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睿智文秘网>心得体会 >

202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全文完整)

发布时间:2022-06-18 17:54: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全文完整)

202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5篇

第一篇: 202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中学音乐实验教材介绍 教育部 课程教材研究所 人民教育出版社 杜永寿两点说明:一、教材的性质1.载体: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材2.范畴:教科书——教参及配套音像资料等3.形式:纸介质——音像制品——现场演出、展示二、教材的定位1.教材是教学目标物化的产物,是有组织的具体例证的展示,它不可能取代教学的全部内容2.对教材进行评价要与教学紧密结合3.评价的内容和标准要有既定的共同基础,评价的依据、方式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度编写思路选材范围编排体例配套材料 基本特色 总体评价 实施建议人教版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 一、明确音乐在基础学科中的人文 性、审美性、艺术性特质。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音乐课程标准》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二、体现国家教育方针, 推进素质教育,深 化学科教材改革。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三、落实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课程 目标和内容标准的要求。内容标准感受与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四、倡导行之有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以学生自主而全面的发展为根本,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创造性的表现时常专心致志听别人说话,注意别人的行动;
常用类比和推理喜欢向权威挑战有较强的好奇心,总想寻根究底,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喜欢精细地观察事物非常希望把自己发现的东西告诉别人能在嘈杂的环境中专心致志地工作能从乍看起来互不相干的事物中找出联系有自己独特的实验方法和发现问题的方法喜欢预测结果,并能努力地去证明这一预测的正确性习惯于自己决定学习和研究的课题喜欢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五、加强音乐与不同学科、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综合与互补。选材范围 欧洲十七世纪以来的 经典创作 专业创作的经典作 中国近现代以来的专 品 业创作 民族传统音乐 中国民族传统音乐 新作品 世界民族传统音乐 中外优秀流行音乐 中外专业创作的新音 乐教材的体例框架 每册书分六个有主题的单元,各单元既相 对独立,又有机关联。全部六册书共计三 十六个单元 。

每个单元由若干可操作的教学栏目组成。

各单元都有主题意义很强的标题与图标;
各教 学栏目涉及相应的插图、配画、音乐知识板、 课堂讨论题、内容要求、活动设计等辅助项 目。人教版教科书分两种版本:五线谱版 彩色简谱版 黑白彩色配套材料 教师用书 杂志 教学录音带 多媒体教学软件 培训资料包教师教学用书 一、教学计划建议表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准备 四、教材分析 五、教学设计示例 六、教学评估表 七、参考资料教学录音带 唱歌 范唱 伴奏 欣赏 配乐诗朗诵 音乐练习与音响素材多媒体教学软件 包括教科书、教参、录音带中几乎全部内 容。总体评价 教育部审查委员意见: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送审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实验教科书》初中音乐,选材涵盖了各种不同 体裁、形式、风格的中外音乐作品,如中国传 统音乐(民歌、戏曲、曲艺)、中国近现代和 当代音乐,外国古典音乐和世界民族音乐,让 学生全面接触中国民族的及世界优秀的音乐, 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该教材较好地做到了多 学科的渗透,有机地将音乐与历史、地理、民 族文化等融在一起,这样能让学生有较宽的视 野去理解、学习音乐。教学过程能坚持“以审美 为核心”的理念,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 造精神,体现了音乐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目标。

第二篇: 202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六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测试卷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填空。(32分)

1.用圆规画圆时,( )决定圆的位置,( )决定圆的大小。

2.圆周率表示一个圆的( )和( )的比值。

3.一个圆的周长是50.24分米,这个圆的直径是( )分米,面积是( )平方分米。

4.两个圆的周长的比是l:2,则这两个圆直径的比是( ),面积的比是( )。

5.在一个正方形里面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周长是6.28分米,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6.一个圆的半径扩大到原来的5倍,它的周长扩大到原来的( )倍,它的面积扩大到原来的( )倍。

7.在一个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里剪一个最大的圆, 圆 的 面积是( )。

8.长方形有( )条对称轴;
半圆有( )条对称轴。

9.一个环形的外圆直径是10cm,内圆直径是 8cm,它的面积是( )cm2。

10.一个车轮的直径为75厘米,车轮转动一周,前进( )米。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10分)

1.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 )

2.直径总比半径长。

( )

3.两个圆的周长相等,这两个圆的半径也一定相等。

( )

4.一个圆的面积和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相等,它们的周长也一定相等。

( )

5.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圆都是轴对称图形。

( )

三、选择。(10分)

1.准确地说,3.14( )π。

A.= b.> C.

第三篇: 202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第一部分 前言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
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
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按以上思路具体设计如下。

(一) 学段划分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本标准统筹考虑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二) 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行为动词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行为动词表述(行为动词解释见附录1)。

(三) 课程内容

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其中,“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
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
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

“图形与几何”的主要内容有: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性质、分类和度量;
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
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
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运动。

“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整理调查数据、绘制统计图表等;
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等;
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
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提倡把这种教学形式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
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
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
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
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
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两种推理功能不同,相辅相成: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
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
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
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

1.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总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阐述:


总目标的这四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


二、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
理解常见的量;
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
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
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
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
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2.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3. 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4.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


第二学段(4~6年级)

知识技能

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上的数;
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意义;
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
理解估算的意义;
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能解简单的方程。

2.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
体验简单图形的运动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运动后的图形,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一些基本方法;
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3.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
体验随机事件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4.能借助计算器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数学思考

1.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

2.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

3.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4. 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

问题解决

1.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

2.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4.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情感态度

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4.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等良好品质。


第三学段(7~9年级)

知识技能

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符号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
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
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掌握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进行表述的方法。

2.探索并掌握相交线、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和圆的基本性质与判定,掌握基本的证明方法和基本的作图技能;
探索并理解平面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
认识投影与视图;
探索并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应用。

3.体验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和推断过程,理解抽样方法,体验用样本估计总体的过程;
进一步认识随机现象,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的概率。

数学思考

1.通过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述数量关系的过程,体会模型的思想,建立符号意识;
在研究图形性质和运动、确定物体位置等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经历借助图形思考问题的过程,初步建立几何直观。

2.了解利用数据可以进行统计推断,发展建立数据分析观念;
感受随机现象的特点。

3.体会通过合情推理探索数学结论,运用演绎推理加以证明的过程,在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能力。

4.能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问题解决

1.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2.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3.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过程中,能较好地理解他人的思考方法和结论。

4.能针对他人所提的问题进行反思,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态度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感受成功的快乐,体验独自克服困难、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具备学好数学的信心。

3.在运用数学表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具有抽象、严谨和应用广泛的特点,体会数学的价值。

4.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勇于质疑、敢于创新,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第一学段(1~3年级) 

一、数与代数

(一)数的认识

1. 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 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
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参见例1)。

3. 理解符号<,=,>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参见例2)。

4. 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参见例3)。

5. 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能读、写小数和分数。

6. 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7. 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能进行交流(参见例4)。

(二)数的运算

1.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参见例5)。

2. 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3. 能计算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两位数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4.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5. 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6. 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参见例6)。

7.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8. 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参见例7)。

(三)常见的量

1. 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参见例8)。

3. 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4. 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5. 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四)探索规律

探索简单情景下的变化规律(参见例9、例10)。

二、图形与几何

(一)图形的认识

1. 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

2. 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参见例11)。

3. 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

4. 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5. 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6.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

7. 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参见例20)。

(二)测量

1. 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参见例12)。

3. 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 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5.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分米2、米2,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6.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估计给定简单图形的面积(参见例13)。

(三)图形的运动

1. 结合实例,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参见例14)。

2. 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参见例15)。

3. 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四)图形与位置

1. 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 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知道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会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参见例16)。

三、统计与概率

1. 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参见例17)。

2. 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参见例18)。

3. 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涵信息(参见例19)。

四、综合与实践

1.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2.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3.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参见例20、例21、例22)


第二学段(4~6年级)

一、数与代数

(一)数的认识

1.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2. 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参见例23)。

3. 会运用数描述事物的某些特征,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参见例24)。

4. 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5. 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6. 了解自然数、整数、奇数、偶数、质(素)数和合数。

7.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参见例25);
会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

8. 能比较小数的大小和分数的大小。

9.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

(二)数的运算

1.能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2.认识中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3.探索并了解运算律(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4.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5.能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和分数(不含带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6.能解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7.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8.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9.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参见例26、例27)。

10.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规律(参见例28)。

(三)式与方程

1.在具体情境中能用字母表示数。

2.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

3. 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如3x+2=5,2x-x=3),了解方程的作用。

4.了解等式的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四)正比例、反比例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及按比例分配的含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

3.会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图,并会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参见例29)。

4.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关系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五)探索规律

探索给定情境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参见例30、例31)。

二、图形与几何

(一)图形的认识

1.结合实例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

2.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知道平角与周角,了解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4.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

5.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知道扇形,会用圆规画圆。

6.认识三角形,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7.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8.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参见例32)。

9.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展开图。

(二)测量

1.能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能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45°,60°,90°角。

2.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知道面积单位:千米2、公顷。

4.通过操作,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掌握圆的周长公式;
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会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参见例33)。

6.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米3、分米3、厘米3、升、毫升),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米3、1厘米3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

7.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8.体验某些实物(如土豆等)体积的测量方法(参见例34)。

(三)图形的运动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操作等,在方格纸上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会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参见例35)。

3.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能从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角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并运用它们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的图案。

(四)图形与位置

1.了解比例尺;
在具体情境中,会按给定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2.能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其位置。

3.会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参见例36)。

4.在具体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限于正整数)表示位置,知道数对与方格纸上点的对应(参见例37)。

三、统计与概率

(一)简单数据统计过程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可使用计算器)。

2.会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能选择适当的方法(如调查、试验、测量)收集数据。

3.认识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能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且有效地表示数据(参见例38)。

4.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参见例38)。

5.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参见例39)。

6.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参见例38、例40)。

(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
能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参见例41)。

2.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并能进行交流(参见例41)。

四、综合与实践

1. 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

2.结合实际情境,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在给定目标下,感受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定简单的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

4. 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参见例42、例43、例44、例45、例46)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发扬教学民主,当好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和有关软件,提高教学效益。

(一) 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为使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而且要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目标有机结合,整体实现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需要日积月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努力挖掘教学内容中可能蕴涵的、与上述四个方面目标有关的教育价值,通过长期的教学过程,逐渐实现课程的整体目标。因此,无论是设计、实施课堂教学方案,还是组织各类教学活动,不仅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合作交流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引导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积累基本经验,帮助学生形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关于“零指数”教学方案的设计可作如下考虑:教学目标不仅要包括了解零指数幂的“规定”、会进行简单计算,还要包括感受这个“规定”的合理性,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数学思考、感悟理性精神(参见例80)。

(二)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

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接受学习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自主探索等方式;
学生应用知识并逐步形成技能,离不开自己的实践;
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参见例81)。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教师的“组织”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实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
第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

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通过恰当的归纳和示范,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
能关注学生的差异,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主要体现在:教师以平等、尊重的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发学生共同探索,与学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

3.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

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一方面,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
另一方面,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标志,是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得到全面的发展(参见例31、例51)。

实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讲授;
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组织学生操作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猜想、推理论证等,都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步学会学习。

(三)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知识技能”既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性目标,又是落实“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目标的载体。

1.数学知识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

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与学生学科知识的联系,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操作、尝试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教师还应揭示知识的数学实质及其体现的数学思想,帮助学生理清相关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等。

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体会对于某些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的层次进行理解。

2.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例如,对于整数乘法计算,学生不仅要掌握如何进行计算,而且要知道相应的算理;
对于尺规作图,学生不仅要知道作图的步骤,而且要能知道实施这些步骤的理由。

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训练,但要适度,不能依赖机械的重复操作,要注重训练的实效性。教师应把握技能形成的阶段性,根据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分层次地落实。

(四) 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等。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

例如,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分类问题,如数的分类,图形的分类,代数式的分类,函数的分类等。在研究数学问题中,常常需要通过分类讨论解决问题,分类的过程就是对事物共性的抽象过程。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逐步体会为什么要分类,如何分类,如何确定分类的标准,在分类的过程中如何认识对象的性质,如何区别不同对象的不同性质。通过多次反复的思考和长时间的积累,使学生逐步感悟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思想。学会分类,可以有助于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有助于分析和解决新的数学问题。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

教学中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例如,在统计教学中,设计有效的统计活动,使学生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展示数据、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说明问题。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统计活动经验,加深理解统计思想与方法。

“综合与实践”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在经历具体的“综合与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如何发现问题,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完成的问题,如何把实际问题变成数学问题,如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何选择合作的伙伴,如何有效地呈现实践的成果,让别人体会自己成果的价值。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会逐步积累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验。

(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根据课程目标,广大教师要把落实情感态度的目标作为己任,努力把情感态度目标有机地融合在数学教学过程之中。设计教学方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应当经常考虑如下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如何组织学生探索,鼓励学生创新? 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 如何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对数学感兴趣? 如何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 如何引导学生善于与同伴合作交流,既能理解、尊重他人的意见,又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如何让学生做自己能做的事,并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 如何帮助学生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以强烈的责任心,严谨的治学态度,健全的人格感染和影响学生;
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善于挖掘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
要在教学实践中善于用本标准的理念分析各种现象,恰当地进行养成教育。

(六)合理把握“综合与实践”的实施

“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它是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应贯穿整个数学课程之中。“综合与实践”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和有效的载体。“综合与实践”的教学,重在实践、重在综合。重在实践是指在活动中,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全过程参与,重视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重在综合是指在活动中,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内部知识的联系和综合应用。

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时应特别关注的几个环节是:问题的选择,问题的展开过程,学生参与的方式,学生的合作交流,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展示与评价等。

要使学生能充分、自主地参与“综合与实践”活动,选择恰当的问题是关键。这些问题既可来自教材,也可以由教师、学生开发。提倡教师研制、开发、生成出更多适合本地学生特点的且有利于实现“综合与实践”课程目标的好问题。

实施“综合与实践”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参与,启发和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组织好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并照顾到所有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不要急于求成,要鼓励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综合与实践”的过程,积累活动经验、展现思考过程、交流收获体会、激发创造潜能。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积累、分析、反思,使“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成为提高教师自身和学生素质的互动过程。

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根据学段目标,合理设计并组织实施“综合与实践”活动。

(七)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

1.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 教学活动应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困难或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思维空间,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恰当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
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2.“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预设”,教学方案的形成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钻研和再创造。理解和钻研教材,应以本标准为依据,把握好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
对教材的再创造,集中表现在:能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贴切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流程,准确地体现基本理念和课程内容规定的要求。

实施教学方案,是把“预设”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互动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把握,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

3.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 推理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推理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需要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义务教育阶段要注重学生思考的条理性,不要过分强调推理的形式。

推理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尝试、估算、归纳、类比、画图等活动发现一些规律,猜测某些结论,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通过实例使学生逐步意识到,结论的正确性需要演绎推理的确认,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

在第三学段中,应把证明作为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使学生知道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是相辅相成的两种推理形式。“证明”的教学应关注学生对证明必要性的感受,对证明基本方法的掌握和证明过程的体验。证明命题时,应要求证明过程及其表述符合逻辑,清晰而有条理(参见例62)。此外,还可以恰当地引导学生探索证明同一命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进行比较和讨论,激发学生对数学证明的兴趣,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4.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 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能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有条件的地区,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使用计算器、计算机以及有关软件;
暂时没有这种条件的地区,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改善教学设施,另一方面广大教师应努力自制教具以弥补教学设施的不足。

在学生理解并能正确应用公式、法则进行计算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计算器完成较为繁杂的计算。课堂教学、课外作业、实践活动中,应当根据课程内容的要求,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还应当鼓励学生用计算器进行探索规律等活动(参见例28、例50)。

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不能完全替代原有的教学手段,其真正价值在于实现原有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甚至达不到的效果。例如,利用计算机展示函数图象、几何图形的运动变化过程;
从数据库中获得数据,绘制合适的统计图表;
利用计算机的随机模拟结果,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随机事件以及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等等。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教师还应注重课堂教学的板书设计。必要的板书有利于实现学生的思维与教学过程同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的脉

第四篇: 202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

林甸县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征订单

书 名

版 别

印张

定 价

书 号

份数

合计(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师大出版社

5.25

9.00

978-7-303-13317-8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师大出版社

11.5

18.00

978-7-303-13324-6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师大出版社

1.75

3.60

978-7-303-13320-8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师大出版社

2

4.00

978-7-303-13315-4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师大出版社

1.75

3.60

978-7-303-13327-7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师大出版社

8.5

14.00

978-7-303-13310-9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师大出版社

4

7.00

978-7-303-13314-7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师大出版社

4.25

7.50

978-7-303-13313-0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师大出版社

4

7.00

978-7-303-13305-5

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师大出版社

5.75

9.60

978-7-303-13335-2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师大出版社

3.25

6.00

978-7-303-13326-0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师大出版社

2.25

4.50

978-7-303-13319-2

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师大出版社

3.25

6.00

978-7-303-13334-5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师大出版社

4

7.00

978-7-303-13318-5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师大出版社

2.5

4.80

978-7-303-13316-1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师大出版社

2.5

4.80

978-7-303-13332-1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师大出版社

4.25

7.50

978-7-303-13307-9

总计

单位:  负责人:

征订要求:

1、以校为单位统一征订,原则上“课程标准”要求每位教师一本,“标准解读”每校每个学科至少一本。

2、黑龙江省教材服务中心统一开发票,要求各校单位名称一定书写清楚。

3、征订单可在林甸教育信息中心网站---教学研究栏目中下载。填写无误后发至邮箱jxxfsj@163.com中,统计后综合上报。

4、各校于2012年3月10日前上报完成。

 

  林甸县《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征订单

 单位:
负责人:

书名

版别

开本

出版日期

估价(元)

份数

合计(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小16开

2012.1

33.0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版)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小16开

2012.1

36.00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2011版)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小16开

2012.1

34.00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2011版)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小16开

2012.1

22.00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2011版)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小16开

2012.1

35.00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小16开

2012.1

25.00

 

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小16开

2012.1

35.00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小16开

2012.1

20.00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版)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小16开

2012.1

33.00

 

义务教育日语课程标准

(2011版)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小16开

2012.1

28.00

 

义务教育俄语课程标准

(2011版)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小16开

2012.1

17.00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11版)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小16开

2012.1

24.00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011版)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小16开

2012.1

27.00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2011版)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小16开

2012.1

27.00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2011版)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小16开

2012.1

27.00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 (2011版)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小16开

2012.1

37.00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小16开

2012.1

28.00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小16开

2012.1

20.00

 

总计(元)

第五篇: 202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

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品德与生活............................................................................ 3品德与社会.......................................................................... 25思想品德.............................................................................. 43历史...................................................................................... 61地理...................................................................................... 97生物学................................................................................ 123物理.................................................................................... 169化学.................................................................................... 213语文.................................................................................... 247数学.................................................................................... 291沟通与交往........................................................................ 351体育与健康........................................................................ 371律动.................................................................................... 413美术.................................................................................... 431目 录聋校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6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3第一部分 前言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养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求聋校义务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立德树人,培养聋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培养聋生良好的国家意识、公民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2 年级是聋生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聋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聋生品德和行为习惯、生活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活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聋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聋生教育教学中,使其尽快地适应聋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程是聋校1—2 年级开设的一门以聋生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聋生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点。(一)生活性本课程视聋生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聋生生活的组成部分,是聋生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聋生生活中的特殊需要和问题为出发聋校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 课程标准(2016年版)4点,以聋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引导聋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二)活动性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聋生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聋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构建来实现。(三)综合性本课程设计体现聋生与自我、聋生与家庭、聋生与学校、聋生与社会的内在整合,在四个生活场域中又体现了“健康安全、愉快积极、负责任有爱心、动手动脑有创意”四个生活层面的有机整合;
课程内容体现聋生的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潜能开发与缺陷补偿的有机融合;
教学活动体现聋生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相互渗透。(四)开放性本课程面向聋生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聋生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
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聋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聋生的其他生活空间;
教学时间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
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聋生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引导聋生热爱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是课程的核心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聋生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热爱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在与人相处中,接纳自我,学会沟通,懂得关心,分辨是非;
在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一部分 前言 │5(二)珍视聋生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聋生的权利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聋生的童年有不同于健听儿童和成人的特点和需要,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聋校生活是聋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聋校生活是每个聋生的权利。(三)道德存在于生活中,德育离不开生活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聋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只有源于聋生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建构道德认知,引导道德行为。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聋生的生活中进行。(四)让教与学根植于聋生的生活聋生的知识是通过其在生活及活动中的直接体验、思考而逐步建构的;
聋生的发展是通过其参与生活实践,与外部环境积极互动而逐步实现的。课程必须根植于聋生的生活,才能促进他们克服障碍、开发潜能、建立自信。教学必须与聋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其成长。三、课程设计思路品德与生活课程以聋生的生活为基础,以由近及远逐步扩展的四个生活领域和逐步提升的四个生活层面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每个生活领域的课程内容按照四个生活层面的顺序排列。四个生活领域为经:聋生与自我聋生与家庭聋生与学校聋生与社会四个生活层面为纬: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聋校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 课程标准(2016年版)6健康、安全地生活是聋生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它旨在使聋生从小知道珍爱生命,正确认识耳聋带来的障碍和自身发展的潜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的生存的关系,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打下基础。愉快、积极地生活是聋生生活的主调,它旨在使聋生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初步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发展主体意识和主动沟通与交往的意识,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为其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打下基础。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聋生自身的道德需求,也是社会的要求。它旨在使聋生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其成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公民打下基础。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是聋生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时代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引导聋生学会学习,发展认识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让生活更丰富更美好,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7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聋生。本课程引导和帮助聋生达到以下四个方面的目标。(一)情感与态度1. 爱亲敬长,懂得感恩。2. 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3. 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4. 认识自己,珍爱生命,热爱自然。5. 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6. 喜欢动手动脑,乐于想象与创造。(二)行为与习惯1. 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2. 初步养成主动交流的习惯。3. 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4. 乐于参加劳动和有意义的活动。5. 保护环境,爱惜资源。(三)知识与技能1. 掌握生活自理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 初步养成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聋校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 课程标准(2016年版)83. 具有与同伴友好交往、合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4. 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5. 具有初步的分辨是非能力。6. 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7. 初步了解有关祖国的知识。(四)过程与方法1. 初步体验提出、探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2. 初步体验与家庭、社区和社会生活相互联系的学习过程。9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一、我的个人生活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建议健康、安全地生活1. 按时作息,生活有规律。1. 课堂展示“我能过好每一天”。2. 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2. 结合生活实际,组织聋生参观宿舍,开展卫生评比等活动。3. 知道初步的保健常识并在生活中运用。3. 组织聋生开展“ 自我保健小常识”分享会。4. 学会使用和爱护助听设备,具有乐听、护耳的意识与能力。4. 结合日常生活中使用助听设备的经验,开展“保护耳朵、爱护助听设备”主题交流活动。5. 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照顾自己。5. 引导聋生通过观察,感受天气变化,开展“学会照顾自己”主题活动。6. 了解儿童易发疾病的有关知识,积极参加预防疾病的活动。6. 制作预防感冒、冻疮、中暑、过敏等有关疾病的画报。愉快、积极地生活7. 知道自己是聋童,了解自己和健听儿童的不同之处。7. 开展“我的自画像”活动,用画一画、写一写、演一演等方式介绍自己。8. 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并为此高兴。8. 在班级中开展“夸夸我自己”的小活动。9. 在成人的帮助下,能化解自己的消极情绪。9. 开展“ 讲讲自己最愿倾诉的对象”的活动。10. 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和活动。10. 组织开展“勇敢的孩子”主题活动。聋校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 课程标准(2016年版)10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建议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11. 做事认真负责,有始有终,不拖拉。11. 开展“不做小马虎”主题活动。12. 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借了物品及时归还。12. 结合学生日常表现,开展情景模拟表演、辨析等活动。13. 能初步分辨是非,做了错事勇于承认和改正,诚实不说谎。13. 结合生活中的案例,组织开展分析、讨论、交流等活动。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14. 对周围环境充满兴趣,喜欢接触新鲜事物。14. 开展“小小探索家”活动。二、 我的家庭生活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建议健康、安全地生活1. 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1. 组织“我会做,我能行” 竞赛活动,如洗手、洗毛巾等。2. 能安全使用常用的家用电器。2. 开展“家用电器我会用”活动。愉快、积极地生活3. 在成人引导下学会招待客人。3. 开展“我是家庭小主人”活动。4. 在成人指导下,学习独立地购买简单物品,文明购物。4. 创设情境,开展模拟购物活动。5. 在成人引导下合理安排闲暇时间,丰富家庭生活。5. 组织“我休闲,我快乐”交流分享活动。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6. 感受、珍惜家庭成员的亲情,能与家庭成员和睦相处。6. 开展讲述家庭温馨小故事、角色表演等活动。7. 爱父母长辈,体贴家人,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7. 做一件让家人开心的事。开展“尊敬父母长辈”的辨析活动。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8. 利用身边的材料,在家人的指导下自制小玩具、小礼物,布置居家环境等,丰富和美化生活。8. 开展“巧手扮我家”的手工制作活动。续表│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11三、我们的学校生活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建议健康、安全地生活1. 了解学校位置。熟悉学校环境,了解校内视觉提示设备的作用。1. 练习书写学校的地址。通过实地观察,指导聋生熟悉学校教室、食堂、宿舍等场所。2. 喜欢在学校学习和生活,在学校里情绪安定,心情愉快。2. 开展“我爱学校”主题活动。3. 了解使用各项体育、游乐等设施设备的正确方法,遵守规则,注意安全。3. 开展“游乐设施我会玩”活动。愉快、积极地生活4. 学习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与长处,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4. 开展“做最棒的自己”和“夸夸我的好朋友”活动。5. 学习与生活中遇到困难与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5. 举办“金点子发布会”,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6. 乐于用手语、口语和同学、老师交流沟通,愿意和别人分享。6. 开展“寻找我的好朋友”“小小故事会”“小记者发布会”等活动。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7. 认真完成老师或班集体交给的任务。7. 开展值日班长、班级好干部评选等活动。8. 喜欢集体生活,爱护班级荣誉。8. 开展“我是班级小主人”主题活动。9. 遇到同学、老师及熟识的人主动问候,学会对帮助自己的人表示感谢。9. 设置小小文明岗,开展“我会说谢谢”活动。10. 与同伴团结互助,友好相处,互相合作。10. 建立班级互助小组,开展“我们都是好朋友”等活动。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11. 喜欢提问和探寻问题的答案。11. 通过观察校园变化、阅读课外书等引导聋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12. 能根据需要做简单的道具、小模型、小物品等来开展活动。12. 结合学校艺术节、科技节等活动制作创意作品。13. 能积极地出主意、想办法来扩展游戏或推进活动。13. 组织开展“小小智多星”活动。聋校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 课程标准(2016年版)12四、我们的社会生活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建议健康、安全地生活1. 爱护公共设施及环境卫生,遵守公共秩序。1. 组织实地观察、现场讨论、辨析判断等活动。2. 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和安全标志,不到危险的地方去玩耍,避免意外伤害。2. 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模拟交通、远离危险场所等活动。3. 了解当地多发的自然灾害的有关知识,知道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求助和自救方法。3. 组织聋生讨论当地的自然灾害,参加演练活动,练习使用电话报警。4. 与人交往不轻信,不盲从,避免上当受骗。4. 开展“不轻信陌生人”“不上当受骗”等主题活动。愉快、积极地生活5. 与他人交往时能礼貌待人,行为文明。5. 设置模拟交往情境,引导聋生分辨交往中的正确举止和不当举止。6. 感受社会的温暖,对帮助自己的人懂得感恩,并用行动表达。6. 结合学校举行的各种节日或社会爱心捐赠等活动,让聋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感恩之心。7. 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7. 开展“亲亲你,大自然”活动,让聋生通过“看一看”“画一画”等多种方式表达对自然的爱。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8. 爱护动植物,节约资源,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8. 开展“争做环保小卫士”等相关活动。9. 了解自己身边的人,感受他们为自己作出的服务,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9. 观察或访问身边的人,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搜集优秀聋人的事迹,召开故事会。10. 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主要物产,喜欢自己的家乡。10. 举办“ 家乡风景名胜图片展”“家乡美食品尝会”等活动。11. 热爱革命领袖,了解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荣事迹。热爱中国共产党。11. 开展阅读图书、观看革命领袖和英雄模范的影片等活动。12. 热爱祖国。尊敬国旗、国徽,学唱国歌,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12. 组织聋生用手语或口语学唱国歌,结合每周的升降国旗仪式,进行行队礼及注目礼的行为指导。│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13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建议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13. 学习利用图书、电视、网络等多种方式获取信息。13. 组织聋生阅读、看电视、上网,分享信息。续表14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一)深刻理解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本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性质、特征和基本理念的部分,集中体现了本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核心价值,是课程的灵魂所在。在教学中深刻地理解课程的本质,是实施课程的根本,也是保证课程质量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课程的目标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目标的各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始终把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聋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略过程与方法等倾向。(二)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在本课程中,教师是聋生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在教学中,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不是“教”教科书的人,而是努力为聋生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的支持者;
与聋生共同进行活动的合作者;
在参与聋生活动的过程中,引导活动向正确方向发展,带领聋生向着课程目标前进的指导者。在本课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通过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来实现。聋生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通过亲历活动去达到教学目标。│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15(三)深入了解聋生特点,悉心关注个体差异鉴于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在了解聋生的实际生活和发展状况,掌握每个聋生的特点和各不相同的需要,了解其所在的家庭和社区的状况等基础上进行。(参见图1)在教学中,应关爱每一个聋生,关注个体差异,努力寻找和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指导,耐心帮助,及时表扬鼓励。

图1 品德与生活课程实施环节示意图(四)以活动为教与学的基本形式通过引导聋生主动参与各类活动来进行教学,是本课程教学的一大特点。在本课程中,聋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活动主动地进行建构,而不是依赖教师的直接传授。教学应引导聋生通过观察、调查、讨论、交流、表演、参观、访问、制作、种植、饲养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与环境互动、与同伴合作,来获得对自然与社会的亲身体验与感受,获得丰富的直接知识聋校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 课程标准(2016年版)16或经验,促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五)教学过程的注意点1. 教学准备通过多种方式了解聋生生活环境、家庭背景,并通过观察、聊天等形式调查聋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做好课前学情分析,设立清晰的可操作性的活动目标。根据聋生的实际,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计划,关注聋生个体差异,补偿缺陷,开发潜能。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要有相对的灵活性、开放性。2. 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源于聋生生活,关注聋生的兴趣和需要,关注聋生成长中的困惑与问题,可以通过“聚焦生活小事”“观察自然景象”“感悟细小情节”等来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作为教学内容或课程的生长点,以小见大,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本课程的教科书是聋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资源,应正确理解和应用。3. 活动组织教师可根据活动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等,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以生为本,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如:交流讨论、收集资料、现场调查、模拟演练、操作实践、参观访问、欣赏感悟、强化练习、故事感染、讲授引导、角色扮演等。应重视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的整合,注意与班级活动、学校活动、少先队活动、社区活动、节日庆典活动等结合起来;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跨学科的联合学习,不断扩展和深化聋生的经验和体验。二、评价建议本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每个聋生的发展,促进每个聋生的品德发展与生活能力提升。设计课程评价方案时,应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基本依据,体现学科评价特点,面向全体聋生,尊重聋生的个性特点,搜集聋生学习的完整信息,倡导多元、开放、整体的评价观,客观评价聋生状况。教师要总结与反思评价结果,改进教学,进而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17(一)评价目标和内容的确定1. 把单元主题与聋生的个性特点充分结合起来本课程采用的基本学习形式是单元主题学习。教师在评价聋生学习的时候,既要关注所有聋生都要达到的共同目标,又要关注不同聋生对该主题的独特表现和各自不同的优势。2. 既关注目标及内容的整体性,又有所侧重、突出重点本课程“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四个方面的目标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在确定一个主题学习的评价目标时,既要关注目标的整体性,又要避免平均主义,要根据主题的性质和特点突出重点目标。如在社会调查类活动中,可以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有所侧重;
在节日庆典类活动中,可在“情感与态度”方面有所侧重。3. 把预设目标和活动的生成结合起来在活动评价时,既要关注活动的既定目标,又不应拘泥于此,仅仅根据预设目标的达成度来评价活动的成功与否。本课程的评价应充分重视活动的生成和聋生的实际表现,把预设与生成结合起来。(二)评价方法的选择本课程的评价以质性评价为主,量化评价为辅,重视聋生在本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方面的个性化表现。评价方法主要有:观察、访谈、成长资料袋评价、聋生作品分析等。1. 观察。教师观察并记录聋生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以此对聋生进行综合评价。2. 访谈。教师通过与聋生各种形式的谈话,获得有关聋生发展的信息,并了解聋生思想情感的变化。3. 成长资料袋评价。用成长资料袋或活动记录册等方式收集聋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资料。4. 聋生作品分析。通过对聋生各种作品、活动成果的分析,了解聋生活动过程和发展状况。不同的评价方法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为避免方法的局限性,在评价实施中要注意综合运用。聋校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 课程标准(2016年版)18(三)评价的注意点1. 关注过程。重视对聋生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聋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行为表现以及付出努力的程度。如关注聋生在活动中是否积极投入,努力探索、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主动地与同学讨论、克服困难等。即使活动的最后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也应从聋生体验宝贵经验的角度加以珍视,而不是仅仅重视最后的结果。2. 追求多元。评价主体多元,聋生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积极鼓励聋生自评、互评,鼓励家长与其他有关人员的参与;
尺度多元,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聋生;
尊重差异,关注每一个聋生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富有个性的发展;
渠道多元,分析聋生的语言或非言语表达,收集聋生的各种作品,汇集来自教师、同学、家庭等各方面的信息,力求准确、全面地评价聋生。(四)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应用教师应客观、全面、谨慎地解释评价结果,获得对聋生全方位的、深入的了解,避免以偏概全。通过对评价结果的解释,教师应客观地评判每个聋生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学习状况,发现其个性特点、学习特点、发展优势或进步等;
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在后续活动中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聋生不断积累成功体验,健康、自信地成长。同时,反思与改进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不能用评价结果对聋生分等、划类、筛选,甚至作为惩罚聋生的依据。三、教材编写建议(一)教材编写的主要依据教材的编写应以本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以现实的社会生活与聋生生活所面临的各种现象和实际问题为基础,创造性地编写教材。(二)教材编写原则1. 思想性原则教材的编写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1—2 年级聋生品德发│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19展的规律和认知特点,在整个教材中渗透对聋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重视聋生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养成。2. 科学性原则教材的内容必须符合聋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和教育规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活动的安排与呈现、版式的设计与表现等必须符合1—2 年级聋生身心发展特点、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适合聋生的审美、阅读习惯和接受能力,有利于激发聋生学习的兴趣。根据聋生认知特点,教材呈现方式更应直观、形象,图文并茂;
版式应突出主题,符合规范,生动活泼,时代感强。3. 现实性原则教材必须关注聋生现实的生活,选择贴近聋生生活的有意义的内容,增加优秀聋人的事例、助听器的正确使用等内容。教材必须符合我国国情,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经济、文化、教育以及师资状况、聋生发展水平的差异等,精选基础的、易行的、大多数地区和学校在现有条件下可以操作的内容。教材的形式、印制等应考虑不同地区多样化的需要,为地方和学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留出空间。4. 综合性原则教材应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内容的编写应注意以由近及远逐步扩展的四个生活领域为经,以逐步提升的四个生活层面为纬,将内容进行横向与纵向的联系与整合,设置若干学习单元,展现不同的学习视角和问题视角,以有利于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避免单一、简单和割裂等倾向。5. 活动性原则教材应体现活动型课程的特点,内容的选择和呈现突出活动性,有利于教师和聋生采用活动型的教与学的方式。要注意将活动的过程、方法、技能与知识融合起来,而不是仅仅罗列知识或事实。要根据聋生实际设计活动,活动设计要具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三)教材的范围教材是一个综合的资源体系,包括教科书、学习资料包、成长资料袋、活动材料、多媒体辅助材料和教师指导用书等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材料。聋校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 课程标准(2016年版)20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充分开发并有效利用各地区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是扩展和深化课程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创造性教学的重要环节。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包括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教师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充分利用教科书按照课程标准编写并经教育部审定批准的教科书是重要的、基本的课程资源,教师应认真学习、研究教科书及其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深入理解本课程。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课程需要及本地、本校的具体情况补充教学材料。(二)充分利用聋生的资源教师通过促进同伴互动,充分利用聋生自身的兴趣、经验、发现等作为活动的资源;
通过加强活动的前后联系,利用聋生已有经验作为新活动的资源。(三)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的资源1. 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学校在统筹安排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教师之间、学科之间的合作,结合学校有关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让本课程获得丰富资源。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设施,有条件的地方可增设有关设施,如开辟学校种植园、养殖园,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科技活动等,努力把整个学校变成聋生可参与的学习空间。2. 因地制宜地利用校外资源充分认识学校周围环境的价值。如地处农村的学校的自然资源、生产劳动资源、民俗资源,城市学校的社会、科技、文化资源,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民族特色的风俗文化资源等。有条件的地方可充分利用各类社会公共设施和场所,如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区域自然景物、人文景观等,或与若干学校联合建立种植园、养殖园等校外劳动基地,或与学校周围的工厂、部队、乡村等│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21建立联系,为聋生开展活动创造条件。3. 挖掘图书、音像、网络资源充分挖掘学校、社区图书馆(室)、文化馆及聋生家庭中的图书资源,促进聋生、班级、年级和学校之间图书、资料的交流和共享。充分利用与本课程教学有关的电视节目或其他音像材料。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聋校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6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5第一部分 前言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养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求聋校义务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立德树人,培养聋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培养聋生良好的国家意识、公民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6 年级是聋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以聋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帮助聋生正视自我、接纳自我,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适应与选择能力,为聋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奠定基础。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社会课程是聋校3—6 年级开设的一门以聋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以聋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其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一)思想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聋生心灵,根据聋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聋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为聋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聋校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 课程标准(2016年版)26(二)综合性本课程设计体现聋生与自我、聋生与家庭、聋生与学校、聋生与社会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社会性发展的有机融合,课程目标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融为一体。教学活动体现聋生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引导聋生正确理解并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和学科素养。(三)实践性本课程学习是知行统一的过程。注重引导聋生参与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四)开放性本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聋生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
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
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关注不同聋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态度,不以单一指标评价学生的发展,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帮助聋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本课程关注每一个聋生的道德成长,针对其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丰富他们的社会认识和内心世界,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为他们成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康个性的公民奠定基础。(二)满足聋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本课程注重聋生生活的价值。聋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聋生的生活和他们身心发展的特殊需求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 第一部分 前言 │27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促进聋生的社会性发展。(三)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本课程强调必须从聋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教学要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聋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学习环境,选取真实可信的社会事例,关注聋生的差异性,以生为本,因材施教,采用聋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聋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以聋生的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是聋生不断扩展的生活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聋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要素的交互作用实现的。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一条主线”即以聋生的生活发展为主线;
“点面结合”的“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因素,“面”是聋生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
“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每一个生活领域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在不同年段层次不同,螺旋上升。28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聋生的良好品德,促进聋生的社会性发展,为聋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康个性的公民奠定基础。本课程引导和帮助聋生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1. 正视自己的聋人身份,悦纳自我,乐于和他人交往。2. 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3. 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勤劳朴素、团结友爱、热爱集体、懂得感恩、有责任心的品质。4. 初步形成规则意识与法治意识。5.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6. 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二、能力与方法1. 学习调控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方法,形成健康的心理。2. 初步掌握自护自救的本领。3. 初步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方法。学习正确使用网络与人交往、认识社会。│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294. 学习与他人平等交流,尊重他人,积极地参与集体生活。5. 学习观察社会事物和现象,不被表象所迷惑。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能作出正确判断和选择,力所能及地参加社会公益活动。6. 养成安全、健康、环保的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三、知识1. 初步理解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礼貌常识;
初步了解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2. 知道聋人群体的基本情况,知道国家和社会对聋人的关怀和保障。3. 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4. 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初步了解我国和世界的一些历史文化。30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一、我的个人生活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建议1. 了解自身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增强自信心。1. 开展“我能行”等主题活动,寻找自身的优势。2. 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爱惜自己的名誉。2. 开展“自尊自爱”的主题活动,交流“自尊自爱”的故事,寻找身边的学习榜样。3. 正视耳聋给生活带来的不便, 学会各种沟通方式,初步形成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3. 创设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情境,通过情境表演体会实际感受,交流克服困难的方法。4. 学习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方法,以及克服自卑敏感心理的做法。4. 通过团体辅导预防心理问题,通过个别矫治克服自卑敏感的心理障碍。5. 理解做人要诚实守信,学习做有诚信的人。5. 通过身边的诚信故事从正反两方面感悟诚信的可贵。6. 懂得感恩和基本的礼仪常识。学会欣赏、宽容和尊重他人。6. 开展“寻找身边同学的长处”“我想感谢的人”的主题活动。7. 知道应该爱护自己的身体和健康,有安全意识和基本的自护自救能力。7. 举行日常生活中有关安全知识的竞赛;
创设火灾等情景,学习演练自救自护的方法。8. 具有辨别是非能力,具备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8. 通过生活中正反两方面具体事例,明确判别是非的标准,学习防范上当受骗的具体措施。│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31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建议9. 了解迷恋网络和电子游戏等不良嗜好的危害,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习正确使用网络与人交往、认识社会。9. 通过相关视频资料和聋生自身经历,了解沉迷电子游戏的危害以及抵制的方法。了解网络交往的正确方法和规则。10. 知道吸毒是违法行为,远离毒品,珍爱生命,过积极、健康的生活。10. 从报刊、展览、影视中了解因吸食毒品酿成的严重恶果,举行“远离毒品”的主题交流活动。二、我的家庭生活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建议1. 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1. 向父母长辈了解他们养育自己成长的事例。可以结合有关节日或纪念日,用绘制纪念卡或其他方式向父母长辈表达感激之情。还可以表演自己印象深刻的爱亲敬长的故事。2. 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心家庭生活,主动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2. 观察和体会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选择自己可以承担的家务劳动,坚持去做。3. 懂得邻里生活中要讲道德、守规则,与邻里要和睦相处,爱护家庭周边环境。3. 创设生活情境,通过表演和讨论,明确邻里之间怎样才能和睦相处。4. 了解家庭经济来源和生活必要的开支。掌握合理消费、勤俭节约的途径和方法。4. 通过请父母填写调查表,了解父母的工作、家庭经济来源,了解日常生活中水电、电信等费用开支,理解合理消费的重要性。5. 懂得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沟通和谅解,知道寻求化解家庭成员之间矛盾的途径和方法。5. 开展“我会与父母长辈沟通”的主题活动,请父母长辈一起参加。交流

推荐访问:义务教育 课程标准 心得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 202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 202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