有宜居。这"优、多、良、乐、宜"五个字恰恰就是我们更高一级的梦想。

(二)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理想和夙愿

有了这些可歌可泣的梦想,有了为梦想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历史时刻。党的十八大指出: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付出了最大牺牲,书写了感天动地的壮丽史诗,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这两个不可逆转中,有着很多动人的故事:三个百年梦想,在新中国逐一实现。第一个故事:梁启超的和平梦想。1902年,梁启超写了一篇小说,叫《新中国未来记》。他在这篇小说中提出了一个宏大梦想:公元1962年正月初一,南京举行维新50年之大祝典,其时正值万国太平会议召开,各国全权大臣在这里签署太平条约,并向中国表示祝贺。100年后的中国,我们提出了走和平发展道路,赢得了世界的尊重,更为我们的发展赢得了和平的国际环境。第二个故事:百年奥运的梦想。1908年,一本名为《天津青年》的杂志向国人提出三个追问:中国何时才能派一位选手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才能派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会?整整100年后,2008年我们成功地举办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期盼,完成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履行了对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赢得了国际社会高度评价,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史册上深深印上了红彤彤的中国印。第三个故事:百年世博梦。1910年,晚清小说家陆士谔(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人在《新中国》中虚构了100年后在上海浦东举办万国博览会的情景。又是整整100年,2010年我们成功地举办了上海世博会。上海世博会创造和演绎了一场精彩纷呈、美轮美奂的世界文明大展示,以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胜利载入史册。

(三)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承载着中国人民实现幸福生活的梦想

中国人的梦想正是在国家梦、民族梦的实现中不断得以实现的。新中国建立初期,人们的梦想就是:一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一梦想在新中国的土地改革和合作化过程中实现了。1956年,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这是梦想实现的制度基础。到了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时期,人们憧憬的梦想就是:社会主义,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到了20世纪80年代,人们的梦想就是:多打粮多种树,尽快成个万元户。这些梦想都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实现了。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新世纪的不断推进,国民经济越来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很多人的个人梦想已经或者正在实现之中。

(四)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体现着中国对世界所承担的责任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一直有一种梦想,就是要对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这种梦想又是与中国工业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梦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毛泽东在1956年中共八大期间曾说过:中国是一个大国,它的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但是它对人类的贡献是不符合它的比重的。1956年11月,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正式提出了"中国梦":再过四五十年,进入到21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加要大变,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这一想法,毛泽东可谓是一生念念不忘。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的这一思想。他把实现四个现代化作为实现"中国梦"的最坚实基础。1978年6月10日,邓小平在会见卢旺达总统哈比亚利马纳时曾说:衡量我们是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使我们自己发展起来,实现四个现代化,而且要能够随着自己的发展,对人类作更多的贡献。第三代领导集体始终认为,对人类作出较大贡献是中华民族义不容辞的责任。1997年11月,江泽民在访问美国时指出:"中国作为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国家,应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中国人民所以要进行百年不屈不挠的斗争,所以要实行一次又一次的伟大变革、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所以要加强民族团结、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所以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归根到底就是为了一个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争取对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在这里,江泽民把中国梦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使中国梦的实现坚实有力。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也十分强调中国对人类的贡献,他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向世界做出了庄严承诺,指出2020年的中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折叠 编辑本段 要有什么样的中国梦.折叠 全面小康的中国梦1.在第一个百年,即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梦的第一个宏伟目标。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了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大平正芳在和邓小平见面时,就问邓小平:中国将来会是什么样?整个现代化的蓝图是如何构思的?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3]如何实现小康目标?邓小平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984年10月,他说:"我们确定了一个政治目标:到本世纪末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达到八百美元。……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再发展三十年到五十年,力争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4]77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新三步走"战略,他指出:"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下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5]十八大报告强调: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党的十八大指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2020年的小康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我的概括是:塑型、强体、着色、铸魂的中国。

(1)成熟定型的中国。使中国成熟定型是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思想。邓小平讲:"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个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4]372制度定型、方针定型、政策定型,这是邓小平同志的一个重要嘱托。20多年过去了,十八大指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一个六型中国:第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第二,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第三,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包括美国、日本、芬兰等国。从量化的角度看,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是: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美国只有5%)。此外,这些国家所获得的三方专利(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数占世界数量的绝大多数。目前中国对外来技术的依存度为50%,需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大幅度降低外来技术依存度。第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第五,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第六,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2)体魄强健的中国。第一,工业化的中国,用产业强体。工业化基本实现,这就需要大力发展现代工业。现代工业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发展的关键所在。1986年,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索罗等著名人士的倡导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成立了工业生产率委员会。该委员会在迈克尔·德托佐斯的领导下,经过三年多的努力,调查了40多个制造行业的情况,于1989年提交了《美国制造》的报告。报告开宗明义地指出,"一个国家要想生活得好,就必须生产得好"。其实早在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讲:"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第二,法治的中国,用法治强体。到2020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第三,文化的中国,用文化强体。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第四,人才的中国,用人才强体。到2020年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第五,民生的中国。"五有"的中国,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宜居;贫富差距缩小的中国,中等收入者占多数。一个体魄强健的中国应该是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中国。

(3)五颜六色的中国。第一,蓝色的中国:初步建设海洋强国。第二,绿色的中国。初步建成美丽中国。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第三,金色中国:GDP翻一番,达到90万亿元(约14万亿美元)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第四,红色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第五,青色中国: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建设廉洁政治。

(4)铸魂的中国。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相比,核心价值观更加具象化、更具有直接现实生活性、更能够与大众的现实感受和利益相联系。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观都要求不断破除社会中的种种特权,使人们在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权利实现真正的平等。

折叠 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中国梦的第二个宏伟目标。包括:(1)富强的中国。中国的GDP到2050年应该占世界的30%以上,重新回到世界经济的制高点上。(2)民主的中国。在2050年实行普选,邓小平在1987年讲:"我向一位外国客人讲过,大陆在下个世纪,经过半个世纪以后可以实行普选。"[4]220(3)文化的中国。文化强国建立起来,中国思想、中国价值观在世界上有巨大的影响。(4)美丽中国。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气洁的美好家园,建成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折叠 编辑本段 怎样实现中国梦.(一)深入研究和把握世界历史上的"国家梦"出现的共性与条件

1.历史上的"国家梦"。人类2000多年来,一共出现过六个世界性的"国家梦"。第一个世界性的"国家梦"就是罗马梦,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2世纪,罗马以其强大的势力吸引着来自无数国家的人士。公元2世纪的罗马,是一个管辖6000万人口(当时世界人口不到2亿人)、统治500万平方公里版图的世界城市。第二个世界性的"国家梦"就是中国的长安梦,所谓"梦回大唐"。在公元7-9世纪,中国的长安成为了世界上人们梦寐以求的地方和世界西方和东方商业、文化交流的汇集地,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大都会。长安为当时规模最大、最为繁华的国际都市,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达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唐长安的人口中,除居民、皇族、达官贵人、兵士、奴仆杂役、佛道僧尼、少数民族外,外国的商人、使者、留学生、留学僧等总数不下10万人。当时来长安与唐通使的国家、地区多达300个。唐的科技文化、政治制度、饮食风尚等从长安传播至世界各地。另外,西方文化通过唐长安城消化再创造后又辗转传至周边的日本、朝鲜、缅甸等国家和地区。第三个世界性的"国家梦"就是荷兰梦,阿姆斯特丹成为了世界城市。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成为了欧洲的商品与交换的中心,它是贸易的司令部,这是一个世界性的商场。第四个世界性的"国家梦"就是伦敦梦:18世纪末,英国人将煤炭用作机器动力,工业革命给经济带来了深刻变革。到19世纪中叶,伦敦已经拥有240万居民,是高度发展和繁荣的世界城市。第五个世界性的"国家梦"就是苏联梦。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初,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全世界进步人士所认同:所有的进步的人们都认为社会主义将在全世界范围内不可避免地和普遍地到来,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类的未来。许许多多进步的知识分子都认为人类的未来寄托于苏联社会主义身上。苏联成为了人们向往的圣地。第六个世界性的"国家梦"就是当今的美国梦。美国梦是什么?创业的机会,暴发的可能,游艇、别墅、私人飞机,就是布热津斯基讲的把理想主义与物质主义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2.世界性"国家梦"是如何出现的?第一,都是国家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出现的,而且经济实力在世界上都占有数一数二的地位。罗马帝国的经济实力最强盛的时期约占世界的1/4到1/3;中国隋唐时期经济实力占世界的40%左右,有的数据甚至讲,公元820年,大唐GDP一度达到全球的58%;荷兰在17世纪被称为海上马车夫,其经济规模在当时的欧洲是处于第一位的;19世纪中期,英国取得了世界工业和世界贸易的支配地位,成为"世界工厂",它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总和还要多得多,由于当时英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海上霸权,所以几乎完全能够控制全世界的贸易;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极短的时间内利用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在经济上一跃成为世界GDP第二大国;而美国在冷战后经济总量占世界GDP30%的情况下,"美国梦"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开来。第二,国家制度比较健全,制度优势充分显现。成为世界性"国家梦"的国家都是在其社会形态具有典型意义的时候出现的,因而其制度比较先进和完善。罗马是奴隶社会最典型的形态,因此,罗马法是奴隶制社会最发达、最完备的法律体系。全面维护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罗马法的内容和立法技术远较其他奴隶制法律完善和高超,为后世调整和保障私有制经济关系,特别是商品经济关系提供了现成的形式。它对世界法律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很多地方的法律都沿袭了罗马法的传统。苏联是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创造者,它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短时间内创造出了无数人间奇迹。第三,高度重视人才的培育、使用和引进。荷兰奇迹或者是荷兰梦的出现得益于当时荷兰政府大力吸收新移民,促进社会职业分化和专业化。从1550年到1650年,移民到荷兰的人口不少于100万,仅仅是阿姆斯特丹每年就有近3000人移民于此。这是一个奇迹。荷兰政府在鼓励移民的同时,鼓励社会的职业分层。1728年,一个名叫伯利的学者分析当时荷兰的职业状况:海上捕鱼和造船的就业人口为50万,农业和淡水捕鱼的就业人口为25万,加工业就业人口为80万,供货商80万人。

(二)塑造中国梦的途径

1.实现中国梦的实践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2012年10月2日发表文章,题目是:中共需要推出新的"中国梦"。文章提出:美国梦中国根本不能照搬,否则为了生产中国消费者想要消费的一切,地球的自然资源将被开采得一干二净,中国应当结合自身的民族特点,创造一个可持续的中国梦,这样一个中国梦将"打破收入增长与越来越高的资源消费之间的历史关联,有望成为中国人新的民族特性的一部分,并可能在世界上产生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刻总结近代中国一切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经验教训,深刻总结在中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深刻总结世界各国实现发展进步的历史启示,符合我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这条道路是充满生机活力的新路,是充分借鉴人类成果并为世界作出贡献的现代"丝绸之路",是发挥群众主动性的人民道路,是中国梦得以实现的根本所在。

2.实现中国梦的理论基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我们的"百年梦想"有一个实施的战略及规划。百年梦想首先设计成若干个20年的战略步骤。到现在我们已经有两个"二十年"。第一个是邓小平"三步走"战略中的"二十年":第一步,从1980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一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第一个"二十年"(1980年-2000年)目标已经超额完成。第二个"二十年"就是江泽民在2001年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中的"二十年"。二十年目标的实现又转化为4个五年规划,包括三个主要方面:A.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清楚地绘制出具有约束力的发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B.配套编制各个部门的五年发展规划,包括新兴战略产业五年规划、国家文化发展五年规划、国家科技发展五年规划、社会保障发展五年规划、人力资本发展五年规划,等等。这些规划更加具体,实施起来更有针对性。C.编制区域发展规划,以经济区带动中国经济发展。

3.实现中国梦的制度基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使这一制度的优势不断得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捕捉重要发展机遇并且不断把这些机遇转化为发展的动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以其逐步完善的政治制度来捕捉各种世界范围内有利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机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我们能够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集中力量的优势办发展方面的大事。利用这一优势,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把中央与地方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通过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既发挥好中央的积极性,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又发挥好地方积极性。

4.实现中国梦的动力基础就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幸福感是梦想的重要内容。从国家的层面讲,"中国梦"的远景目标,是要为每个中国人创造最大限度的机会和条件来实现自我的价值,并为每个人的自由充分发展提供政治制度、社会环境和自然生态的保证。

中国有梦,中国更有实现自己梦想的道路、体系和制度。中国梦是靠13亿中国人的美好向往和勤奋努力来支撑的,是靠历史规律和社会制度的完善来实现的。

第四篇: 两个一百年心得体会1500字

奋力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心得体会与学习两个一百年心得体会合集

学习两个一百年心得体会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的宏伟蓝图和美好愿景。现代化、中国梦,归根结底就是强起来。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其中的一大步,是强起来的新起点。蓝图不会自动实现,梦想不会自动成真。要强起来,就要动起来、干起来,就要严起来、实起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决战决胜的今天,在由大向强的路上,只有埋头苦干、又严又实,才能实现蓝图、成就梦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实施“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如果对今后5年和新的一年作一个定位,这无疑是最准确判断。站在20XX年的起跑线上,回望曾经的风云激荡、前瞻远方的漫漫征途,我们不禁感到自豪和喜悦,不由得生出憧憬和渴望。决胜阶段,需要决心;
开局之年,重在开头。决胜和开局,都有一个共同指向:强起来。

我们的国家要强起来。众所周知,经过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奋斗,我国综合国力极大增强,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但也必须看到,量不代表质,大不等于强。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是我们的薄弱之处;
发展很不平衡、贫困尚未消除,是我们的短板所在;
生态环境恶化、雾霾压迫呼吸,是我们的心头之痛。许许多多的矛盾和问题影响了发展含金量、降低了生活幸福感。大而不强,是明显的差距;
由大向强,是紧迫的课题。有人说,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是当代中国的发展逻辑;
有人说,中国正面临由大向强的转折,中国已走在由大向强的路上。不管怎么说,意思都一样:中国要强起来。国家强起来,人民才能扬眉吐气,民族才能享有尊严和荣耀。

我们的人民要强起来。社会由人构成,事业由人来干。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国家要强起来,人民必须强起来。同物质文明建设领域一样,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也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信仰缺失、价值扭曲、道德失范、人的文明素质不高乃至消极腐败现象,实际上就是人还不强的反映。同国家不仅要增强硬实力而且要增强软实力一样,人也不仅要强健身体,而且要强健魂魄,挺起精神的脊梁,彰显道德的力量。人民强起来,国家强起来才有坚实支撑和不竭动力。我们每个人都强起来,强本领、强素质、强作风,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的党要强起来。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是历史的结论。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不能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
处在决胜阶段的中国,更加需要凝聚团结奋进的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发展的“火车头”。我们的国家要强起来、人民要强起来,关键是党要强起来。然而,随着党所处环境和党自身状况的不断变化,管党治党的难度空前加大,把拥有8700多万党员的大党建设好并不容易。打铁还需自身硬。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面对长期存在的“四大考验”和依然突出的“四种危险”,我们的党尤其要强起来。一切无所作为的观点、一切自满懈怠的情绪、一切等待观望的行为,都与强起来的要求相背离。挺立时代潮头、走在时代前列、顺应人民期待,自觉主动强起来,党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就能更加坚强,国家强起来、人民强起来就充满希望。

奋力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心得体会

“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也就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这个宏伟目标,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又一座重要里程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居于引领地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总体部署,发出了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冲刺的新的动员令。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最重要的是树立起攻坚克难的坚定信心,凝聚起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把“十三五”规划描绘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蓝图变成现实。

1.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深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目标在20世纪末如期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这个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行了充实和完善,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调整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应了人民的新要求。3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紧紧扭住这个奋斗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推动小康社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赋予“小康”更高的标准、更丰富的内涵。

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论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还是在世界发展史上、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回顾几千年的历史,丰衣足食一直是中国老百姓最朴素的追求和愿望。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从救亡图存到推翻三座大山,从改变一穷二白面貌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一直在为过上幸福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中国经济总量将达到近17万亿美元,中国人民将在全面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普遍过上比较殷实富足的生活。这将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跨越,也是中国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关键一步。全面小康和民族复兴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交融的阶段。没有全面小康的实现,民族复兴就无从谈起。今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就是在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我们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同时要认识到,作为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发展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到2020年全国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时间十分紧迫,任务相当繁重。要使全体人民都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还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艰辛努力。全党同志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认清形势,坚定信心,继续顽强奋斗,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准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

“十三五”规划纲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规划和设计了未来美好生活的宏伟蓝图。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XX年翻一番,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农业现代化进展明显,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

创新驱动成效显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创业创新蓬勃发展,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创新要素配置更加高效,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增强,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继续加大,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改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发展空间布局得到优化。对外开放深度广度不断提高,全球配置资源能力进一步增强,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教育、文化体育、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就业比较充分,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影响持续扩大。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现代军事体系更加完善。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这些新的目标要求,与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相衔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一致,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体现了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体现了坚持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实现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XX年翻一番,经济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十三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需保持在6.5%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才能实现翻一番目标。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新一轮大干快上,不能靠粗放型发展方式、靠强力刺激抬高速度实现“两个翻番”,否则势必走到老路上去,带来新的矛盾和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考虑更长远时期的发展要求,加快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方式,这样才能建成高质量的小康社会,才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更为牢靠的基础。

3.全面小康是全面发展的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到 2020年我们在总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严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

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是一个整体性目标要求,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任何一个方面发展滞后,都会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

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小康才能真正造福全体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没有人掉队的小康。我们到时候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当前,影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突出因素主要集中在民生领域,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的民生保障方面。要持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和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 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力度,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把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不仅是缩小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和增长速度的差距,而且是缩小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差距较大,生产力发展水平多层次,不可能是“同一水平小康”,完全没有差距是不可能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针对全国讲的,不是每个地区、每个民族、每个人都达到同一个水平,不能把相关指标简单套用到各省区市,那样不科学,也不现实。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坚持一定标准,又要防止好高骛远;既要考虑到2020年这个时间节点,又要立足于打基础、谋长远、见成效。

4.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

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策略,也是解决前进道路上各种矛盾和问题、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面对新的风险和挑战,各种矛盾和问题比较多地显现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否还存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尽管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但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没有改变。一定要全面把握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断推动我们的事业取得新的更大胜利。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落实好“十三五”规划纲要、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了战略基石。

从国际看,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总体上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局,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国际力量对比趋向平衡,我国发展具有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从国内看,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增长速度不可避免换挡的同时,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动力持续转换,改革开放释放出新的发展活力,良好发展态势可以保持。

“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党中央作出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重大判断以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情国情不断变化,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也相应变化。一是国际金融危机破坏了世界经济增长动力,新的自主增长动力没有形成,世界经济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带动力减弱,我们利用世界经济较快增长加快自身发展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必须更多依靠内生动力实现发展。二是主要国家去杠杆、去债务,全球需求增长和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市场成为最稀缺的资源,利用国际市场扩张增加出口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必须把发展的立足点更多放在国内,更多依靠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三是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发达国家推进高起点“再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加速工业化,我国要素成本快速提高,利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原有比较优势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四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增强,发达国家经济实力相对下降、危机感上升,新的经贸规则制定处在激烈的利益折冲之中,我们利用原有规则招商引资、促进发展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必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保护和扩大我国发展利益。五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国际社会期待我国在更多领域承担更多责任,一些国家同我国发展的摩擦上升,而那些不愿意看到中国发展壮大的势力对我国的戒备和防范心理加重,联手对我国进行牵制和遏制,我们集中力量发展经济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必须统筹国际国内事务、统筹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工作,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努力维护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

总之,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正在由原来加快发展速度的机遇转变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正在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的机遇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机遇。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在改革开放以来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5.破解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

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了决胜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时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历程到了需要一鼓作气向终点线冲刺的历史时刻。完成这一战略任务,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也是我们的最大光荣。”必须清醒看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具有充分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前进道路并不平坦,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挑战依然严峻复杂。如果应对不好,或者发生系统性风险、犯颠覆性错误,就会延误甚至中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过去有一种看法认为,一些矛盾和问题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老百姓收入少造成的,等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老百姓生活好起来了,社会矛盾和问题就会减少。现在看来,不发展有不发展的问题,发展起来有发展起来的问题,而发展起来后出现的问题并不比发展起来前少,甚至更多更复杂了。比如,如何解决好发展质量和效益问题,如何解决好发展不平衡问题,如何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问题,等等。下大气力破解制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这既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也是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要着力转方式、补短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是影响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因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要通过着力转方式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问题,通过着力补短板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不动摇,同时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把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尽快补上,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要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困难不容低估,风险要高度关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可能是我国发展面临的各方面风险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我们面临的重大风险,既包括国内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风险以及来自自然界的风险,也包括国际经济、政治、军事风险等。如果发生重大风险又扛不住,国家安全就可能面临重大威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就可能被迫中断。要着力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力争不出现重大风险或在出现重大风险时扛得住、过得去。各种风险往往不是孤立出现的,很可能是相互交织并形成一个风险综合体。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把自己职责范围内的风险防控好,不能把防风险的责任都推给上面,也不能把防风险的责任都留给后面,更不能在工作中不负责任地制造风险。要加强对各种风险源的调查研判,提高动态监测、实时预警能力,推进风险防控工作科学化、精细化,对各种可能的风险及其原因都要心中有数、对症下药、综合施策,出手及时有力,力争把风险化解在源头,不让小风险演化为大风险,不让个别风险演化为综合风险,不让局部风险演化为区域性或系统性风险,不让经济风险演化为社会政治风险,不让国际风险演化为国内风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只有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才能顺利起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军,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责任。领导干部要勇于担当,人民群众要增强主人翁意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拧成一股绳,以必胜的信心、昂扬的斗志、扎实的努力,投身新的历史进军,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第五篇: 两个一百年心得体会1500字

党章“两个一百年”有感
“两个百年”有感

重温党章,当我再次读到“两个一百”——“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到建国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仍然不免激动,内心澎湃不已,对在党的英明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的民主富强,内心充满着信心,洋溢着力量。
两百年光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掀起的浪花,两个百年夙愿编织的中国梦却激起了中华民族心胸中壮阔无比的波澜。从1840年鸦片战争带给中华民族沉重灾难,到2049年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人民经历的磨难、承受的担当、付出的心血和唤起的自觉,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历史遗产。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强调全党同志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优良作风把人民凝聚在一起,为实现“两个一百”的伟大目标共同奋斗。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十八大报告中曾引人注目的提到,“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具体要求就是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2020年国内GDP要达到80万亿元。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3年国内GDP为568845亿元,朝着目标又迈进了坚实的一步。
1/2

党章“两个一百年”有感
随之改革步伐的加快,改革红利逐步显现,但是我们也要清醒意识到国内经济“转结构,调方式”的急迫性和艰巨,看到目前国内经济存在的问题,目前国内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今年7、8月份各项经济数据出现了明显的回落,坊间分析家推算三季度的GDP增长会有明显的下降,大约在7%—7.2%,加上上半年的7.4%,全年若要完成原定的经济增速7.5%左右的增长目标,任重而道远。
同时,如何让提升居民收入水平,一方面要减少建设中的铺张浪费,减少三公消费,杜绝贪污腐败,另一方面采用合理减税,逐步减少收入差距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物质水平的提高同样不能忽视对生态和环境的需求,尤其注意生态污染、碳排放问题,在全面奔小康的过程,由于绝对消费量的上升,对生态的破坏也往往提升,政府要加大对环保事业的支持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行为,让“碧水云天”重新回到人们身边。
审视自身,作为中国实现伟大复兴的见证者,切不可忘记自己作为创造者的身份,只要我们的力量汇集到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实现不了的目标,迈步过去的坎。我们一方面要坚定党的正确领导,另一方面要发挥自我能动性,把自己摆在历史主人翁的位置上,甘于奉献,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2/2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一百年 两个 两个一百年心得体会1500字 两个一百年心得体会1500字 两个一百年心得体会1000字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